科举制度考什么内容啊

从隋朝开始,科举都考什么啊,考生们一般都要学些什么内容,怎么学呢?就是背吗?
明清就不用说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唐初,为适应科举考试和统一经学文字的需要,孔颖达等学者奉敕厘定“五经”文字,完成了经注的统一。高宗永徽四年(653),颁行《五经正义》于天下,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经说。其后,又有贾公彦作《周礼注疏》与《仪礼疏》,杨士勋作《谷梁传疏》,徐彦作《公羊传疏》,合称《九经正义》。

其明经诸科,以《九经》取士。其中《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春秋》、《谷梁春秋》为小经。此外,《孝经》、《论语》、《老子》须兼习。进士科考试增加经史内容。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的实质,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的任务和目的是选拔官员,不仅仅是笼统地选拔人才。现在研究科举制度的学者来自很多学科,除了历史学科以外,还有研究教育学的,研究文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等等。

来自历史学科的学者比较注重科举是选拔官员的制度,来自教育学科的学者往往认为科举是选拔人才的制度。

实质上,科举应该是一个选拔官员制度,也就是说科举考试和现代的公务员制度是同一性质的。在唐朝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员,即使不能马上做官,但也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是候补官员;唐代的科举可以说是官员资格考试。

唐朝科举及第之后,再通过铨试即可做官。宋代之后,科举及第之后,一般即可脱掉布衣,换上官服,马上做官,即“释褐授官”。可见,科举制度的实质是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科举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扩展资料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考试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0

科举制度是隋朝时期由隋文帝建立体系,隋炀帝发展推广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它创立的标志是设置了进士科。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完善,唐朝常设科目有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

到了宋朝的时候进士科演变成为了科举制度中唯一的一科,想要通过考试必须要通过由皇上主持的殿试。

明清时,科举考试内容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

扩展资料

古代科举考试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

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7
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以上可以看到,考生学的主要是儒家经典,但也不完全是背书。有的科目考填空默写,有的科目需要真才实学写诗作赋,还有的就需要对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之道了,考的是灵活运用。总的趋势是,明清之后的科举越来越死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4-29
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学的也是这些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怎么学的都有啊,那么多古人学习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