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帮忙发一份品质部管理大全给我吗?? 谢谢....

如题所述

  品质管理的定义
  品质管理是先制定标准,及为了让生产的产品达到所制定的标准所使用的一切方法,而统计品质管制中应用统计方法为工具的基础部分
  ------J.M.JURAN
  统计的品质控制,是在生产的各个阶段里,都能应用统计的方法,使其能产出用途最广,销路最好的产品
  -------W.E.DEMING
  将组织内各部门的品质发展,品质维持及品质改进的各项努力,综合成一个有效的制度,使生产及服务均能以最经济的水准,并使顾客满意
  ---------A.V.FEIGENBAUM
  品质管理发展历史
  传统质量管理(手工业)
  《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
  质量检验管理
  1903泰勒的科学管理论(工长管理)
  1930年检验独立
  统计质量管理
  1924年休哈特控制图
  现代质量管理
  1961年,菲根堡拇<全面质量管理>
  1974年,田口三次设计
  质量名人及其贡献-戴明(William Edwards Deming)
  戴明博士质量管理十四法:
  第一条 要有一个改善产品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而不是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观点。为此,要投入和挖掘各种资源。
  第二条 要有一个新的管理思想,不允许出现交货延迟或差错和有缺陷的产品。
  第三条 要有一个从一开始就把质量造进产品中的办法,而不要依靠检验去保证产品质量。
  第四条 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考虑。在原材料、标准件和零部件的采购上不要只以价格高低来决定对象。
  第五条 要有一个识别体系和非体系原因的措施。85%的质量问题和浪费现象是由于体系的原因,15%的是由于岗位上的原因。
  第六条 要有一个更全面、更有效的岗位培训。不只是培训现场操作者怎样干,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干。
  第七条 要有一个新的领导方式,不只是管,更重要的是帮,领导自己也要有个新风格。
  第八条 要在组织内有一个新风气。消除员工不敢提问题、提建议的恐惧心理。
  第九条 要在部门间有一个协作的态度。帮助从事研制开发、销售的人员多了解制造部门的问题。  
  第十条 要有一个激励、教导员工提高质量和蔻生产率的好办法。不能只对他们喊口号、下指标。
  第十一条 要有一个随时检查工时定额和工作标准有效性的程序,并且要看它们是真正帮助员工干好工作,还是妨碍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十二条 要把重大的责任从数量上转到质量上,要使员工都能感到他们的技艺和本领受到尊重。
  第十三条 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以使员工能够跟上原材料、产品设计、加工工艺和机器设备的变化。
  第十四条 要在领导层内建立一种结构,推动全体员工都来参加经营管理的改革。
  PDCA循环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为“戴明环”。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1、 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 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 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 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PDCA循环有如下三个特点: 1、大环带小环。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下面图2表示了这个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PDCA循环的四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八个步骤,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所用的方法如下表3所述。

