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1-22
本帮菜
第2个回答  2012-11-20
1
第3个回答  2019-03-26
1、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
2、作品
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
3、作品影响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1、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
2、作品
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他曾写了14种俚曲。
3、作品影响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并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5个回答  2006-11-07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在科举考试中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龄屡屡受挫,终生不得志。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对仕途失落同时,便把精力转到写作上去了。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科场仕途的失败使蒲松龄满腔悲愤,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劳苦平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
到蒲松龄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此后他还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可以说《聊斋志异》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所以有人说:若是蒲松龄中举了,最多多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世人也无人知晓蒲松龄。祸福就是这么难于理解的转换,这也是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不少诗、词、散文、俚曲,他的作品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历家文》、《农桑经》、《药崇书》等关于历法、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著有《宋七律诗选》和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