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编导和记者有什么区别?

想做电视方面的工作,请熟悉这方面的朋友帮我回答一下

说白了
电视编导就是可以采集也可以制作的那种,幕后那种,不出镜
记者就是负责纪录采集的那种,

学的是前者
最简单的解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7
记者偏向新闻类节目的工作人员,而编导偏向娱乐方面的工作人员。记者是电视工作者最基本的工种!而编导是在记者所有技能之上,对一个节目的前期策划、统筹、拍摄、制作全盘掌握的一个工种,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一个小导演,自认为编导要比记者高一个档次!
第2个回答  2007-06-05
电视编导的职业特征及素质要求
一、电视编导的职业特征
1、职业敏感性
所谓职业敏感,就是对社会生活中与自己职业相关的事物特别注意,并能及时地发现和把握它们,使其对职业工作产生意义。
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创者,电视编导必须具有很强的职业敏感,即从职业角度出发,对社会生活善于观察、能敏锐地发现有价值的题材、抓取鲜活的事件、现象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从而有益于自己的创作。
职业敏感性的养成主要有三方面:⑴专业定向注意习惯;⑵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⑶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2、知识面的广博性
由于创作可能涉及到个方面的内容,所以电视编导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是一个通才,要尽可能地多接触、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以便发挥多方面知识互补互促的艺术通感作用,提高创作能力和水平。
3、电视业务的综合性
编导是电视节目创作集体的核心和领军人物,更是专业方面的总设计、总指挥,这就要求他必须是一个电视专业的通才,即不但具有选材、策划、构思、组织采访拍摄活动的能力,还要了解和熟悉电视创作各个工序的专业特点、相关知识和技能。虽然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但若具备一些专业鉴赏力是十分有益的。
4、宏观与微观
编导是电视栏目、节目的主创者,又是把关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栏目或节目的播出质量和水平,所以他既要有对栏目、节目的宏观把握意识,又必须有对栏目、节目审慎、仔细的具体关注和检查。如镜头的使用、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播音错漏、画面声音质量、剪辑主持人背景图像等等,甚至字幕。
二、电视编导的素质
1、政治、思想、品质素质
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广大观众提供优秀的电视作品,编导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政策理论水平和较高的思想素质、品德修养。其中包括:
⑴政治素质:达到一定的政治思想高度,政治敏感性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分析能力,使自己的思想意识与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保持高度一致。
⑵思想素质:强烈的事业心与敬业精神;追求真实、为受众服务的信念;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2、电视业务素质
⑴应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坚实而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形成高层次应用能力的基础。只有把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⑵对电视专业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电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编导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电视艺术创作能力,精通和善于运用镜头语言进行艺术表述;其次,还要了解熟悉创作各环节的专业知识,如采访(前期、后期)、摄像、照明、撰稿、剪辑、音乐、音响、特技、字幕等。
3、美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电视作品要获得好的传播效果,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内容、信息传播给受众,还要带给受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因此编导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力,灵活运用艺术原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艺术想象,使作品内外在美兼具;还要学一点受众心理学,提高作品的传播效果。
4、组织和社交能力
电视创作就其本性来讲,属于同社会、同人、同环境打交道的工作;而电视节目的生产又是一项集体创作活动,这就需要编导不但要有与外界各方有效沟通的能力,还要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使各工序协同工作。

第三节 电视编导的地位与作用
电视编导工作是电视传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电视台的根本任务。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作部门,电视节目编导还担负着特定的任务,在整个节目制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电视编导的地位
1、组织者:
2、创作者:
3、领导者:
4、制片人:
电视节目编导必须通过对题材的确定、构思、拍摄以及对素材的选择、加工,把好的内容组合成优秀的电视节目,奉献给受众。在这一过程中,电视节目编导承担了原创和将其电视化的任务,起着创作、把关与中介的重要作用。
二、电视编导的作用
(一)电视节目编辑担当总合成工作,对节目素材进行再加工,使节目得以最终成形
(二)电视节目编辑担任“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在决定节目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把关的含意是极为广泛的,它包括了政治关、事实关、文字关和形式关等各个方面。比如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编辑就是通过对新闻条目的先后排序、对播出时间的选择等,来完成对电视新闻版面的组合。
事实关,主要指在电视节目编辑中要遵循客观、真实原则。
文字关,要求编辑人员对文字稿,旁白(文字稿、报道词、解说词)等进行认真润色,删改,以做到文从字顺,通俗易懂,增强节目的易受性,提高节目的质量水准。
形式关,要求电视编导以自己的审美情趣及修养不断完善节目的传播样式,增加节目的可鉴赏性,创造出精品。

