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中国乐器吗

如题所述

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葡萄熟了》等。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一般用乌木,红木制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

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厘米,前口直径(对边)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细,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制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毡子做的制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制音垫的薄厚、大小要适中,过厚则影响音量,过薄则不起作用。

作成音垫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绵、呢子、羊绒、棉布、麂皮、绒布等,用的最广泛的是海绵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还有能快速的改变音色的本事:它贴近琴码,音色就很润,同时要失去一部分音量;远离琴码,音色就会变的眀亮,要根据曲子需要调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13
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 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意境深远的《二泉映月》 、催人泪下的《江河水》 、思绪如潮的《三门峡畅想曲》 、宏伟壮丽的《长城随想》协奏曲等都是其优秀的代表性曲目。 本世纪二十年代,二胡能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和华彦钧(阿炳)、刘天华的贡献是分不开的。通过许多名家的革新,二胡成为一种最重要的独奏乐器和大型合奏乐队中的弦乐声部重要乐器。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12-04
二胡属于中国民族乐器,但是严格来说,不算是土生土长的民族传统乐器。它是唐朝时从西域传来的,故称“胡琴”。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形成了今天的形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27
科普一下,第一楼错误的,二胡不是西域的。二胡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奚族”的乐器,奚族是鲜卑人的分支,起源于现在的内蒙古和河北一带(根据历史和基因检测,推测出鲜卑人已经融入中国本土民族)。奚族一开始臣服突厥,突厥灭后又臣服于唐朝,唐在奚族的五个部落设五个州,上置饶乐都督府管理,都督由奚族大酋长担任,赐姓“李”。当时奚族发明的二胡,原本叫“奚琴”。唐灭后,经过长时间战乱,奚族也消失了,历史记载是融入了契丹族之中(契丹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现在云南的一些阿、莽、蒋姓的人与中国达斡尔族是契丹族后裔),接着又被女真族同化(女真也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如今满族的祖先)。反正历史有点复杂,但不管是历史结果,还是现在的地图,二胡确实是中国本土发明的乐器。不是所有带“胡”、“羌”的都指外国人,古代“胡”、“羌”也指少数民族,这些称呼只是为了和汉人区分而已。
第4个回答  2011-06-23
是,但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唐朝时传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