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吕不韦是怎么死的

你的答案是依据史书记载的吗?

吕不韦是饮鸩自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1

历史上吕不韦是饮鸩自尽的。

秦王想杀掉相国吕不韦,但因他侍奉先王有很大功劳,还有很多宾客辩士为他说情,所以秦王不忍心处罚吕不韦。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等到齐人茅焦劝说秦王,秦王这才到雍地迎接赵太后,使她又回归咸阳,但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喝下鸩酒自杀而死。

扩展资料

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人,他的谋略和口才都是中国历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凭着一人之力、三寸不烂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终生的荣华富贵。他是那种善于进行大的策划、善于实施和完成这个策划的人,这种人要口才出众,自己就是自己谋划的贯彻实施者。

就谋略而言,吕不韦不仅谋得深、算得远,而且谋得全,算得广,他共分了四个步骤来进行谋划:

其一,当他看到公子异人时就觉得奇货可居,是一个能够赢得整个未来的上佳投资项目,于是他说服异人听他指挥。

其二,这个“奇货”要想推销出去、这份投资由风险转化为巨大利润,还是需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和费力的工作。他不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计到华阳夫人及其弟弟的潜在的、迫切的需要,使华阳夫人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为异人奔走,使秦国开始向赵国要人。

其三,他又游说赵王,以长远的利益说动赵王送归异人。

其四,人接回后,为更上一层楼,他在异人身上下了点工夫,使秦王最终立异人为太子。吕不韦在两国间穿针引线、巧妙安排、运筹得当、步步迭进,他真是一个一流的策划家、设计家。完成他的这次交易,实际上是个大工程。要调动事主、接人的秦国、放人的赵国、认儿子的王后、立太子的秦王等等,庞大而复杂,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细致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吕不韦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2-15

吕不韦死于跟嬴政政见不合,吕不韦要用《吕氏春秋》治国,嬴政要用《商君书》治国。吕不韦认为法家治秦,虽然事半功倍,但过于严苛,治一诸侯国尚可,治天下则略显不足。吕不韦晚年招募大批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其中李斯就是主编,该书糅合了王道、霸道两种治国方略,汲取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嬴政认为以霸道治国,可以快速完成天下一统之伟业,用《吕氏春秋》治国则会推迟统一天下的时间。

吕不韦跟太后私通,推荐嫪毐跟太后私通,这些事嬴政都可以忍,也可以理解。吕不韦辅助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三代秦王,处理国政娴熟,为大秦立下汗马功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治国大匠。嬴政当然希望吕不韦能辅佐自己,但两人的治国思想不一致,政见之争可谓不共戴天之仇。吕不韦曾在咸阳南市张挂《吕氏春秋》内容,让天下士子、百姓来点评,可删改一字者,赐千金。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扩大《吕氏春秋》的影响力!

嬴政见无法说服吕不韦,就罢免了吕不韦的一切职务,让其回洛阳封地养老。吕不韦还是不死心,他利用自己秦国前丞相的身份,跟天下士子、诸侯使臣频繁来往,四处宣讲他的《吕氏春秋》。嬴政认为治国思想要统一,吕不韦这样到处宣讲《吕氏春秋》,不利于秦国的稳定与团结。于是嬴政给吕不韦发了王书,让他全家迁移至蜀地养老,目的是断绝吕不韦跟诸侯使臣、天下士子来往。

吕不韦认为迁巴蜀就是要断绝他的政治理想,与其无为而终,不如以死明志,最终吕不韦选择自杀。《吕氏春秋》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确实是一部治国经典。嬴政雄才大略,他并不担心吕不韦“功高震主”,在他看来,只要君强,任何功臣都威胁不到帝王。嬴政消灭六国,一统华夏,在这一过程中的贤臣、名将无一被嬴政处死,由此可知嬴政并不担心臣子“功高震主”!

第3个回答  2021-01-11
是的,是自己自杀而亡的。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第4个回答  2021-01-11
是的,吕不韦就是饮鸩而亡的,他当时被秦始皇流放了,后来他非常害怕,就饮酒而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