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包干”指的是什么?"大包干"是在什么背景下实行的?这一做法起了什么作用?

如题所述

大包干一般指包干到户,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所有权仍归国家所有,根据双方签订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

农户承包集体的基本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自主经营,包交国家和集体应得的各项费款,其余产品或收入归承包户所有。这项制度最早与1962年在山东等地、1971年至1976年在福建等地短暂实行过,最终因为文革原因而没有完全推广。文革结束后,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重新实行,收效很大,进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飘向全国各地。

扩展资料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0

包干到户是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这一责任制形式由皖东凤阳县农民首创,率先兴起于滁县地区。与其他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一样,大包干的产生、发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的伟大成果,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思想唤起并激发了农民的创造精神的结果。

改革原因

70年代末,位于江淮之间的皖东农村生产停滞、经济困难。滁县地区农村人均口粮只有500斤左右,社员集体分配的人均年收入只有70元左右。在定远、凤阳、嘉山等贫困县,不少社员人均口粮只有300斤左右,人均年收入只有50元左右。一些地方合作化以后20多年来的集体积累,折价不够抵偿国家银行贷款。

从60年代初开始,每到冬春季,全地区总有大批农民扶老携幼、逃荒要饭。1978年,滁县地区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粮食大减产,农村经济岌岌可危,农民愁思百结,干部焦虑万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群众发起了对旧的农村经济体制的冲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7-05
以农户为单位,在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组织和经营下,根据统一计划,承包一季或全年以至更长时间的生产任务。即根据双方签订的有关权利、责任和利益的承包合同,由农户自行安排各项生产活动,产品除向国家交纳农业税、向集体交纳积累和其他提留外,完全归承包者所有。
即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3-27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对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