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文言文

最好有切身体验的,不要华而不实的..有经验的人可以推荐一些书籍,帮助的方法~~!!

与初中文言文相比,高中文言文篇幅更长,信息量更大,语法要求也更复杂。初中的学习方法显然不能适应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为此,高中生必须调整文言文学习的策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x0d\x0a首先,对高中文言文的知识结构和学习重点应该有初步的把握。
\x0d\x0a第一,从字的层面上看,应该做到读得准、写得出,即能准确把握字音和字形,特别要注意对通假字的学习。
\x0d\x0a第二,从词的层面上看,应该从常用实词、常用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或古今同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具体点讲,就是从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以及名词、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转化活用现象,古今相同字形的词语在意义上的差别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x0d\x0a第三,从句子的层面上看,应该把握几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包括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判断句等。具体点讲,就是把握省略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的省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的后置,被动句中的“于”字表被动、“见”字表被动、“为”字(或为?所?结构)表被动、“被”字表被动以及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现象,判断句的几种常见格式(如?者,?也。又如用“为、乃、即”等表示的判断句)。
\x0d\x0a第四,从文学文化常识层面上看,应留心作家、作品和作者所处时代等文学常识,注意积累古代科举、历法、计时、节日、姓氏称谓和官职升迁等方面的文化常识。
\x0d\x0a以上知识结构中,第二和第三点是学习的重点内容,第一点和第四点是稍微次要的内容。
\x0d\x0a其次,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概括地说,就是要在夯实基础、全面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把握重点内容,以提高语感阅读水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x0d\x0a第一,重视基础的记忆,多读多背,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x0d\x0a第二,重视把握知识系统,多归纳,勤整理。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如新教材高中第二册的《游褒禅山记》中多次出现了“其”字的用法,我们就可以归纳如下:
\x0d\x0a①第一人称代词,可以译作“我”、“自己”,例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第三人称代词,可以译作“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例如: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x0d\x0a③指示代词,可以译作“那”、“那些”、“其中的”,如: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x0d\x0a④句中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期待、命令等语气。如:其孰能讥之乎?“其”字表示的就是一种反问语气。
\x0d\x0a第三,古今结合,中外对照,在联系中学习。通过对古今中外语言现象的广泛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3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语别栽》 真是受益非浅.可以提高您的文言文能力,又可以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觉得这书非常好,对您应该也很有帮助。
第2个回答  2007-06-10
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
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 b.士兵; c.军队; d.军事; 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 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
第3个回答  2007-05-27
文言文最好多去背 找到那种语感
再多看些文言文的书 只要不是盗版 一般都可以
最好多去练习文言文的解释
还要去背书上的注解 要看都某个词 就会想到哪篇学过的文章上有 要联系起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5-27
是啊!楼上说的不错!我觉得也是要先背!了解注释!当觉得差不多时,去看看其他的文言文.先不看意思,自己翻一遍,再看看意思,哪里不对,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