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得:有关郑成功生平、重大事件及起其评价的历史资料

如题所述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反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晋王李定国

若说郑成功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与西南抗清领袖李定国的关系。

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

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

史学界论述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从他俩都坚持抗清,战绩远非其他抗清武装所能比拟,而且又书信往返,缔结为姻,故赞扬之词充塞史著,仿佛二人都是忠贞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佼佼者。

但是,就历史事实而言,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研究郑成功起兵以后的整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对峙,国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政治影响上也无法同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绅),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①总之,只能“遥奉”,不能“受制于人”。这就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贯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

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对广东潮州地区一直非常重视,这是郑氏家族军粮的主要来源地。郑鸿逵和郑成功多次进兵潮州原因就在于此。但他的意图却是希望把潮、惠地区据为自己的粮饷、兵员补给地,而在郑军和永历朝廷之间最好是留下一片清方管辖区,打掉这座隔火墙对郑氏集团不利。于是,他在李定国心急如焚的情况下,一味采取拖延推宕的策略。上面已经说过,李定国部署二次入广战役在半年前就已经把预定的会师日期通知了广东义师,决不可能不通知指望在全局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郑成功。

四月间定国在高州派遣的使者到达厦门后,郑成功正同清方“和谈”,将使者软禁。八月才派李景为使者来到定国军中,定国的回信中说“兹不谷已驻兴邑”(广东新兴县),据为定国治病的陈舜系记载,他在八月十六日随定国大营往广、肇(新兴属肇庆府),可以证明这封信写于八月十六日以后,信中所说“五月至今,所待贵爵相应耳”,是说他四月派出使者预料五月可得回音,不料等到八月,成功使者才姗姗来迟,带来的消息又不明确。定国的回信除了明显地流露出不满情绪,仍抱有会师的极大希望,“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真可谓语重心长。

从《先王实录》中得知,李景和定国使者携带复信返抵厦门不迟于九月初三日,“藩得会师二书,即欲调兵南下勤王。以虏使在泉,令差暂住金门”①。然而,他偏要拖过定国信中指定的十月望前(十五日以前)师期,到十月十九日才“遣师南下,与晋王(是时李定国尚未封晋王)等会师勤王。委左军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提调军中一切机宜;委右军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率兵数万、战舰百只,“克日南征”,同时派官员林云琼赍勤王师表诣行在,并持书会晋王等(定国时为安西王),书云:“季秋幸接尊使,读翰教谅谅,修矛戟而奏肤功,大符夙愿。……兹叠承大教,宁忍濡滞以自失事机?奈尊使到敝营时,值南风盛发,利于北伐而未利于南征。……即欲遣师南下,与贵部共取五羊,缘风信非时,未便发师。……兹届孟冬,北风飙起,即令辅明侯林察、闽安侯周瑞等统领,扬帆东(?)指,虽愧非顺昌旗帜,然勉效一臂之力。水师攻其三面,陆师尽其一网,则粤酋可不战而擒矣。”①

郑成功这次出军有几点很值得注意。第一,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凡遇重大战役都亲临指挥,这次入粤之战对南明和清方都关系重大,西线是安西王李定国任主帅,给他的信中又反复强调了会师广东的战略意义,如说“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那么,他为什么不肯亲自统军西上呢?惟一的解释是他已有卸责于下的准备。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出任水陆师正提督可谓独具慧眼,永历朝廷初立之时正是这位林察拥立绍武政权,大打内战,这时让他统军接应永历朝廷的主力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佳人选”。第三,郑成功是一位久历戎行的统帅,在给其弟世忠信中也说自己“用兵老矣”,何况郑军同清军作战时几次因救援不及时而失城丧师,他当然明白“胜负之际,间不容发”的道理,那么,他在九月初收到定国谆谆嘱咐的十月十五日为郑军到达指定位置的信后,为什么要拖到十九日才调集官兵“克日南征”呢?第四,郑成功自上年就已知道李定国东西夹攻,一举恢粤的计划,其间定国还再三遣使催促他领兵接应。

