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宫殿都在什么地方?

最好有图片。。。还有紫禁城是什么朝代建立的?

1、秦朝

咸阳宫,秦帝国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区

2、隋朝和唐朝

太极宫,是隋、唐两代的皇宫。位于长安城中轴线北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3、宋朝

北宋定都以后,仍沿用五代宫苑旧址,但对五代时期的宫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扩建后的东京宫殿称为大内、宫城。

4、元朝

大安阁建于元至元三年,是忽必烈攻陷南宋汴京后,“取故宋熙春阁材于汴,稍损益之,以为此阁,名曰大安。”元朝皇帝在这里举行重大的朝政典礼,如皇帝登基、接见外国使者等。

5、明朝和清朝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故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安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庆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咸阳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0

虞朝:约前36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有虞(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 黄帝 颛顼 虞幕

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有穷:前1981年-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寒朝:前1973年-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后主刘禅

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西晋:266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辽朝(契丹):907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西辽:1123年-1218年,都虎思翰耳朵,辽德宗耶律大石!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大蒙古国:1206年-1260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北元:1368年-1489大都(今北京市)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韩宋:1355年-1366年,都开封,小明王韩林儿!

明: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南明 1644年-1683年 行在 (今北京)明安宗朱由崧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北平 (今北京市)袁世凯(北洋军),(后南京)孙中山,蒋介石

北京紫禁城(1417年动工):

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去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然后运送到北京。

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11年。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为此丢了性命,后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很艰辛。现在保和殿后那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

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 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南京紫禁城: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南京故宫开始建造,地址在元朝集庆城外东北郊(即南京市中心东部),初称“吴王新宫”,后又称"皇城"。 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故新宫建筑规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内廷建筑,东西两侧空地均未兴建宫室。

新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 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 后为华盖殿,谨身殿。 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扩展资料

宫殿形制:

1、殷商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一组廊庑环绕的院落式建筑,有人推测它是早商宫殿。在郑州商城内也发掘有几处较大的建筑遗址,有人认为是商代中期的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公认是商代后期的宫殿遗址。这些宫殿都是在夯土基中埋木柱,屋顶未用瓦,可见终商之世,宫殿仍未脱离“茅茨土阶”的状态。

2、西周和春秋战国宫殿

西周宫殿遗址迄未发现。据战国时《考工记》记述,周代宫殿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部有外朝、内朝、燕朝三朝(又称大朝、日朝、常朝)和皋门、应门、路门三门。外朝在宫城正门应门前,门外有阙。内朝在宫内应门、路门之间,路门内为寝,分王寝和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前面的庭即燕朝。

《考工记》在西汉中期被发现,作为《周礼》中佚失的《冬官》,经东汉末郑玄注释,被正式列为儒家经典。故《考工记》所载宫室制度在汉代宫殿中并无反映,对汉以后各代的宫室却有极大影响。

这些宫室大都要依照《考工记》,把宫室严格区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但《考工记》中所述的三门,经郑玄引用郑众的说法扩大为五门,故以后各代宫殿外朝部分都是“三朝五门”。

从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宫殿遗址得知,通常是在高七八米至十余米的阶梯形夯土台上逐层构筑木构架殿宇,形成建筑群,外有围墙和门。这种高台建筑既有利于防卫和观察周围动静,又可显示权力的威严。影响所及,秦汉大型宫殿也多是高台建筑。

如山西侯马平望古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邯郸赵城、山东临淄齐城等,都有这种宫殿遗址。其中邯郸赵国宫殿遗址,有一条明显的南北轴线。陕西咸阳市东郊曾发掘出秦都咸阳的一座宫殿遗址,它位于渭水北岸高地上,即史书所说的“咸阳北阪”上。

这一带宫殿遗址密集,沿临水高地向东延伸。已发掘的一处夯土台基残高约6米,面积为45米×60米,推测原是一座依夯土墩台而建的高台建筑,其中包括殿堂、过厅、回廊、居室、浴室、仓库等。室内还有火炕、壁炉和供保藏食物用的地窖,台面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通过这些可了解战国后期宫殿的概貌。但它只是宫中一所次要宫殿,咸阳宫的总体布局还不清楚。

3、秦汉宫殿

据《史记》所载,共计关(指函谷关)内300处,关外400处。关中平原和咸阳周围主要的有:咸阳旧宫,渭水北阪上仿六国宫室的一连串殿宇,咸阳旧宫以南隔渭水在上林苑中建造的信宫(始皇二十七年亦曰咸阳宫,后称极庙,以象天极,是正朝所在,为各处宫殿的中心),骊山北麓为太后所居的甘泉宫,咸阳旧宫北面“北陵”上新建的北宫等 。

