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队如何喊口令的

就像现在的稍息立正什么的= =
再麻烦一下,判官这种职务到底是什么。。。

  古人区分军队身份,一为旗号,二为甲仗式样。如整军全部穿红甲,玄甲,但是如此区分只有大一统的中央政权才有实力,如果经济实力稍弱,这就不能了,何况全国军队旗号甲仗相同,在封建时代是非常困难的,至于乱世更不用说了,那么混战中古人如何辨别身份的?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似乎古今中外都采用同样的手段即--口令系统。
  西方人使用口令的记录,比较著名的有近卫军将军卡西乌斯。卡瑞亚向罗马暴君卡里古拉索要当日口令,而暴君故意让老将军难堪,说些“普里阿莫斯”(果园神,样子污秽不堪),“维纳斯”这样的字眼,将军最后参与谋杀暴君的阴谋(《罗马十二帝王传》第四卷 盖乌斯.卡里古拉转 LVI.)。当然我们这里并不打算评价卡里古拉的智力,只想从中看出罗马军令系统中口令的地位。罗马帝国早期皇帝并没有皇冠,其地位标志之一即皇帝是武装力量的首领,而罗马近卫军大队当日直接驻军罗马城,作为保证皇帝人身安全以及向元老院施压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想象,其军令系统中重要环节即军令,必须由皇帝直接向近卫军大队长卡西乌斯口授,再有卡西乌斯传达到下属各部队,而卡西乌斯之所以感到羞辱,是他传达出这样古怪的口令,不得不面对下属的怀疑和耻笑。
  同样,中国古人也使用了类似的方式传达口令,譬如众所周知的“鸡肋”的故事。《后汉书.杨震传》(来源于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护军不知“进止所依”,操出教“鸡肋”。即所谓护军(类似近卫队统领)询问口令,曹操随口说了一声“鸡肋”。杨修听见这个口令,就猜出曹操打算退军。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披甲,锐兵刃,彀弓驽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上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昔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耶!
  -------------------------皇帝要是知道细柳军中的口令,至于那么费事吗!
  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唐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   
  五代州府亦置判官,权位渐重。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元各路总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为州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0
两股军队作战中表现的纪律素质、分工协作、做战技巧是最让人感慨的!
执行各种战术时,士兵们万口同声喊出的口号“攻”“迫”“投”“掷”等,有着穿透一切的威慑、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