在帆船时代里,海上航行受季候风影响较大,无疑是事实。但在这样长的时间里郑成功没有出兵决不能用“风信非时”来解释,否则,郑、李使者又怎么能往来海上?何况,上年(1653年)六月至八月郑成功曾经率领舟师南下潮州、揭阳;下年(1655年)八月郑成功又曾派舟师南下广东,九月占领揭阳、普宁、澄海三县,证明秋季并不是不可能南征。退一步说,顺治十年(1653)李定国计划次年东西合攻广东之时,具有丰富海上经验的郑成功如有会师诚意,也应当把海上用兵的最佳时间通知李定国,以便定国确定东西会师打响的月日。明眼人不难看出郑成功的态度暧昧。第五,最引人注意的是,郑成功派出的援师行动极其缓慢,有大造声势之形,无实际作战之心。

从清方档案来看,十月初一日郑成功发牌调集兵将,部署南征事宜;初四日他亲临铜山(今东山县)视察兵丁、船工,“授辅明侯林察为正提督,闽安侯(周瑞)为副提督,管辖一百艘大船,派往广东与西部贼兵会合”①。十月二十二日,清广东水师副将许龙报告,“上游有数百只船集结,闽安侯周瑞、辅明侯林察有率兵南下之势。盖于二十三、二十四日起程,有言去碣石,有言去广东”。十一月十九日,林察部泊于南澳扎营,“商议军务”。铜山距南澳不过百里,郑成功信中说“兹届孟冬,北风飙起”,正值顺风,一天可到。郑成功十月初四日在铜山阅兵命将,一个半月之后才停泊南澳扎营商议什么军务。又过了一个星期即十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林察等率领的舟师三百余艘进至广东海丰磡寨村(当即瞰下寨,在海丰县南海滨)。十二月初五日,林察领船只四百余号、士卒三万余众进抵平海所(今惠东县平海)。同月十四日林察派出一队白艚船驶抵大鹏所(与平海隔大亚湾)征输村寨粮米,在这里遇着了广东沿海义师李万荣、陈奇策的队伍,据清方侦察,李万荣曾以猪、酒犒劳郑军。十五日,林察等部乘船三百余艘驶至佛堂门外(在虎门南面二百余里处,距广州四百余里)①。

上文已说过李定国在新会战败的日期是十二月十四日,也就是林察所遣部分船只到大鹏所同李万荣、陈奇策义师相遇的那一天。当时李万荣等只知新会正在激战,不可能知道定国败退,几乎可以肯定是由于他们的极力劝说,林察才在一天内即从平海进至佛门堂。大约几天之后,他们必定从广东义师处得到定国大军战败急速西撤的消息,在海面观望了很长时间(其中必有派人向郑成功请示之事),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返回厦门。

明、清双方留下的档案和记载都表明,郑成功虽然派出了军队,却没有参战意图。清闽、粤两省高级官员非常注意郑军动向,向朝廷报告林察等南下的日期和活动颇为详细,却没有任何交战之事内容,也就是说林察、周瑞部决不是遭到清军阻击不能早日到达定国指定位置;从十月初四日到十二月十四日磨蹭了两个月零十天才驶抵平海,派出部分兵船去大鹏所村寨征收粮食,而杨英记载林察、周瑞出兵时,他以户科身分同忠振伯洪旭“照议”计发行粮十个月,可见也不是由于粮饷不足。剩下的惟一解释就是郑成功在命将时即已亲授机宜:不可假戏真做。这一判断不仅可以从上述郑军处处拖延时日上看出,从清方档案和郑方纪载中也找不到任何作战痕迹,给人印象似乎是郑成功组织了一次大规模南海旅游,对组织这次改变明、清战局的战役的李定国采取了虚与委蛇的手段,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台湾外纪》卷四记林察、周瑞返回厦门后报告“舟师次虎头门(即虎门),侦知李定国战败,梧州失守,不敢进兵,还师”。郑成功玩弄权术,责备林察、周瑞等“勤王入援,君命原无俟驾,逗遛观望而回,朝典何在?尔等合心畏避,当尽正罪”。随即下令将周瑞“削职夺爵,解其兵柄,永不叙用”;林察等人降级有差。在给李定国的信里写道:“客岁蘧使遥来,同仇同袍之订,甚符夙心。用是敿干敹胄,大集楼船,方刻程期,而敝员李景复以台命至,展读再四,知殿下内急君父之忧,外切仇雠之痛;不佞恨不能征帆悠忽,直扫珠江,同挈故土以迎乘舆。讵意船师未到,而大师已先班回数日。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但敝船逗遛,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乃知依违不前者,闽安侯周瑞,已重行捆责,革职闲住,乃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①