第四节 电视编导的具体任务
一、创作前期的任务
前期编导工作包括几项基本内容:
1、选题:作为编导,题材选择正确是成功的一半。一般选题主要基于这几点:第一,时代要求;第二,观众兴趣;第三,本电视机构的经济技术条件;第四,如在栏目中播出,要考虑栏目定位、对象性和栏目基调。
2、构思、确定拍摄方案:在对所选题材进行了解或前期采访的基础上,编导要对选题作深入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确定主题、表现方式及基本结构,制定拍摄提纲。
3、拍摄前的准备:拍摄前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拍摄能否顺利进行。拍摄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筹建电视摄制组,进行合理而严密的分工;(2)对拍摄对象及场地、环境等的了解、勘察。(3)拍摄设备、器材的准备。
二、拍摄采访中的任务
拍摄采访是电视创作中获取影像和声音材料的最重要环节。编导在此期间一要对外联系,落实拍摄地点、时间等具体事项;二要对内统筹安排拍摄进程、采访事宜;三要在拍摄现场进行场面调度、安排或指挥拍摄、指导现场采访。发现问题,及时决断、处理;四,有时编导身兼摄像、切换导演或主持人,这时要注意兼顾全局。
三、编辑制作后期的任务
后期编制是编导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在此期间编导的主要工作是:(1)对文字稿的审查、定夺;(2)向剪辑人员阐明自己的创作构思和要求;(3)指导电视片的剪辑工作,把握作品画面和声音的表情达意、节奏、风格;(4)特技、字幕等技术手段的使用;(5)认真全面地把关、检查。

第二章 电视新闻节目编导
一、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不同样式及核心元素编导,明白这类电视节目对编导的要求,掌握其编导要点。
二、教学要求:通过讲授和作品观摩分析,使学生认识了解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特性,明确这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要点及其相关问题。
三、教学时数:1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
一、电视深度报道
二、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第二节 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导
一、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特征
二、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导意识
第三节 直播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导
一、直播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特征
二、直播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导要点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最新的一期有影响的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入手,导入新课。
2、展开教授:

第一节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
专题类电视新闻节目是对重大的新闻题材所进行的深入、具体、详尽的报道。与消息新闻相比,它更强调新闻事实的典型意义、指导意义及与社会大众的重大关系,注重报道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一、电视深度报道
电视深度报道是媒介竞争的产物。
其特征是:较强的理性思辨,报道的立体化,手法的多样化。
编导要点:1、选题偏重于重大性、社会性、故事性;
2、创作必须注重舆论导向;
3、弄清“上情”“下情”,起好“桥梁”“纽带”作用;
4、抑恶扬善,把握好“度”。
二、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1、电视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是就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生活变故的起因、变化、发展、结果而组织跟踪报道或评论陆续播出。这类报道往往能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
编导要点:1、向未来取材——选取结果不可预知的事件性新闻为题材;
2、注重时效性与客观性;
3、连续性与递进性;
4、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与报道的完整性。
2、电视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是在一定时间内围绕同一重大新闻主题或典型事物,从不同角度、侧面、对不同对象进行连续、多次的报道,强有力地体现、揭示和深化特定的主题思想。
编导要点:1、一般取材于可预知的非事件性新闻;
2、以新闻主题为依据横向展开;
3、针对性强、导向明确;
4、密集性与递进性;
5、完整性与显效性。
三、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机构或评论者评论集体对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明确表示意见和态度,对事态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评述,是电视机构的政治旗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编导要点:1、选题要准——民众关注;事关大局,有新鲜性;典型性。
2、评论要精——真知灼见;思辨色彩浓郁;富有前瞻性。

