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军主要经历

如题所述


王迎军
王迎军,女,1954年7月31日出生,河北唐县人,中共党员,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78年王迎军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1981年和1997年分别在华南理工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高级访问研究;2011年至2018年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迎军长期从事生物材料基础研究与工程化工作。
中文名:王迎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唐县
出生日期:1954年7月31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代表作品:《生物医用陶瓷》
学历:博士
人物经历
1978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1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97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93年1月至7月,受聘日本姬路工业大学客座教授。
1998年10月至1999年3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高级访问研究。
1998年12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
2003年9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2007年11月,担任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2009年,担任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12月至2018年10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迎军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提出骨再生修复材料类骨仿生构建创新理念,建立“生物应答”理论雏形。发明骨再生修复材料仿生构建系列技术,实现工程化。
截至2017年11月,王迎军先后发表论文182篇,他引2000余次。出版专著《生物医用陶瓷》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截至2017年11月,王迎军先后主持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种各类项目60余项。
截至2017年11月,王迎军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等各项奖励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
人才培养
2017年9月11日,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在《光明日报》撰文阐述了自己关于人才培养的深入思考和独特体会。她在文中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包括科教协同、校院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协同在内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双创”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5年6月29日,华南理工大学2015届学生毕业典礼在大学城校区举行,校长王迎军作了题为《因为你们,世界会更好》的演讲。
2017年6月,华南理工大学2017届学生毕业典礼在大学城校区举行,校长王迎军作了题为《以不变的初心迎接变革的时代》的演讲。
2018年6月,在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王迎军以《在新时代成就更美好的人生》为题演讲。
截至2011年12月,王迎军培养博士研究生46名,硕士研究生43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迎军作为著名生物材料学家,在骨齿科材料、血液净化材料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实现工程化,广泛用于临床。(华南理工大学评)
王迎军治学严谨、学风正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自主创新能力。(《南方日报》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