郑成功对南征诸将的处理和复李定国书是大有讲究的。1654年能否实现东西合击,奏捷广东,直接关系着永历朝廷的前途,是非同小可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郑成功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决不至于看不到这一点。他的信中轻描淡写地说“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关键性战略意图未能实现等同于一般战役的胜负,可说是官样文章。信中首先批评了李定国“骄兵致挫”,然后才谈到自己的舟师“逗遛”、“依违不前”,意在把战役失败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对方。我们不能说李定国没有犯过骄傲轻敌的错误,但是新会战役的失败却决不能说成是定国“骄兵致挫”。

在人员处理上,郑成功治军之严,在历史上很著名,惟独对这次对南明有决定命运意义的战役中逗留不进的将领却轻轻发落了事。林察是南征主将,郑成功却把“依违不前”的罪责加在副提督闽安侯周瑞头上,原因是林察为郑氏嫡系将领,周瑞原是鲁监国将领,亲疏之分显而易见。顺便说一下,郑成功的跋扈自雄在致定国信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按明、清制度大将专征时皇帝授予的最大权力仅限于副将以下违反节制可以不经请旨以上方剑处斩。周瑞位居侯爵,成功信中说“念其有功,不然已正法矣”,完全是一国之主的口气。总之,南征之役无功而返是按照郑成功自己的意志行事殆无疑义。

综上所述,1653—1654年李定国策划的广东之役,是南明中兴的最后一次机会。定国计划的重点是联络郑成功东西合击,配合广东各地义师首先全歼广东清军,再展宏图。在这三股抗清力量中,李定国军和广东义师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郑成功志不在此,终于功亏一篑。广东义师为了实现定国的战略意图表现的积极性颇足称赞。在定国新会战役失败之后负责联络广东义师的明两广总督连城璧仍然为这一东西合击战略奔走呼号。他在1655年六月给永历朝廷的奏疏中呼吁:“所望西师迅发,闽帆再扬,而臣与辅臣郭之奇一鼓再鼓,乘敌之疲,用我之壮,粤东不足平也。”①次年(1656,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七月,连城璧又在疏中说他联络的粤中义师“坚处海滨,……枕戈以待王师重来,与闽师期会,收前此未济之功”②。由于李定国在新会战役中兵员器械损失较大,又急于赶赴安龙迎接永历帝入滇,顾不上粤东战场了。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元代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这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1662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乾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4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郑成功在台湾成立第一个汉人政权,然而,因为当时热带地方卫生条件不好,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岁。原葬台南洲仔尾,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传说被郑经害死。康熙皇帝题撰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1662年打败侵占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写下这首《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对内虽仍奉已死的明永历帝之正朔,与中国内陆清王朝之顺治、康熙各朝互不统属,对外则自称“东宁王国”,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后因降将施琅师法郑成功当年进攻荷兰人故技,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1684年4月,台湾(时为台湾府)正式纳入大清帝国版图,隶属福建省,下设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湾的历史学家重视,还广受中国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起兵抗清后,于转战中国大陆东南部期间,多次帮助明室宗族与民众渡海定居台湾及东南亚各地。抗清期间,郑成功为了筹备粮饷而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当时荷兰人常劫夺郑氏和海外华人商船,郑成功多次派出水军打击荷兰舰队,并于1656年到1660年期间两次警告荷兰人,郑氏将不会与荷兰贸易,除非荷兰人停止劫夺华人的商船。另外,郑成功让华商领取郑府令牌和“国姓爷”旗号,以帮助保护华人在海外经商时的安全。当时确有很多海外华商采取此法,而得以安全出海经商。

1565年,西班牙殖民统治菲律宾,菲律宾这个名字,就是来自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的名字。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

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西班牙人。

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到时可里应外合,但还没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