第二节 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导
一、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特征
新闻杂志节目是在固定的栏目、固定的时间,采用杂志综合编排方法,由主持入主持播出的电视节目。它在内容上“杂”而不乱,长短结合,中心突出;形式上是板块结构,综合变化,灵活多样。整个节目由主持人把各个内容串连成有机的整体,并对重要题材作深入采访与评述。
既有时效性、信息量,又有一定深度、多种形态共存是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特征。
二、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分类
1、事件组合式:在每期节目中播出几则深度报道,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点评串联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的杂志形态的新闻栏目;
2、栏目组合式:在一个统一的栏目名称下,把形态不一、内容各异的多个小栏目组合起来播出的节目形态。
三、杂志类电视新闻栏目的编导意识
编导要点:1、突出兼容性、丰富性;
2、内容上杂而不乱,完整统一,且有深度;
3、结构上杂而有序,简练合理。
4、注重主持人参与新闻采访和事件调查的过程,以体现新闻节目的个性。

“记者”一词的解释是——通讯社、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
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里,新闻自由主要就是通过记者客观公正的报道来体现的。一个好记者,能不避艰险、不惧权贵、不贪图金钱,用他手中的笔揭露丑恶、维护正义。
一,注意真实,客观。
二,注意记录性,务必使一份报纸成为一份历史性记录。
三,将包括犯罪新闻在内的许多东西做成“社会学和记录书”来看待。
四,将事实与议论分开。
五,掌握分寸绝不无端夸张宣染。
六,迅速,详实的报告新闻。
七,尊重科学,正确地报道科技发明。八,抵制一切非正当利益的诱惑,作公众的代言人。
记者的工作很辛苦,只要有新闻发生,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天气如何,不管有无危险,新闻的使命感促使记者毫不犹豫地拿起包,赶往现场。

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谈三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第三,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

事实客观存在,但有些事实要去发现它、把握它,则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正如法国美学家罗丹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可能是发现美的眼光。

我国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曾说过:“什么样的人当不了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记者?什么样的人能当好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的,而你想不到做不到,就当不了记者;大多数人能想到能做到,而你也能想到能做到,可以当记者,但不一定是好记者;唯有大多数人想不到做不到,而你能想到能做到,那么你就能当一个好记者。”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记者肖乾也说过,新闻记者“同坐在沙发上沉思的政治家或历史学家毕竟不一样,他是个哨兵,甚至是个侦察兵”。

敏锐的眼光背后,是一个勤于思索、善于思考的大脑。国外新闻学著作里曾引用过这样一个事例:

一位新来报馆的年轻记者,总编辑叫他去采访某先生和某女士的婚礼。他事先对此次采访做了种种设想和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当那天他走到新郎家门口打算进去采访时,看门的却告诉他:婚礼不举行了,因为新郎跑了。于是这位年轻记者垂头丧气地回到报馆,向总编辑报告自己采访失败的消息。总编辑听罢,拍案叫道:新郎跑了,不比原来的婚礼是更大的新闻吗?你为什么不马上采访?这一说,那年青的记者才恍然大悟。

这一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善于思考,缺乏敏锐的目光,即使是新闻与你擦肩而过,你也发现不了,更是捕捉不到。

敏锐地去发现事实,还应当包括对事实的认识要比别人更善于透过现象见到本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优秀记者胡占凡,在采访中曾了解到这样一些事实:在杭州,有两个大款为了斗富显阔,在众目暌暌之下,比赛烧人民币,每人烧掉两千多元,只是哈哈一笑。

