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定局 第四节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实现权利的制衡的?

如题所述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分割宰相权力的?
唐代分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部为“吏、户、礼、兵、邢、工”六部。其中中书省掌管吏部和户部,尚书省掌管礼部和兵部,门下省掌管刑部和工部,三省之间权利相互分工又相互制衡,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地方的监管。

唐代的宰相制度,表现为“三省鼎建,其长为相”的局面。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为最高“出令”机关、“审校”机关和“执行”机关。至此,宰相之权,即国家行政权,已被分成三分。

今日吾人谓三权分立,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各不相统,互为制衡;而每种权力内部,则应设置惟一的领袖,以处置内外事宜。若单项权力并不能定于一尊,则此一权力的行使效率及与其他权力的制衡关系,便难以保障。因此,较诸汉代,唐代相权大大萎缩了。

但是,专制政治亦存在一个“内在理路”,那就是,不管制度如何设计,总得有一个人或一种势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实施专制;虽然偶尔会出现权力真空,但很快便会有填补真空的人或势力。当相权尚能获得皇帝尊重和理解的时候,这个专制者一定是皇帝(宰相辅之),这种势力一定是皇室(政府副之);一旦相权被防范制约,则皇帝稍有不慎,或其能力稍有不副,则不必有政变发生,实际专制之权亦将别有所属。

唐代便出现了制度外的权势集团,搅得天下大乱,这就是翰林院的学士和内侍省的宦官。这两个集团,都是唐代皇帝有意扶植用以压制宰相者,只是,事态的发展明显违背皇帝们的意愿,甚而愈演愈烈,最终断送了李家的天下。

学士,即翰林院学士,本为文学侍从之臣,不过是皇帝的“私人”,并无资格参与“公事”。但是,皇帝跟他们厮混久了,甚觉投契,以至“事无大小,皆咨之”,于是,学士中承风旨、善应对者,俨然号为“内相”。宰相之事,何分内外?今既有所谓“内相”者,则外边那几个宰相,岂不就变成假的了?

宦官就更了不得了。初期,高力士、李辅国之徒,犹不过渐夺宰相之权,如辅国对肃宗说:

“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卷一八四《李辅国传》)。
後期,宦官则不仅“相人之国”,甚而凌轹皇室,动辄举行“废立”之事。如刘季述囚禁唐昭宗,一边挥舞马鞭,一边历数他的“罪状”,说:“某时某事,你不从我言,其罪一也”;云云(《旧唐书》卷一八四《杨复恭传》)。据统计,穆宗以後的八个皇帝,其中七个都由宦官拥立。

宦官同翰林学士一样,也是皇帝的“私人”;皇帝不放心宰相,遂以学士、宦官参与政治公务,借此作为制衡,然则,“宰相之外复有宰相,三省之外复有一省矣”。只是,皇帝在汲汲于制约三省、宰相的时候,却忘了翰林院、内侍省也需要监管,学士、宦官之权也不能缺乏制衡。

当然,一开始,皇帝认为自己可以起到监管、制衡的作用;“私人”,不就是奴仆走狗,让它咬谁它就咬谁?但是,他却不知道,皇帝之所以为皇帝,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有“私”,即算有“私”,也只能是“大私”。黄宗羲尝发挥其义,云: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皇帝的“大私”,就是努力保住一家一姓的江山。要保住一家一姓的江山,则须尽量让天下之是非黑白不致淆乱。欲明辨是非,则须谨慎小心,首先让自己远离是非;欲明辨黑白,则须擦亮眼睛,提高对灰度的敏感。只有超然于具体政治以外,皇帝才能对具体政治做出尽量正确的——或曰私心最小的裁答,才能尽量做到“天下之大公”。

“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如此设计,正是为了让皇帝不必承担政治上的实际责任,正是为了让皇帝在远离是非之处对是非进行判断。倘若作皇帝的人不明此意,斤斤计较于宰相处理具体事务的权限大小,遂削割侵夺,终至取而代之——以学士、宦官等“私人”作为代理人接管宰相之权;这等于是放着皇帝的美差不干,却抢着去干那脏活累活。而此种脏活累活,非宰相级专业人士不可胜任。帝王虽尊贵,究嫌缺少专业训练,故虽焦头烂额,终于一筹莫展,甚至国破家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唐朝中央官制为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宫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买亡。
为啥四大天王刘德华是一级演员, 而不是国家一级演员。在中国,国家一级演员是个非常崇高的名号,相当于国家对一个演员给予的最高评价,能够被国家评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明星必须具备两人条件:一是演技高,二是作品好。纵观整个演艺圈,能够被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称号的明星简直是凤毛菱角,在大陆只有六小龄童、张国立、李雪健、陈宝国、宋丹丹、葛优等。而在香港仅有四位演员被授予“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然而这其中却没有刘德华,这是为什么呢?

刘德华虽然出道很早,演过的电影也是最多的,《暗战》、《无间道》、《全职杀手》、《大块头有大智慧》、《十面埋伏》等等,但就数量上来说无人能敌,但平心而论华仔的演技真的很一般,虽然华仔很刻苦很敬业,号称劳模,演技也一直在提升,但是跟前面几位相比并没有特别出彩的作品。因此华仔虽然名气很大,贵为天王,但是还是无法获得“国家一级演员”这个称号的。

刘德华确实是一位超一线的大明星,不论是作为演员,还是作为歌手,他都圈粉无数。不过在影视作品的角色塑造及作品影响力上,刘德华和以上四位确实还有着一些微小差距。虽然刘德华也是十足劳模,作品数量惊人,但演技相比梁朝伟和周润发,欠缺了许多,所以,在奖项次数上也少于梁朝伟和周润发。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09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第3个回答  2021-03-10
可以这么说
三省分工明确(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互相制衡;三省长官集体行使宰相职权;尚书省下分设六个行政管理机构。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和影响
作用,分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第二,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办事效率。
影响: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它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备,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