后来,其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最终没有出兵
郑成功接收父亲的兵力,成员多是盗贼出身,于是郑成功一直是“强人统治”,“严刑峻法”,极少接受属下的意见。然而他的文人背景却也能让他以德服众,同时也有助于他对商业方面的经营,创造出胜过他父亲的局面。

因郑成功为汉和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

台湾日治时期,日人拆除为数不少的汉人庙宇。但位于台南,清代设立祭拜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祠所幸被保存。并另在旁兴建和风建筑“开山神社”,亦供奉郑氏,形成双庙格局。直至战后,开山神社遭拆除,延平郡王祠则将原先闽式建筑整修为北方朝廷式。

中国把郑成功看作从荷兰人手上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日本则把郑成功看成第一个日裔子孙经营台湾的例子,而台独分子则把郑成功看成汉人脱离中国统治,移民台湾,建立新天地的典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0
大明忠烈孝臣国姓爷尽忠克孝东都瀛海泣血记

国姓爷郑成功出生於日本九州平户藩千里滨,祖籍福建泉州南安郡43都石井村,公元1624年8月27日生,属西洋处女星座,农历7月14日甲子年,午後酉时生,十二生肖相鼠,卒於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得年39岁,由於出生时千里滨海边红光照亮、天鸣地动(相传郑成功为大海鲸化身降临),因为长的白白胖胖惹人可爱,深受郑家欢喜颇俱福相,故取乳名福松(闽南语松与相同音,福气建在、松柏永春),待回国更名森(森林似海、国之栋梁),号大木(大造乙木日元生於初秋之令),字明俨(明心俨然、忠孝两全),南明桂王永历帝朱由榔册封为延平郡王,後世尊称为「延平王」。
(名垂不朽代代颂扬)

尽忠─大明崇祯17年3月(公元1644年4月)大西农民起义军(流寇)攻破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於煤山,闯王李自成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顺」,大肆烧杀奸淫掳掠不得民心,此际由多而衮所率领清兵正蠢蠢欲动屯兵於关外,虎视眈眈伺机而动,随後在叛臣洪承畴、叛将吴三桂引领下入关,席卷中原,横扫江南,南京不保。隔年公元1645年福建总兵郑芝龙及其弟镇江总兵郑鸿逵,礼部尚书黄道周,福建巡抚张肯堂等明朝诸臣,於福州拥立唐王隆武帝,时年21岁的郑森由南京国子监太学返闽(金陵易帜),父芝龙带引晋见隆武帝,皇帝抚其背授言:「朕惜无女可配卿为憾!当勿忘朕,应尽忠孝」。南明唐王朱聿键钦赐予国姓「朱」,更名「成功」,官拜御营中军都督(行礼同驸马爷),次年封「忠孝伯」并赐尚方宝剑便宜行事,挂招讨大将军之印号召「奉明正朔」担负起「反清复明」之重责大任,据一隅之地终其一生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气节矢忠不贰,孝道始终如一,内心所承受压力、创伤、哀痛、悲愤,实非他人所能了解,所率军队除少许亲近倭兵武士外,大多接受父亲郑芝龙旧部泉州子弟兵为骨干,其中多数为海盗出身,加上明朝北方各省败退投靠散兵部队及少数投降山寇、土匪,还有慕名而来海外浪人、并远至南澳、澳门招兵渔夫与及雇用少数白人佣兵与黑人洋枪队....等等(义军水师),与其说郑军为一支强而有力战斗部队,亦可说郑军为一支随时面临不稳定因素而瓦解的杂牌军,南明延平王郑成功治军相当严刑峻法、军纪分明,信赏必罚,故能以德服人树立军威。
(恩威并施治兵之道)

