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山下稻梁肥”是谁写的什么诗句??

本诗句出自哪首诗??

王驾(851~ ?),晚唐诗人,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大顺元年(890)登进士第,仕至礼部员外郎。后弃官归隐。与郑谷、司空图友善,诗风亦相近。其绝句构思巧妙,自然流畅。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赞曰:“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中文名: 王驾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陕西
出生日期: 851年
职业: 晚唐诗人
代表作品: 《社日》,《雨晴》生平简介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首,《全唐诗外编》补诗一首,虽不多,但颇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两首流传很广。前者写农村的春社胜景:稻粱肥熟,桑柘影斜,此时“家家扶得醉人归”,真是一醉方休,痛快人心啊;后者写春雨过后,从前明明看见过的叶里花蕊现在却没了踪影,此刻忽然注意到蛱蝶纷纷飞过墙去,于是诗人不禁怀疑“春色在邻家”,写得十分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社日】(一作张演诗)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古意】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乱后曲江】(一作羊士谔诗)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过故友居】   邻笛寒吹日落初,旧居今已别人居。   乱来儿侄皆分散,惆怅僧房认得书。   【夏雨】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编辑本段全唐诗外编诗作
  【永和县上巳】   记得兰亭祓禊表,今朝兼是永和春。   一觞一咏无诗侣,病倚山窗忆故人。   注:《全宋诗》卷三七三八收王驾《永和县上巳》,此诗亦收入《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补遗》卷九,疑为唐代诗人王驾所作。【 桑世昌《兰亭考》十二】 经典诗作鉴赏
  【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诗词鉴赏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周啸天)   【雨晴】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注释
  1.选自《全唐诗》。王驾,自大用,唐代诗人。生卒年月不详。   2.蕊(rui第三声):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雄蕊、雌蕊。
诗词鉴赏
  这首即兴小诗,写雨后漫步小园所见的残春之景。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花光春色,被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诗人望着花落春残的小园之景,是多么扫兴而生感喟啊!   扫兴的不光是诗人,还有那蜜蜂和蝴蝶。诗的下两句由花写到蜂蝶。被苦雨久困的蜂蝶,好不容易盼到大好的春晴天气,它们怀着和诗人同样高兴的心情,翩翩飞到小园中来,满以为可以在花丛中饱餐春色,不料扑了空,小园无花空有叶;它们也象诗人一样大失所望,懊丧地纷纷飞过院墙而去。花落了,蜂蝶也纷纷离开了,小园岂不显得更加冷落,诗人的心岂不更加怅惘!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多么调皮、多么会捉弄人啊!   “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王驾之妻
  陈玉兰 唐陈玉兰,王驾之妻也。驾戍边,玉兰制衣,并诗寄之云:“夫在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冯梦龙《情史》)王驾相关诗文
  《与王驾评诗书》   唐 司空图   足下。末伎之工,虽蒙誉於贤哲,未足自信,必俟推於其类,而后神跃而色扬。今之贽艺者反是,若即医而靳其病也,惟恐彼之善察,药之我攻耳。以是率人以谩,莫能自振。痛哉!且工之尢者,莫若工於文章。其能不死於诗者,比他伎尢寡。岂可容易较量哉?国初主上好文雅,风流特盛。沈宋始兴之後,杰出於江宁,宏肆於李杜极矣。左丞苏州,趣味澄 ,若清风之出岫。大历十数公,抑又其次焉。力 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刘公梦得、杨公巨源,亦各有胜会。阆仙东野、刘得仁辈,时得佳致,亦足涤烦。厥後所闻,逾褊浅矣。然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於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谓必推於其类,岂止神跃色扬哉!经乱索居,得其所录,尚累百篇,其勤亦至矣。吾适又自编一鸣集,且云撑霆裂月︱,作者之肝脾,亦当吾言之无怍也(一本有道之不疑四字)。   《喜王驾小仪重阳相访》   唐 司空图   白菊初开卧内明,闻君相访病身轻。樽前且拨伤心事,   溪上还随觅句行。幽鹤傍人疑旧识,残蝉向日噪新晴。   拟将寂寞同留住,且劝康时立大名   《题进士王驾郊居》   唐 郑谷   前山微有雨,永巷净无尘。牛卧篱阴晚,鸠鸣村意春。   时浮应寡合,道在不嫌贫。后径临陂水,菰蒲是切邻。   《雨晴》   唐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7
这是晚唐诗人王驾写的《社日》,全诗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第二句是“半掩扉”,它告诉我们,村民们都不在家,他们都参加春社活动去了,但门都半开着;“对掩扉”显然是把门都闭上,警惕性较高,“半掩”更显出民风淳朴,丰年富足。
王驾,生卒年不详。字大用,自号守素先生。唐昭宗(李晔)大顺元年(公元890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员外郎。《全唐诗》存其诗六首。有文集六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09
《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第3个回答  2007-04-26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1)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2)豚栅:猪栏。鸡栖:鸡窝。扉:门。(3)桑柘:桑树和柘[音“啧”]树。

[译文]鹅湖山下,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它的暗示性很强,读者通过这个尾声,会自然联想到作社、观社的全过程。“醉人”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正因为心里高兴,才不觉贪杯,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笔墨极省,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使人读后不觉其短,回味深长。当然,在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应看到,在自然灾害减少、农业丰收的情况下,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
第4个回答  2007-04-26
鹅湖山下稻梁肥 豚栅鸡析半掩扉 桑拓影斜春社 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唐朝诗人王驾的社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