  质量名人及其贡献--JURAN
  朱兰三部曲:
  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质量三元论:
  1) 质量计划--为建立有能力满足质量标准化的工作程序,质量计划是必要的。
  2) 质量控制--为了掌握何时采取必要措施纠正质量问题就必须实施质量控制。
  3) 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有助于发现更好的管理工作方式。
  质量环quality loop(质量螺旋即quality spira):
  朱兰博土提出,为了获得产品的合用性,需要进行一系列工作活动。也就是说,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所以也称为质量进展螺旋。
  “80/20原则”:
  朱兰博土尖锐地提出了质量责任的权重比例问题。他依据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统计分析认为,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追究其原因,只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恰恰有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在国际标准IS0900O中,与领导责任相关的要素所占的重要地位,在客观上证实了朱兰博士的“8020原则”所反映的普遍规律。
  质量计划
  建立质量目标
  确定顾客
  发现顾客需求
  开发产品特性
  开发过程特性
  建立过程控制,转向实施
  质量控制
  选择控制对象
  选择计量单位
  设置目标值
  CREAT A SENSOR
  测量实际的性能
  说明差异
  针对差异采取措施
  质量改进
  论证需求
  确定项目
  组织项目小组
  诊断原因
  提供修正办法,并证实其有效性
  应付变化阻力
  控制收益的获得
  第一级-检验级
  管理特征: 
  1. 通过检验保证质量;
   2. 缺乏质量意识和专业知识;
   3. 对质量的要求仅限于废品率和返工率; 
  4. 高层管理层不参与质量活动,通常只介入重要顾客意见的处理过程;
   5. 质量管理职能与其他职能分离,几乎由质量保证部独立负责产品质量。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1. 主要应用检验技术; 
  2. 在生产过程中应用了有限的预防措施,只占质量成本的13%;
   3. 不了解使生产过程稳定的措施方法。
  质量业绩水平:1. 平均缺陷率:≈ 4,800 ppm (即 0.48% 注:ppm—百万分之缺陷率)  2. 废品率:> 5% 3. 返工率:> 3% 4. 过程能力指数Cpk: 没有测定
  第二级----质量保证级
  管理特征:
  1. 质量保证活动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注重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但在产品开发和设计方面较弱;
  2. 质量保证职能主要集中在与生产活动有关的方面,开发部门很少介入; 
  3. 对采购、生产和最终产品有较明晰的质量目标,但通常设立的质量目标要求不高; 
  4. 存在质量改进活动,如“质量小组”和“问题解决小组”等用于解决质量问题,但并不是企业文化的永久组成部分,所以就效果来说,不像第三、第四级那样有效; 
  5. 通常出了质量问题才着手解决,绝大部分质量问题由质量保证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处理。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1. 使用了基于数据的分析技术,如:Pareto图、因果图、SPC、生产过程的风险分析等,但仅一般性地用于提高生产过程的质量;
  2. QFD、田口方法、实验设计等“质量设计”方法,没有系统地被采用。
  质量业绩水平:
  1. 平均缺陷率:≈ 900 ppm 
  2. 废品率:≈3.1% 3. 返工率:≈2.7%
   4. 过程能力指数Cpk: < 1.33
  第三级---预防级
  管理特征:
  1. 管理层认识到“设计”对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注重开发阶段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高设计质量,采用了“质量设计”和“预防措施”,以保证质量问题在“源头”得到根本解决; 
  2. 不仅生产和采购部门,而且包括开发部门都制定了高标准的质量目标;
   3. 将质量职责授权到所有职能领域,中央质量保证部门转化为质量顾问的角色;
   4. 引入“并行工程”的“跨职能工作组”方法,各个职能部门参与开发过程,使质量问题在源头得以解决。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1. 大量地应用了质量设计的方法,如:QFD、田口方法、质量损失函数分析、实验设计、DFMEA、PFMEA、FTA、过程能力分析等; 
  2. 大量应用了预防性质量措施,如防错措施(Poka-Yoke)等;
  质量业绩水平:
  1. 平均缺陷率:≈ 300 ppm  2. 废品率:≈1.5% 3. 返工率:≈1.7% 4. 过程能力指数Cpk:> 1.67
  第四级—完美级
  管理特征:
  1. 高层管理者设定了及其严格的质量目标,如:“零缺陷”。质量问题不可或缺地被列入高层管理者的议事日程; 
  2. 每一个职能部门和层次都制定了各自具体的质量目标,如果这些目标实现的话,产品即可达到“零缺陷”质量;
   3. 70—80%的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参与“质量改进”活动。质量改进活动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改进不仅针对设计、生产等一线部门,而且扩展到所有部门;
  4. 创造一种有助于质量提高的企业文化氛围,每一位员工都意识到“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这种企业文化氛围形成了对每一位员工的无形的激励机制; 
  5. 形成了跨职能的团队协作,以达到质量目标; 6. 形成核心流程:零缺陷生产与质量设计。
  质量与可靠性技术的应用:
  质量与可靠性工程技术以及实现高质量的方法最大程度地被应用
  质量业绩水平:平均缺陷率: < 100 ppm 
  废品率:< 0.8% 
  返工率:< 0.8% 
  过程能力指数Cpk:≈ 2.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2
1、全员的参与很重要,建立QC式品管圈。
2、用数据说话,建立一套数据共享的情报系统,及时监控。
3、用月度发表(top worst:不良率;合格率;客户投诉等原因对策项)品质情报;由高层,中层及员工代表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
4、在帮助相关方作好自主监查的成熟时机后,通过强化原料及半成品的监查体系逐步由事后向过程控制转移,最终为无检化努力。二、品质管理1、做好品质要有三要:1、要下定决心:上至最高管理者,下至每一个基层员工,都要下定决心,提升品质。2、要教育训练:有决心还要具备能力,能力则来自于不断的教育训练。3、要贯彻执行:全体动员,进行品质活动。3、如何管理品质:1、重视制度,实旋标准化:在公司组织内,应给予品管部门一级部门之位阶,并制订品管部门工作职责及运作系统。2、重视执行:品质管理涵盖4个步骤:(1)、制定品质标准(2)、检验与标准是否一致(3)、采取矫正措施并追踪效果(4)、修订新标准3、重视分析:近代品质管制应用突飞猛进,主要得力于统计分析手法之应用,企业的品质要做好,应配置对品管手法熟练的人员。
4、重视不断的改善:品质管制在于三个层次:(1)、品质开发(2)、品质维持(3)、品质突破
5、重视教育训练:品质管制之成败在于品质意识及危机意识,品管人员及全体员工应经常有计划地接受品管训练,推行品管方能凑效。
6、常用改善循环:常用PDCA循环改善(P:计划 D:执行 C:改善 A:查核)
7、执行5S活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5S是养成好习惯,革除草率,建立“讲究”的基础工程,也是做好品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先决条件。
8、高层主管的重视;

防止不良品的要决: 1、稳定的作业人员 2、良好的教育训练 3、建立标准化 4、消除环境乱象 5、品质统计 6、稳定供应商5、善用QC七大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