对藩主郑成功的看法,从其个性与施琅长期间不合产生过节,施琅态度傲慢跋扈,刚愎自用屡犯上,擅杀成功亲卫曾德後逃逸,导致性情刚烈的郑成功勃然大怒,愤而斩杀其父子俩(埋下恩怨情仇因果)。且因郑成功长久率兵征战军旅戎马倥偬,造成郑成功性格上喜怒无常动辄得咎(处女座讲求完美精细),尔由其母亲田川氏惨遭清兵奸辱自尽,成功闻之,痛不欲生,剥开腹肠洗涤而葬之,迨因长子郑经与四弟乳母陈氏乱伦生子,欺蒙成功大逆不孝,谕令堂兄郑泰返厦门杀董夫人及郑经,但郑泰以「乱命!不可从也」欲搪塞之,仅杀陈氏母子覆命(违命待惩忐忑不安),综观上述几种情境可见知郑成功一生突发性严厉冷酷,令人油然而产生肃杀敬畏的性格,况且郑成功曾拜学南京国子监儒学大师钱谦益门下,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教育薰陶影响,养成天赋人性,善良仁慈,温和宽恕之道,从复台驱荷之役,堂堂战胜国仍然让战败者荷兰人携家带眷金银珠宝全身而退,安全地离开大员回到巴达维亚城(今印尼雅加达),如此怀著悲天悯人气度,仁慈善良胸襟,宽厚侠义精神,旷世古今有谁可睥睨,而得到印证之。
(刚柔并济恩怨必报)

南明永历12年5月(公元1658年6月)郑成功第一次统率大军17万(号称)北伐中原遇飓风失败,翌年永历13年4月(公元1659年5月)第二次统率大军20万北伐(联合张煌言部),破瓜州,克芜湖,取镇江,围南京城,清军守将两江总督郎廷佐闻郑军即到,立命城外十里所有百姓尽数撤入城内并将房屋全部烧毁,一面急奏上疏北京清廷增派大军救援,一面采用提督管效忠缓兵之计,遣使假以卑辞向郑成功求情乞降,唬称清朝有法,守城过30日者,城失罪不及妻孥,怜求郑成功宽限一个月後即开城门投降,当下至忠至孝仁厚宽容的郑成功正沉浸在节节胜利的旋涡之中,故而骄兵必纵,纵则败之,心想「自舟山兴师以来,战必胜,攻必克,彼焉敢缓我之兵邪!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今既来降,骤攻之,何足以服其心哉」。同时也不想再牺牲将士们。
(一念之仁一己之施)

金陵战前郑成功在主帅船上望著浩瀚浪涛烟波袅袅的江面,巍巍峨峨屹立不摇的南京城,当下真情流露胸怀壮志,有感抒发喃喃自语的写下一首七言绝句文采,诗云〝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摘自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随即号令全军缟素朝向南京城遥祭明太祖朱元璋皇陵,同时祭拜崇祯、隆武二帝,登时气势磅礴,尽见江淮旌旗遍布有如白雪皑皑一片景象,全军声泪俱下井然有序,顷刻之间江河震撼场面惊天地泣鬼神,延江百姓均为之动容,皆互道匡复明朝江山社稷中兴之象指日可待。
(饮水思源永不忘本)

南京之役本可为大明朝恢复半壁江山,可惜郑成功感於昔日在南京国子监求学时,心寄南京城之怀念与留恋,情系秦淮河畔的景致宜人,回忆往事点点滴滴(思古幽情怀忧丧志),深信儒家以德服人,兴仁义之师,惟「仁者无敌」之王道文化,且个性善良仁慈宽厚,惶恐部属及城内百姓大量伤亡,况且南京有先帝明太祖朱元璋陵园(明孝陵),为防招致兵荒马乱炮火摧毁破坏殆尽,及思量父亲大人在北京遭受清廷要挟生命安危,....等等多重顾忌,内心踌躇不前,终至却步,不忍兵戎相见生灵涂炭,暂且避免触犯惊动明太祖先灵为念(忠孝节义德泽涌泉),故始终听不进众帅将劝进,一举拿下南京城,反而中了清两江总督郎廷佐缓兵之计,终致兵败南京城,未能匡复大明半壁江山,天意无奈大势底定。
(不堪回首梦已远逝)

是役也!南明主力战将计有甘辉、张英、林胜、陈魁、万礼、余新、潘庚锺、蓝衍、魏标、林世用、洪复....等数十员文武将官战殁阵亡,成功叹曰:是「吾欺敌之过」,即令全军祭文歌功颂德,尔出长江再攻崇明岛不克,出师无功,至此郑成功自知孤臣无力可回天(泣祷自贬感恩戴罪)。10月退守金厦,枕戈待旦,养兵蓄锐,筹谋图计,生聚教训,有朝一日,俟机憼遵父托收回大员。
(闽南语台湾称大员)

