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赏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6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⑧。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一、注释

1.辙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这里比喻被坏人或对手利用的蛛丝马迹和把柄。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言语上八面玲珑,顾全大局,入情入理深入人心,不被对方抓住把柄。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把柄。

4.数:计算、比喻谋划、计划大事。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善结,这句比喻君子善于团结人,说话做事顺天理得人心,讲信用,用无形的品德胜过有形的绳索和约定。绳约:绳索。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心胸广大,包容万物,光明正大,内藏智慧聪明。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二、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行动的辙迹而让别人轻易地发现;善于言谈的,不会顾此失彼而让让别人抓住把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筹子用心算口算就直接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就可以使人不能打开(也比喻善于防守的人藏于九地之下,使人不可攻);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也比喻善于团结的人,不用缔结条约)。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圣人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善人),不爱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三、赏析

1.这一章体现了道家的博大胸怀,对于一切人都要包容。对比自己优秀的人,要学习,对比自己差的人,也要爱惜借鉴。他的意思可以用孔子说的话来诠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一句相似的话也可以诠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子在第63章也说过:“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2.这一章还有一个意思,要重视本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比如在言、行、数、闭、结五个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能够挂一漏万。比如善“结”之人,两个人之间不能仅仅看到两个人签了条约,要真正的在利益上相互帮助,互利共赢,才能真正地结成朋友。比如善于说话做事的人也是如此,要真正地为别人着想,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说话做事不能够仅仅看一个人说话说的是否漂亮,而要言行相顾,言行验证,听其言而观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