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风俗 要全面

快点

西藏节庆习俗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脂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象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象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象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象奶子一样纯洁;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象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象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象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芙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 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
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朝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的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献于主人家神人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
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杯为敬、主人先敬,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铺彩绸路
是迎贵宾的特等礼节。迎接高僧活佛到家中时,在门前用白粉画花边和象征永恒的拥伸图案。代替彩路表示尊重。煨桑(熏烟)和手捧香炉在门口迎接贵宾也为上等礼节,在民间婚礼中常施此礼,并增加两个背水缸少女。

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身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像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语言禁忌
在长辈、尊者父母前,忌讲粗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生产禁忌
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放生”是藏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习俗,属于民俗宗教活动范畴,各地表现形式大致相同——生灵放归大自然,任其自生自灭。

放生的由来

在藏族地区,很多习俗都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放生也是如此。

据藏族历史记载,西藏古代盛行的原始宗教是本教,也称黑教。“最初流行于后藏阿里一带,后自西向东传布到西藏各地。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宗教词典》)。由于对各种神鬼精灵和自然物的敬畏,本教徒常用牺牲祭祀并伴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史书记载曾出现过“血流成河,肉堆成山”之说。可见,当时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由于历史的前进时代的更替,高原上佛教替代了原始本教

藏传佛教与本教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提倡不杀生,随之又有了“放生”之俗,并延续至今。如今的西藏和广大藏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家家都有余粮余钱,放生之俗也更广泛更普遍,有放生之举的家庭也更多了。

放生行善求平安

放生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在广大藏族地区因富裕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仅表现手法多样,心理、目的也各异。

感激、疼爱 农区家家有耕牛,地里的活它出力最多,农民对耕牛爱护备至,农活累的时候,每天都要给耕牛开小灶;对耕牛从来不乱打更不会随意杀掉,直养到它老死为止。有些人家还将自家老死的耕牛头埋在地里,待其皮肉腐烂后,把骨头取回家,并在头骨的正方刻上六字真言,挂在自家的屋檐下,表示对它的怀念、对它的感激和尊重。

无论农区牧区,藏族人家家养奶牛,喝的牛奶、用的酥油都是它的恩赐,所以在家畜中奶牛也最受宠。许多山村都有将奶牛尤其是老奶牛放生的习惯。有些奶牛从小就生活在主人家,跟随主人十多二十年,和主人家庭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为主人家做出了不少贡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所以当它老了后,主人对它就更加关心、更加疼爱,不打不杀任其自由地生活。

求家人平安 为了求家人平安而专门放生,这种做法在藏区最为普遍。有的人为了求全家人的幸福和吉祥,就将自家某一特定的牛或羊作为放生对象,任其自由生长,不耕、不驮、不杀、不售,死后其皮肉也都不用。也有的人家在自家的羊群中选出一只或几只公羊放生,在它的耳朵上穿个孔,系上不同颜色的布条以示区别。在康巴藏区山里草坝子上常年散落着几只、几十只一群的放生羊,其主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对它们的所有权。

在康巴藏区,最常见的、为数最多的是放生公鸡。当家里有人生病时,就请活佛或道士打卦,然后将一只或几只公鸡放生,把它送到神山或寺庙里,不管不杀,即使它回到家中也不杀,任其自生自灭。在那些地方的神山或寺庙周围,四季都有成百上千只公鸡,都是当地人放生的。

保护生态 放生对象不仅是牛羊,还有鱼类及野生动物,所以其结果达到了保护生态的目的。如大多数座落在水边的村寨藏家,从来不打渔,也不吃鱼肉。有些上年纪的阿爸阿妈还经常守在河边,劝说外来渔人不要打渔,甚至将他人打来的鱼买下再放回到水里将其放生;有的人在山上见到受伤的动物,不但不杀它,还给它食物、帮它疗伤,直至伤好再放归山中。

更严厉的是,很多地方将本村四周的山和水列为禁山禁水,并且有专人守护,不准任何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不准伐木打草甚至放牧等,如果违犯,打猎的枪、捕鱼的网等劳动工具,则会被没收,还要按村规民约予以经济上的处罚。