克孝─南明永历15年3月(公元1661年4月),郑成功统兵2万5千、大小战船数百艘,由金、厦出发先攻取澎湖,围攻热难遮城(闽南语难与兰同音)长达八个月之久(南京之围殷鉴不远文攻武吓劝降荷兰),终於驱逐占领台湾38年的荷兰人,秉承父志克尽忠孝两全收复大员改为东都明京(天命难违福泽子孙),作为反清复明之根据地,终想一天反攻内地,图复大明江山之志及完成先帝遗愿,偏遇事与愿违,逢闻吕宋(菲律宾)华侨受到西班牙殖民者的残害,未能旋即派兵征伐吕宋,拯救华人及郑氏亲族於一时(瀛海泣血蓄势待发),若郑成功生命延长一、二年攻取菲律宾或远征南洋扩大郑氏版图(改写历史创世未来),同年永历帝避难缅甸,但终究逃亡一年後被吴三桂擒捕,递解昆明绞杀(正朔招牌面临将至),此际叛将黄梧,向清廷提出所谓灭郑「平海五策」,实施海禁和迁界造成东都粮运接济困难(粮饷两缺攻守失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骤然将郑成功福建泉州老家祖坟,大肆挖掘破坏,戳屍极尽侮蔑,成功闻耗西向切齿怒骂曰:「黄梧忘恩负义,生者有怨,死者何仇?敢如此结不共戴天之恨!倘来日起兵西进伐取,吾不寸磔汝屍,枉作人间大丈夫!」。
(人神共愤永无宁日)

公元1661年10月3日,清廷以郑氏父子私通共谋,将郑芝龙一家族人11口斩於北京柴市(一代船王枭雄落幕),噩耗传至,成功痛心疾首呼天跪地北向大陆哭泣曰:「汝父当初若听儿劝谏,今也不会惨遭杀身之祸,然不幸中之大幸,仍有孩儿当为您复仇!」。
(全军缟素戴孝祭拜)

公元1662年2月1日,郑成功正式接受荷兰人投降签约(历史性的一刻),收复大员(台湾)後,改为「东都」励精图治,设承天府(台南)置天兴(嘉义)、万年(高雄)两县,承袭明朝官制,订定律法,创立学府,文化传承(饮水思源永不忘本),实施「寓兵於农」屯垦政策自给自足,披荆斩棘,倾巢开拓,致力建设,治理经营,大员百姓为感恩戴德,缅怀纪念郑成功对先民福祉福泽,丰功伟绩,尊称为开台圣王、开山圣王、国圣公、国姓公。谨附郑成功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字里行间透露出郑成功持其父志收回大员克尽忠孝两全无私无愧无遗无憾与其「胸怀大襟」、「为善仁民」、「兼爱非攻」的和平精神。
(含孝九泉光宗耀祖)

公元1662年4月天地造化弄人,当下听闻留在厦门郑经悖礼乱伦与四弟之乳母私通生子,郑经竟伪称乃侍妾所生,蒙骗鼓里,时郑成功仍然不知,心想中年喜获长孙高兴万分,大加赏赐,然而陈氏得宠後更加跋扈,郑经夫人唐氏为明朝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於是显悦知悉便捎信予成功言道:「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闻斥责,反加齎赏,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国」,郑成功阅信後顿时羞愧至极气炸胸堂(晴天霹雳暴跳如雷)!谕令堂兄郑泰执法,但仅杀陈氏母子,公然违令抗命内心惶惶不可终日,然紧接顷闻永历帝蒙难殉国(南明终结),尔甚因福建老家祖坟被挖掘,父亲暨弟辈惨遭杀害,儿子乱伦大逆不道,吕宋华人迭遭涂屠....等等,诸祸齐临,事事不顺,积劳成疾,精疲神竭,心力交瘁,忧虑日累,愁眉深锁,忿忿难平,气闷无解,情何以堪,身何以顾,病似加重,几近崩溃,忽忆及父子反目,母亲田川氏辱死,国仇家恨,君亡子逆,众将抗命叛离,郑氏家族内讧,激愤痛哭,愧对列祖列宗。
(天兴万年世代表载)