西汉初期利用秦朝残留的离宫——兴乐宫修筑成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以长乐宫供太后居住。文帝、景帝时期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武帝时,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

各宫占地大而建筑物布局稀疏,不像明清所建那样密集、严谨。每殿自成一区。汉代的前殿进行大朝会,以东西厢作为日常视事之所。王莽时改未央宫前殿为王路堂,比附《考工记》所载的路寝。建章宫是离宫,是宫与苑结合,兼有朝会、居住、游乐、观赏等多种功能的新宫殿类型。

东汉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墙、北墙,中隔市区,用三条阁道相联,宫中各有前殿。汉末桓帝、灵帝时又增筑东、西宫。

4、魏晋南北朝宫殿

魏晋时宫殿集中于一区,与城市区分明确。曹魏邺城和孙吴建康城宫殿都集中于城北,宫前道路两侧布置官署。建康城自两晋、南北朝宫殿大体相沿,其前殿受汉代东西厢建筑的影响,以主殿太极殿为大朝会之用,两侧建东西堂,处理日常政务。

从南朝建康起,各代宫城基本呈南北长的矩形,有中轴线,南面开三门,隋、唐、北宋、金、元的宫城均如此,至明代又改为南面一门,建康城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5、隋唐宫殿

隋代营大兴城,于宫城前创建皇城,集中官署于内。宫内前朝一反汉至南北朝正殿与东西堂并列,即大朝与常朝横列的布置,追绍《周礼》古意,比附三朝五门南北纵列的布置方式,在中轴线上,于宫南正门内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

唐承隋制,仅改殿门的名称。唐长安大内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外朝,元旦、冬至设宴会,颁布政令,大赦,外国使者来朝等,均在此举行。门内中轴线上建太极、两仪两组宫殿,前者为定期视事的日朝,后者为日常视事的常朝。

五门依次是:承天门、嘉德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这种门殿纵列的制度为宋、明、清各朝所因袭,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宫殿布局的典型方式。

唐高宗时在长安城东北外侧御苑内建大明宫。前部中轴线上建三 组宫殿,以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日朝(又称“正衙”),紫宸殿为常朝(又称“内衙”)。内廷殿宇则自由布置,并和太液池、蓬莱山的风景区结合,这是汉、魏以来宫与苑结合的传统布局。

隋、唐两代,离宫也很兴盛,重要的有麟游仁寿宫(唐改为九成宫)、终南山太和宫(唐改为翠微宫)、唐时的华清宫等。在赴离宫的沿途又建有大量行宫。

6、宋金元宫殿

北宋汴京宫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宫城面积仅及唐大明宫的1/10左右,官府衙署大部分在宫城外同居民住宅杂处,苑囿也散布城外。

宫廷前朝部分仍有三朝。但受面积限制,不能如唐大明宫那样前后建三殿。其宫城正门为宣德门,门内为主殿大庆殿,供朝会大典使用,相当于大朝。其后稍偏西为紫宸殿,是日朝。大庆殿之西有文德殿,称“正衙”。

其后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条轴线上。宫城正门宣德楼,下部砖石甃砌,开有五门,金钉朱漆,雕刻龙凤飞云,上列门楼,左右有朵楼和阙,都覆以琉璃瓦,可见北宋宫殿气局虽小,但绚丽华美超过唐代。

为了弥补宫前场面局促的缺陷,宣德楼前向南开辟宽阔的大街,街两侧设御廊,街中以杈子(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间为皇帝御道,两侧可通行人。渠旁植花木,形成宏丽的宫城前导部分,也是金、元、明、清宫前千步廊的滥觞。

金中都宫殿位于明北京城西南,因袭北宋规制,但中轴线上建筑分皇帝正位和皇后正位两大组,由于广泛使用青绿琉璃瓦和汉白玉石,建筑风采绚丽。元大都宫殿在都城南部,分3部分:大内宫城是朝廷所在,在全城中轴线上;宫城之西有太后所居的隆福宫和太子所居的兴圣宫;宫城以北是御苑。

宫内继承金中都宫殿在中轴线上建大明殿、延春阁两组,为皇帝、皇后正位。其他殿宇也有不少特色,如在传统汉式殿宇内用毛皮或丝织品作壁障、地衣、不显露墙面、地面和木构架,保持了游牧民族毡包生活习尚;琉璃瓦当时已发展成黄、绿、青、白等多种色彩,又喜用红地金龙装饰;还有畏吾儿殿、棕毛殿和砖石结构建筑。