放生和谐了人与自然放生之俗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发展起来的,自这一习俗在民间普遍为人们接受后,使原来在本教影响下的那种无节制地宰杀家畜、捕杀野生动物,毁坏森林等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它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作用。禁止乱杀乱伐、积极保护牲畜和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在藏族民间逐渐成了一种自觉行动。久而久之使藏族地区很多地方的人和自然距离很近很近,人和自然相处得也非常和谐。康巴藏区人称中国西部太阳谷的得荣县一带,只要有人在河边行走,河里的鱼儿们就游到河边来,并且不停地跳出水面,若有人手拿食物伸进水里,鱼儿会毫不畏惧地从人手里抢食吃。得荣境内还有一座人称是“打开藏区108座神山的金钥匙”的翁甲神山,山里藏马鸡、松鼠、山鸡、兔子等各种小动物到人家里作客的事屡见不鲜,如果不给它食物吃,它们是不会轻易离去的。这一切都和长期生活在那里的藏族人民对它们的保护、爱怜是分不开的。

过去藏民族赋山水予灵魂,将其当作神山圣湖而崇拜、敬畏,所以使许多藏区的山山水水能得以完好地保护,如今这些山水又被列为自然保护区,就更为人们备加爱护。人称香格里拉的康巴藏区稻城亚丁自然保护区、得荣县境内的下拥自然保护区内,动物、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之多、保持原始状态之完好,这在许多地方都是无法与之相比较的,而这些地方正是当年被人称为神山而一直保护的禁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1-17
西藏节庆习俗

在西藏繁多的节日中,受到群众广泛重视的是藏历新年。了解西藏民间迎新年的相关传统民俗,可以看出人们对过年所怀有的特殊感情和重视程度。如农民在收割时将头次割下的青稞留下来作为欢度新年时献给神灵的供奉;牧民留下每次生下小牛的母牛之头道奶打出的酥油作为新年献给菩萨的供品。男人们打完场就开始做迎接新年的准备,把每座房屋都粉刷得洁白、美观,每当这个时候亲友、邻居们总是带着美酒前来祝福,妇女们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将自己亲手纺织的氆氇拿到河边洗涤,亲友邻居们也要捧上茶酒,祝福这家主人藏历新年将穿上新的衣服……。为迎接新年而举行诸如此类的大小民俗活动十分繁多,无法在此一一说明。每年的脂月二十九是迎新年的最后一个也是最热闹的一个活动。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已进入高科技的年代,这种传统习俗虽已在许多方面淡化或简化,但它的主要内容还仍存在于民间。各宗教派别举行的这种仪式,他们虽都是从形式上借鉴民间的“固朵”但其内容大都与各自教派的宗教思想结合为一体。他们使用各种金刚表演舞并举行驱魔送崇食子的仪式,藏语称为“固朵尔”,意为甘九朵马,该活动都在当日的白天举行。

