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如题.

1、《七律.端午 》指的是殷尧藩的七言律诗《端午日》,原文如下:

端午日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2、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七律· 端午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人在年轻时,旦逢佳节,总会生出各种情感,当一个人老去的时候,谁还会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会再去跟着习俗在端午日将艾蒿悬挂于门户,只祈望能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双鬓的白发随着日子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却还是年年应节而开。

古往今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一样短暂,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扩展资料:

1、注释

艾符:古俗,端午日悬艾蒿于门户,并黏贴符箓以祛除邪恶。

蒲酒: 指菖蒲酒,产于山西省垣曲县的传统保健名酒,是一种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

榴:石榴花。

瞬息:瞬,一眨眼之间;息,呼吸。瞬息,指一眨眼,形容极短的时间。

垂名:留传声名。

2、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人生已经过了大半,在如此佳节心中生不出多少节日的欢喜,乃至都无心随众人挂上艾符。

最后两句,诗人将年年盛开的石榴花与自己日渐变白的头发对比,感伤之情溢于言表。生命一天天流逝,在这样的感伤下,贤愚的名声都显得无足轻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端午日(殷尧藩的古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6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 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 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扩展资料

《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4

意思是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原文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扩展资料:

《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端午日的意思就是端午节,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

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鉴赏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日 (殷尧藩的古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9-09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人在年轻时,旦逢佳节,总会生出各种情感,当一个人老去的时候,谁还会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会再去跟着习俗在端午日将艾蒿悬挂于门户,只祈望能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双鬓的白发随着日子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却还是年年应节而开。

古往今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一样短暂,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诗为殷尧藩的代表作,当为晚年作品,诗人遍历山水,对功名利禄已经看淡,面对端午佳节,物是人非,不由得发出感慨,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

殷尧藩(780年—855年),秀州(浙江嘉兴)人。唐元和九年(814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等,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

殷尧藩早年贫困失意,后来为官又做隐士,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日 (殷尧藩的古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6-13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