7、明清宫殿

明代曾在三处建造皇宫:南京、中都临濠和北京。南京宫殿始建于元末(1366),宫城在旧城外东北侧钟山西趾的南麓下,填燕雀湖而建,北倚钟山,南临平野,形势显敞,且与旧城区分明确,互不干扰,也无官署与民居杂乱交混的弊病。

皇城正门称洪武门,门内御道两侧为中央各部和五军都督府,御道北端有外五龙桥,过桥经承天门、端门,到达宫城正门午门。宫内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前为奉天、华盖、谨身三殿,是外朝主殿;后为乾清、坤宁两宫,是内廷主殿左右有东西六宫。

这种在中轴线上前后建两组宫殿的布置与金中都、元大都宫殿相同,但它又以外朝三殿比附三朝,以洪武门至奉天殿前的五座门比附五门。明代三朝与唐、宋时期每朝各为一所独立宫院不同,只是在一所宫院中前后相重建三座殿而已。明南京宫殿今只存午门和东西华门的基座。

明北京宫殿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1417~1420),以南京故宫为蓝本,清代时虽屡加改建、重建,但基本格局未变,迄今尚有许多殿宇属于明代遗构,是中国现存最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清入关前,于1636年在今沈阳市区建宫殿,规模较小,分3路建筑(见沈阳故宫)。入关后虽沿用明故宫,但清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处。苑囿即成为清帝主要居止场所。所以都设外朝、内廷,建有大量殿宇,规模虽不及大内宫阙,但也很可观。秦始皇、汉武帝所开创的离宫制度,在清代苑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禁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宫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4-14
故宫:旧称紫禁城。在北京市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永乐4年(1406年)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迄今560多年历经24个皇帝
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和扩建仍然保持原来的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楼宇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周围宫墙长约三公里,四面矗立着风格绚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由外朝、内廷之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化、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召见群臣、行使权利的主要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和奉神的地方。东南面为南北狭长的前庭,有天安门和瑞门,形成宫门前面一长系列建筑的前奏。正门即午门,北门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午门后有一方形广场有弯曲的金水河横贯,河上跨五座汉白玉单孔石桥,桥北是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门,其两侧并列昭德、贞度二门。广场东西有通往文华殿和武英殿的协和、颐和二门。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入太和门迎面是面阔11间重檐庑殿顶的太和殿,中间是方形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最后为九间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三座殿建在一个工字形三层汉白玉的台基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为故宫中最壮丽的建筑群。内廷从乾清门开始,在中轴线上的建筑物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周围的十二座院落。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内廷中轴线之东有宁寿宫一组建筑,俗称外东路,西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内廷另有花园三座,御花园在故宫中轴线的煞尾处宁寿宫花园在宁寿宫养心殿之西,慈宁宫花园在慈宁宫之前。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故宫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故宫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明、清两代历史和历代艺术的重要资料。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1 夏朝- 斟浔 2 商朝- 亳 3周朝 镐 4东周-雒邑 5秦朝 咸阳 6西汉 长安 7东汉:雒阳 -8 -曹魏: 洛阳 9--蜀汉:成都 10--东吴:建业 11--西晋:洛阳 12--东晋:建康 13--宋:建康 14--齐:建康 15--梁: 建康 16--陈:建康 17 --北魏:洛阳 18--西魏:长安 19--东魏:邺城 20--北齐:邺城 21--北周:长安 22隋朝:大兴 23唐朝:长安 24 --武周:神都 25后梁:汴 26 --后唐:洛阳 27--后晋:汴 28--后汉:汴 29--后周:汴 30 --北宋 开封 31--南宋 临安 32金朝:汴梁 33元朝:大都 34明朝:北京 35--南明:南京 36清朝: 北京 紫禁城(Forbidden City)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http://baike.baidu.com/view/3999.htm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24002.htm#sub424002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4-14
许多朝代的都城都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像秦朝,唐朝和宋朝,还有很多是在北京,古时也有叫北平和京城的。明朝朱棣时,都城设再现在的南京,当时好像是叫建安吧,后来移都到北京,建了现在的紫禁城。清朝入关前的都城在现在的沈阳,当时叫盛京,所以现在沈阳也有一个故宫。因为宫殿大多都是在都城之中,我就没说宫殿在哪里了。不过也有例外的,像秦朝是的阿旁宫就是在骊山的,清朝时也有建避暑山庄,其实和皇帝的行宫没什么区别了,是在承德,还有颐和园和圆明园也都是清朝时建的宫殿也都是在北京的。隋朝时隋炀帝荒淫无道,他的行宫几乎是所到之处均有,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