一年一度的民间“固朵”驱鬼仪式,人们要准备一顿十分有趣的而且非常特殊的晚餐。过去由于西藏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原因,藏人的晚餐大都喜欢用青稞、糌粑等做成稀粥或者汤面片,藏语统称为“突巴”。送鬼这天的晚餐称为“古突”因为其含有九种食物,如麦片、豌豆、面疙瘩、人参果.萝卜等。为了使这一特殊的晚餐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氛,还特别选择不同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有的物品象征吉祥,有的象征人的个性以及性格特征等。这些具有预示性特征的食物包进面团里,同面疙瘩一起放到陶罐中煮成可口的面食。吃“古突”前每人手中失拿一团湿面并捏紧后揉擦自身的各个部位,嘴里还要念到:“呀!在新一年的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里,我心上的苦难和身上的病痛以及一切邪气和晦气都请你带到大海的对岸。”然后又把粘满疾病和晦气的面团放到装有“鬼”形象的破陶罐中。这一切进行完毕,家庭女主人亲自掌勺为大家盛饭,当有人吃出日、月、书本和佛像等形状的食物时,人们放下手中的碗,举起酒杯唱酒歌,向他们敬酒表示吉祥祝福;有人吃出包有羊毛、石头、火种和奶制品的食物时,大家对此纷纷评头论足,夸赞他们的性格象羊毛一样柔软、他的意志象岩石般的坚硬,对待别人象烈火一样热情,他们的心灵象奶子一样纯洁;吃出包有食盐、辣椒、瓷片、歪脖子人形状和木炭等食物时,人们规劝他们劳动时屁股不要象食盐般沉重,对人不能象辣椒一样尖嘴薄舌,别象瓷片一样好吃懒做,干活儿不能歪着脖子不行动,做人不能心太黑,并要求以上人们要用歌声表示防患于未然;如果年青的姑娘吃出背野孩子形状的食物时,大家哄堂大芙并提醒她们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纯洁;有一种称为“斯玛热果”的全身长满刺的食物,谁吃出它说明此人处处伤人无法和睦相处,为此要罚酒并让他学驴叫、狗叫等。最后每人将碗中剩下的“古突”倒人送鬼的破陶罐中,还要说:“今天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 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有献哈达、磕头、鞠躬、敬酒、敬茶等。
献哈达
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常在觐朝佛像、建房竖柱、认错请罪、拜会尊长、送别迎亲、馈赠亲友时使用,表示敬意、祝贺,表达纯洁、诚挚之心。哈达有蓝、白、黄、绿、红五种,最常见的为白色哈达,象征纯洁、吉利。哈达一般用丝绸做成。五彩哈达是最为隆重的礼物,是献给菩萨和迎亲做彩礼用的特定的礼物。送接哈达有讲究:下辈向上辈或高僧活佛敬献哈达,要微微躬身,双手捧着献于手上或置座前桌上,献后后退数步方能转身离去,以示尊敬。长辈给晚辈赠送哈达可直接挂在对方颈上。平辈献哈达只需献于手上。接受哈者,身体要微微前倾。恭敬地用双手接过,然后举过头*挂在自己颈上,以示谢意。有事求人则要到他人家献哈达,将哈献于主人家神人龛前,对方应允留下哈达,不应允则当面退还。向对立的一方献哈达,对方接受了哈达,意味着有可能化干戈为玉帛。
磕头
信教群众到寺院朝神拜佛和拜见大活佛时都要磕头,以表示忠心和虔诚。磕头时,不论男女都要将绕在头上的发辫解开。脱下帽子(男人须将处巴套袖)。双手着地磕三次,以表示尊重和亲热。路遇长者要脱帽让路,若骑马相遇,定要下马致礼。
敬酒敬茶
常见为敬青稞酒、敬酥油茶。敬酒以满杯为敬、主人先敬,客人喝酒时,先用食指沾酒向天空弹三次。祝“扎西德勒”后再喝,若客人酒量不大,经主人同意也可不喝,以表示礼节。一般敬酒,主人先请客人喝三口添三次再满杯饮干。如此主人家会很高兴。敬酥油茶也是藏家的日常礼节。敬茶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和尊卑有序。先长辈、父母、客人和尊者,再晚辈和主人。若有客来,主人要用清水将碗洗净、揩干、用火烘干。然后再斟茶用双手捧献于客人前,客人饮用后,主人会很快添上。除非客人以手盖碗表示不能再饮为止。起先斟茶时不能将碗倒满,客人喝过一口后,主人可斟满,以表示主人大方、不吝啬。客人告辞时,茶碗里的茶不能全喝完,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有礼貌。
铺彩绸路
是迎贵宾的特等礼节。迎接高僧活佛到家中时,在门前用白粉画花边和象征永恒的拥伸图案。代替彩路表示尊重。煨桑(熏烟)和手捧香炉在门口迎接贵宾也为上等礼节,在民间婚礼中常施此礼,并增加两个背水缸少女。

