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有着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地方戏曲、曲艺形式,最具有山东特色

如题所述

  山东地方戏约有30多个,大体分四个系统:弦索、梆子、肘鼓子和民间俗曲时调。弦索系统是由管弦类乐器来伴奏的,又可分为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梆子系统分为东路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肘鼓子系统又分五音戏、柳琴戏、柳腔、茂腔,其中,五音戏以表现民间生活题材见长,代表作有《王小二赶脚》、《拐磨子》、《腊八姐》等,曾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民间俗曲时调系统的主要代表是吕剧,代表作《李二嫂改嫁》为人们所熟悉。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曲艺形式
  山东快书俗称“武老二”。表演方式为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幽默。1951年传入北京。
  1951年春节期间,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自天津应聘到北京西单游艺社献艺,使北京观众第一次见到了这一具有浓重山东乡音的曲种。当年冬季,他在北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到总政文工团工作,山东快书遂正式在北京落户。民国十九年(1930),十四岁的高元钧拜戚永立学说快书,他勇于革新,大胆创造,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人物鲜明、感情真挚、口风甜脆、幽默夸张的表演风格,自成一派,世称“高派”。从1951年11月开始,高元钧等人在部队领导的倡导下,通过训练班的方式,以北京为基地,先后培养了二百多名军内外山东快书演员,将这一曲艺表演形式推广到全军以至全国各地。
  为了适应北京观众的欣赏习惯,高元钧及其弟子在保留山东快书山东乡音的前提下,融进北京语音的一些特点,加强了表叙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使山东快书在北京的土地扎下了深根。
  高元钧的代表曲目有:传统段子《武松传》(计十六回)、《鲁达除霸》、《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现代作品《一车高粱米》、《抓俘虏》、《侦察兵》、《师长帮厨》、《金妈妈看家》、《长空激战》等。
  北京的高派山东快书优秀节目有刘学智演唱的《三只鸡》,刘洪滨演唱的《长空激战》,刘司昌演唱的《打票车》、《捞铜牛》、《扎义打虎》,李洪基演唱的《智闯珊瑚礁》、《唐僧行贿》,李燕平演唱的《江姐》,冯广月演唱的《紧急电话》,魏兰柱演唱的《三排长》等。
  另外,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始,在北京还有赵连甲师承山东济南的“杨(立德)派”演出山东快书,其代表曲目有《推土机上传家信》、《爱八方》、《巧开车》等
  “山东琴书”源于乾隆、嘉庆年间的鲁西南农村,开始称为“小曲子”,因主要伴奏乐器为 扬琴,俗称“唱扬琴的”。民国三十年夏历二月二日扬琴艺人集合于济宁,建立了“殷”、 “贺”、“茹”三大门户,立足于济宁码头。琴书由数人搭档演唱,分别扮演角色,演唱、 伴奏集于一身的演唱形式。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调缠绵委婉,十分动听。济宁 旧有顺口溜:“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读阴平声HOU)”。唱 词多用第一人称,有较大的表演潜力,后发展成为济宁吕剧。吕剧又有一个不雅的绰号:“拴老婆的橛子”。此外“高调梆子”、“四平调 ”两个剧种也都起源于济宁,运河的繁荣是戏曲曲艺的兴旺的最佳机遇。“串鼓”,解放前多在济宁祭孔时演奏,是济宁特有的祭奠音乐。它是以打击乐串联的24支 曲牌组成的一首大型鼓吹套曲。这是民间艺人陈庆贤祖辈传世之谱。乐曲以宫调式为主,全 曲结构严谨,气势磅薄,属于国内音乐珍品。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其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为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铜)片,边敲边唱。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的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该剧种唱腔激昂高亢,板式复杂多变,表演形式粗犷,架势夸张,长于表达山东人豪爽放达的性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称。如以荷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0
吕剧啊,山东吕剧很出名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