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截面受压区高度

请问什么是混凝土截面受压区高度?

混凝土截面受压区高度就是指: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混凝土受压区计算高度在一般的使用过程中使用的等效的计算高度。

混凝土压应力的合力大小不变,单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压区高度计算公式:x=((nμ)2+2nμ-nμ)h0,x为受压区高度;n为钢筋和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μ为配筋率,μ=Agbh0;b为截面宽度;h0为截面计算高度,其值等于截面高度减去钢筋重心至下边缘的距离。

扩展资料:

如果在碰撞时,粒子的类型、内部运动状态和数目都未改变,称为弹性散射,相应的截面称为弹性截面。粒子的类型、内部运动状态或数目有改变的碰撞过程统称反应过程,相应的截面称为反应截面或非弹性截面。

截面的单位为靶恩, 高能物理中强相互作用散射和反应过程截面的数量级为数十毫靶恩。

一般情况下,一个结构或构件的设计需同时考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对砼受弯构件设计,除保证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强度外,还要控制构件的裂缝宽度和变形,使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极限承载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这个是需要根据公式计算才能得出。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M≤α1fcbx(h0-)+f'yA's(h0-α's)-(σ'p0-f'py)A'p(h0-α'p) (7.2.1-1)

  α1fcbx=fyAs-f'yA's+fpyAp+(σ'p0-f'py)A'p (7.2.1-2)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尚应符合下列条件:

  x≤ξbh0 (7.2.1-3)

  x≥2α' (7.2.1-4)

  式中

  M--弯矩设计值;

  α1--系数,按本规范第7.1.3条的规定计算;

  f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按本规范表4.1.4采用;

  As、A's--受拉区、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的截面面积;

  Ap、A'p--受拉区、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

  σ'p0--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钢筋应力;

  b--矩形截面的宽度或倒T形截面的腹板宽度;

  h0--截面有效高度;

  α's、α'p--受压区纵向普通钢筋合力点、预应力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α'--受压区全部纵向钢筋合力点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当受压区未配置纵向预应力钢筋或受压区纵向预应力钢筋应力(α'p0-f'py)为拉应力时,公式(7.2.1-4)中的α'用α's代替。

  1当满足下列条件时

  fyAs+fpyAp≤α1fcb'fh'f+f'yA's-(σ'p0-f'py)A'p (7.2.2-1)

  应按宽度为b'f的矩形截面计算;

  2当不满足公式(7.2.2-1)的条件时

  M≤α1fcbx(h0-)+α1fc(b'f-b)h'f(h0-)+f'yA's(h0-α's)-(σ'p0-f'py)A'p(h0-α'P) (7.2.2-2)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列公式确定:

  α1fc[bx+(b'f-b)h'f]=fyAs-f'yA's+fpyAp+(σ'p0-f'py)A'p (7.2.2-3)

  式中

  h'f--T形、I形截面受压区翼缘高度;

  b'f--T形、I形截面受压区的翼缘计算宽度,按本规范第7.2.3条的规定确定。

  按上述公式计算T形、I形截面受弯构件时,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仍应符合本规范公式(7.2.1-3)和公式(7.2.1-4)的要求。

  f应按表7.2.3所列情况中的最小值取用。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强制性条文》关于这点也有说明: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5
在《砼结构设计原理》里面有,对于钢筋砼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受压区边缘至受拉区之间的距离就是砼截面受压区高度。对于单筋矩形截面,x=(**As)/(a1*fc*b)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