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是春秋时代谁设立的?

如题所述

束脩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礼仪,并不是谁设立的。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扩展资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

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弟子拜师,送上挚礼,是应该的;但是礼过重、过轻,都有失中道。孔子在对拜师礼的制定上,也表示了中道原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7
应该说,束脩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礼仪,属于民俗民风,与现代人送礼一样,几十年前送烟酒,后来送现金,再后来送购物卡,如今直接微信打“钱包”,并不是某个人规定设立的。
春秋时期,因交通不发达,很多地方食用盐珍贵,对肉类干制不能大量用盐腌,为了让肉干得快,都是切成小条加香料晒制成肉干的。脩,现代写作“修”,修长、细长的意思。又由于细条肉干分量少,送礼时,将十条肉干捆成一束,所以叫“束脩”。
春秋时期,束脩是社会普遍礼仪,包括送给老师的入学礼,但不限于此。它是民间亲戚、朋友、尊卑、晚长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行为。
随着社会发展,其他场合的礼物不再是束脩,但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没有变,发展到唐朝,政府才予以明确规定。再后来,束脩的概念也不限于“一扎干肉条”,泛指私学老师收取的学费。
第2个回答  2020-06-27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而且束脩在(西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
第3个回答  2020-06-27
不太清楚,问下老师吧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前半段时期。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于是这部编年史被名为“春秋”
第4个回答  2020-06-27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