有个“大腕”,扔下30万元买只哈巴狗,眼都不眨一下牵上就走。
还有个“大款”,看到别人用6万元一桌的宴席请他,他竟“啪”地打开密码箱,甩出了30万元请了一桌。

有所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53.9%的学生把“赚钱多”作为择业的头条标准,北京一些中学生唱“世上只有钞票好,有钱的孩子像块宝……”
胡占凡认识到,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是“拜金主义”在作怪,应当向这种现象敲响警钟,便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再谈拜金主义要不得》等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给人们很大的触动。
因此,敏锐地去发现事实,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是记者的职责与任务中应有的之义。
[忠实地报道事实]
记者最为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采写报道。记者是读者与事实之间的桥梁。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名著《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的文明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第三次浪潮即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革命阶段。
我们每个人都会深深地感觉到,我们每天都处于新闻媒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已经习惯了“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的生活方式;对于新闻媒体,我们已经深深地依赖它们给我们提供信息。试想,如果记者给人们提供一条虚假的新闻,将会对社会产生多么不良的影响,因此,忠实地报道事实,应该成为记者的神圣职责和义不容辞的任务。
忠实地报道事实,是新闻工作本质决定的。李大钊曾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著名学者吴晗也说过:“历史工作者是记录昨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记录今天的历史。”

我们知道,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书崔杼弑君,因此激怒了崔杼而被杀。崔杼又命令太史的弟弟改写,不从,又杀之;再令其二弟改写,又不从,又杀之。最后轮到三弟,依然据事直书。他认为这是史官职责,失职求生,不如死去。史官这种忠实于事实的做法,对于新闻记者是很有影响的。我国已故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任白涛在《应用新闻学》中就说过:“笔可焚而良心不可夺,身可杀而事实不可改。”
忠实地报道事实的含义是双层的。浅层的含义是,记者应当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深层的含义是,记者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挖掘事实的本质。
80年代末期,我国某地农民买桑塔纳小轿车,某地农民买飞机、修跑道。这些事实本身是准确的,但在当时农村毕竟还是凤毛鳞角。有些记者以此大做文章,并由此得出“中国农民现在已愁有钱无处花”的结论。显然,这不是对事实实事求是的报道。从全国农村数亿农民的情况来看,一些穷山僻壤的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未真正解决,不少地方还要扶贫救助。记者以偏概全,既容易导致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怀疑,也容易诱发读者产生逆反心理。

由此可见,只有记者把忠实地报道事实当成神圣的职责和任务,读者才能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天下事全知”。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唤万应的喉舌。”显然,成为人民的喉舌,同样也是马克思对新闻记者的期待。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利益是分离的,所以,报刊应当成为“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党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新闻记者理应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正如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所说:“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这一点,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新华社记者冯森龄的事迹很值得学习。1978年冯森龄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上任后不久去延安采访。一进延安,他看到很多农民在街头讨饭,心中极为难受。曾经以小米和奶汁养育过革命战士的延安乡亲,如今还未解决温饱问题。这些对这位老记者触动很大,他决心为此鼓与呼。冯森龄曾因为坚持真理讲真话吃过不少苦头,但他不考虑个人得失,连续写了《延安有很多农民上街要饭》、《延安很多农民去年口粮不足二百斤,大家深切怀念毛主席在延安的日子》等文章,引起了政府重视。省委书记王任重很受感动,不少中央领导同志流着泪看完了这些文章。1978年底,国务院火速给延安拨款2000万元,并且从1979年开始,每年拨款援助5000万元。陕西省成立了“陕北建设委员会”。1984年,冯森龄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冯森龄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充当党和人民“代言人”的做法,是每个记者应有的职责和任务。
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记者有责任把自己在第一线了解到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有关部门。在我国,对一些不宜公开发表,或暂时不能公开宣传,但对党和政府部门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可以以“内参”的形式反映。“内参”就是内部报道、内部参考。在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内参”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内参”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反映各种重要情况,为领导机关了解“民情”和社会动态,调整或制定政策以及采取有关措施,提供有用的参考;对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内参”的途径反映上去,能够尽快得到解决或妥善处理;可以为人民群众说话,排忧解难,可以鞭打邪恶,伸张正义;对某些暂时拿不准的新做法新经验,可先写内参,领导认可后再发表,如此等等。可见内参的确是下情上达,了解民意的重要途径,记者要充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除了写好报道外,对这一形式也应充分掌握,见机行事。

参考资料:http://www.kjwf.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