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读书顺序

如题所述

    一、半部《四书》治中哲

    《大学》中也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学习是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立身之本,是每个人心智丰富的必要环节。只有不断学习成长,才能把生命的时光转化为人生的品质,否则度过了一生也错过了一生。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四书》治中哲。

    二、为学次第

    《四书》是朱子整理的思孟学派的著作集,朱子以降受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目前《四书》的版本一定要使用中华书局的《四书章句集注》繁体竖版。朱子特别讲过四书顺序的安排:“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大学》是中国哲学的蓝图,确立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所以说定其规模;《论语》是中国哲学的讨论框架,立主旨,明大义,所以说立其根本。《孟子》是对孔子所立主题的论证和完善《中庸》是非常特殊的文本,首先它是最具结构性和哲学性的论文,与对话集相比就是课堂笔记和论文专著的区别;《四书》的阅读顺序和资质有关,中人顺序阅读,高第倒序阅读,学者不妨先正读,建立框架,再倒读,深入义理。对入门学者来说,打牢前两篇《大学》《论语》的功夫最外重要,所以可以说半部《四书》治中哲。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大学》定其规模

    《大学》主要内容是“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是成德目标:“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个“在”,是充实彰显自己本来光明的德性。首先这里包含了儒家对人性原善的肯定,其次这是个人层面的“自明明德”。

    第二个“在”,是解放思想,移风易俗,教化民众。首先这是社会治理层面的“明明德于天下”,与“八条目”中的平天下呼应,其次他人不在自身之外,明德于天下是自明明德的必要环节。

    第三个“在”,是被误解最多的一句话,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

    四、《论语》立其根本

    《论语》博大精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

    “时习”指因时而习,把知识带入到具体的场景中实践。知识是普遍和抽象的公理,学习的难处在于如何把抽象的知识落实到丰富的实践中去。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获得真实的经验,才能把间接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经验事物的方式,才算获得了真知,所以时习是学的完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五、《孟子》观其发越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仁之于义,则仁以为质,义以行之,人心对善恶的分辨,是行动判断是非义利的标准,而义是仁的成就,道德行为的价值选择是价值原则的实现。义是直接规范行为的标准,以仁建立起的应然性为基础的义,具有价值选择的必然性。在道德实践的意义上,人应然且必然选择义的行为行动,这种价值实践的确定性,建立了人自由和解放的可能。

    六、《中庸》探其熹微

    “不偏”是指独立由自的,不受牵引诱惑,心不在物上,不在别人身上;“不倚”是指自在的,不依靠外在的规范,无须借助假设的信仰;“平”是指简单易行的,不需要勉强过分;“常”是指恒常不变的,不是脆弱短暂的。只有简单易行,不偏不倚的东西,才能保持长期稳定,建立起自身的确定性,并由此建立起世界的确定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