公元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8日)正午郑成功临终前一刻,他仍念念不忘故国河川家园,置瀛台穿着冠带大明朝延平郡王朝服,西向大海远眺瞭望有船来否,内心迟疑徬徨不知所措,双手掩面而泣捧著明太祖的遗训曰:「....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屏居遐荒,遽损人事,然本藩与众卿已无君无国矣!大员虽复,尚孤悬海外,国家仍未统一,有何面目见先帝於九泉之下乎(万念俱灰瀛台泣血)?....罪臣朱成功生当乱世,身受国破家亡之痛,抚今追昔,北望中原十七年已逝矣!国土未复,家仇未报,成功忠孝两亏,将死不瞑目!苍天!苍天!何使孤臣至於此极也?....随之悲愤抑郁、哀伤痛哭、猝发心疾、含孝而终,时年仅39岁。
(天人同悲英年早逝)

终其郑成功一生功过,实当之为忠臣孝子,除秉遵父亲郑芝龙生前书信嘱咐遗志收回大员(台湾)之付托,并继承父亲一手建立的海上强权霸业外,且将之发扬光大,移孝至忠,无愧於父亲之培养与期许(足以告慰在天之灵)。自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於煤山(大明灭亡),迄父郑芝龙投清保明最後一支抗清武力,迨母田川氏於泉州安平受辱自尽,成功遭此连番剧变曰:「....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从此郑成功择在泉州城外南安丰州孔庙焚烧儒服弃文从武,祭拜先师云:「昔为孺子,今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谨谢儒衣,祈先师昭鉴」,以孤臣孽子自喻,起义视师誓言反清复明,开启大英雄堪苛戎武多秋多难的一生,除了善待明朝宗室、少君、遗臣外,倚一隅之地与清人鞑虏周旋对抗,矢志不渝,虽未成功,然名垂青史永为後人所敬仰崇拜(前无古人後无来者),并谓之为民族英雄、大明忠臣、一代儒将、旷世豪杰、瀛海骁帅、闽台战神,非孤臣孽子、亦非乱臣贼子、更非奸臣逆子,绝非弄臣佞子,乃忠孝始终两全之「忠臣孝子」。
(千古流芳万年称颂)

开闽台海疆威震东南还我山河
承抗清复明尽忠克孝永传後世

〈谨以本文纪念郑成功逝世350周年〉
第2个回答  2012-09-13
郑成功,(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郑成功的活动是在国内明清王朝交替和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方的时期展开的。1646年(清顺三年)秋,清兵进攻福建,隆武帝被生擒,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掌握隆武朝廷军权,在汉奸洪承畴的勾引下,率兵投降了清朝。郑成功反对父亲隆清,率领部下先在广东南沃岛起兵,继而挺进厦门鼓浪屿,1650年(清顺治七年)占领厦门、金门两岛。以后与清军展开不断的战斗,逐步收复了福建漳、泉地区,并控制了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广东潮惠的东南沿海地区。

1659年夏,郑成功率水师10余万北上,经舟山溯长江,连克瓜州、镇江等城。7月围攻南京,误中清江南总督郎廷佐的强兵计,折兵回厦门。翌年,清军分三路进攻厦门,被郑成功击退。郑成功在坚持抗清的同时,又和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展开长期的斗争。荷兰殖民者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侵占了我国的台湾,对台湾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并不断骚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慨。1652年(清顺治九年),台湾爆发了以郭怀一(郑成功父亲郑芝龙的旧部)领导的抗荷武装起义。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郑成功为了抗议荷兰殖民者在海上的掳掠,曾下令禁止商船到台湾贸易,在经济上给荷兰殖民者以有力的打击。

1661年4月,郑成功令长子郑经防守厦门,新率战舰120艘,将士25000余人,在金门料罗湾誓师东进收复台湾。经过激烈的海战,郑军击沉荷 军主力舰“赫克托”号,收复了“赤嵌楼”。在近一年的争夺中,荷军伤亡近2000人,损失惨重。1662年2月1日,荷兰侵略军被迫投降,被侵占达38年之久的台湾终于重归祖国怀抱。

郑成功于1662年旧历五月初八因病逝世于台湾,终年39岁。
第3个回答  2011-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