禁忌
藏族禁忌较多,有行为、宗教、语言、食物及生产劳动等诸方面。
生活禁忌
老年妇女不食当天宰杀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顺,身外插青枝柏叶或石头上放有红线,或用石压刺,以示谢绝客人;屋内不准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债翻年。年头忌要债,忌妇女在炉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像不允许别人乱摸,也不得随便指问。吃奶渣和酸奶时,忌用筷子,忌烧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盘坐或跪坐;不准随便跨越火塘;不准在神龛上放杂物。
语言禁忌
在长辈、尊者父母前,忌讲粗话脏话,在家中忌讲不吉利的话,特别是喜庆佳节,忌以下流秽语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语言骂牲畜。
生产禁忌
不打杀鹤、雁、鹰、雕、乌鸦、家狗、家猫等,雨季,忌在高山上砍伐木材或高声喊叫。在防霜防雹期,忌火化尸体,忌妇女外出不披披肩。
“放生”是藏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习俗,属于民俗宗教活动范畴,各地表现形式大致相同——生灵放归大自然,任其自生自灭。

放生的由来

在藏族地区,很多习俗都是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的,放生也是如此。

据藏族历史记载,西藏古代盛行的原始宗教是本教,也称黑教。“最初流行于后藏阿里一带,后自西向东传布到西藏各地。崇奉天地、山林、水泽的神鬼精灵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宗教词典》)。由于对各种神鬼精灵和自然物的敬畏,本教徒常用牺牲祭祀并伴之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史书记载曾出现过“血流成河,肉堆成山”之说。可见,当时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遭到了严重破坏。

由于历史的前进时代的更替,高原上佛教替代了原始本教

藏传佛教与本教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提倡不杀生,随之又有了“放生”之俗,并延续至今。如今的西藏和广大藏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家家都有余粮余钱,放生之俗也更广泛更普遍,有放生之举的家庭也更多了。

放生行善求平安

放生作为一种藏族民间文化,在广大藏族地区因富裕程度不同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仅表现手法多样,心理、目的也各异。

感激、疼爱 农区家家有耕牛,地里的活它出力最多,农民对耕牛爱护备至,农活累的时候,每天都要给耕牛开小灶;对耕牛从来不乱打更不会随意杀掉,直养到它老死为止。有些人家还将自家老死的耕牛头埋在地里,待其皮肉腐烂后,把骨头取回家,并在头骨的正方刻上六字真言,挂在自家的屋檐下,表示对它的怀念、对它的感激和尊重。

无论农区牧区,藏族人家家养奶牛,喝的牛奶、用的酥油都是它的恩赐,所以在家畜中奶牛也最受宠。许多山村都有将奶牛尤其是老奶牛放生的习惯。有些奶牛从小就生活在主人家,跟随主人十多二十年,和主人家庭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为主人家做出了不少贡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所以当它老了后,主人对它就更加关心、更加疼爱,不打不杀任其自由地生活。

求家人平安 为了求家人平安而专门放生,这种做法在藏区最为普遍。有的人为了求全家人的幸福和吉祥,就将自家某一特定的牛或羊作为放生对象,任其自由生长,不耕、不驮、不杀、不售,死后其皮肉也都不用。也有的人家在自家的羊群中选出一只或几只公羊放生,在它的耳朵上穿个孔,系上不同颜色的布条以示区别。在康巴藏区山里草坝子上常年散落着几只、几十只一群的放生羊,其主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对它们的所有权。

在康巴藏区,最常见的、为数最多的是放生公鸡。当家里有人生病时,就请活佛或道士打卦,然后将一只或几只公鸡放生,把它送到神山或寺庙里,不管不杀,即使它回到家中也不杀,任其自生自灭。在那些地方的神山或寺庙周围,四季都有成百上千只公鸡,都是当地人放生的。

保护生态 放生对象不仅是牛羊,还有鱼类及野生动物,所以其结果达到了保护生态的目的。如大多数座落在水边的村寨藏家,从来不打渔,也不吃鱼肉。有些上年纪的阿爸阿妈还经常守在河边,劝说外来渔人不要打渔,甚至将他人打来的鱼买下再放回到水里将其放生;有的人在山上见到受伤的动物,不但不杀它,还给它食物、帮它疗伤,直至伤好再放归山中。

更严厉的是,很多地方将本村四周的山和水列为禁山禁水,并且有专人守护,不准任何人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不准伐木打草甚至放牧等,如果违犯,打猎的枪、捕鱼的网等劳动工具,则会被没收,还要按村规民约予以经济上的处罚。

http://www.tibettour.org/c_chinatibettoursite/moban/c_ms.asp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