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国水灾和旱灾这两种灾害时空分异,规律及联系

如题所述

水灾,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一般发生在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汛期。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所导致损失的灾害类型,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洪涝能否成灾,与当地的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强度同样大小的洪水,会因河道的整治标准不同、两岸的工农业布局与规模不同、人口密度和社会财产的集中程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的灾情。当一个地区受灾后,最终很难判断出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洪水泛滥所造成的,哪一部分灾情损失是由于涝渍所造成的,更重要的就是,有关水灾的历史资料大多对于洪水和涝渍两者不分,人为地分开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本书中把洪和涝合二为一,统称为水灾。
水灾系统中孕灾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文环境,以及下垫面环境等。致灾因子,包括暴雨、海啸、冰川消融、冰川阻塞、冰凌、溃坝、城市洪水、水库洪水及其他洪水等。承灾体,可划分为人、城市、工业及矿业、农业、森林、牧业、渔业、交通及环境等。灾情,包括人员伤亡、工农业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等。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历来是世界上水灾频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水灾分布很广,全国各省区都有程度不同的水灾发生(图7-19),水灾居中国各种灾害之首,是造成中国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灾害(图7-20),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991年江淮特大洪水、1998年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引起了全社会对水灾的高度重视。在1912~1949年的中国水灾灾次时空格局中,高值中心为东北松嫩平原、关中-陕南-河西地区和江淮地区。分析表明:第一,中国水灾的宏观分异与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相对应,体现了气候-地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水灾承灾体分异控制着水灾的分界线。第二,中国水灾重灾区呈团块状分布,主要与地貌格局相对应,最为典型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与暴雨中心对应最为明显的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陕甘青接壤地区。第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水灾范围总体上有自中原向南方、东北和西北扩展的趋势,这与人类开垦土地的进程密切相关。
1949年以后的中国水灾格局(图7-21),考虑到“文革”的影响,分为1949~1965年和1978~2000年两个时段。
1949~1965年,中国水灾格局的东西分异仍十分明显,水灾县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而且二级阶梯以东为水灾严重区。1978~2000年中国水灾格局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东南-西北更替的四个梯度区分异:胡焕庸线以东较重,半干旱地带次重,北疆严重,寒、旱区轻的格局。对比1949~1965年和1978~2000年的水灾分布范围和发生频次,均是后者大于前者,而且水灾高值中心由华北平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南、向北、向西南扩展,华北平原重灾中心的消失与黄河、淮河的防洪筑堤直接相关。
中国水灾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一方面,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向低湿地扩展,特别是东北低湿地开垦和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建垸;另一方面,大力开垦丘陵和砍伐林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尤其是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的水源地植被破坏,直接加剧了山洪强度及其影响范围。
旱灾,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而导致损失的灾害,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灾害类型。它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可以持续数月,甚至若干年,是一种渐发性自然灾害。依据承灾体的不同可以将旱灾分为两类,一类为农(牧)业旱灾,指干旱导致农作物(畜产品)减产的情况;另一类为城市缺水灾害,指由于干旱导致城市缺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干旱具有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旱灾发生通常引发旱灾灾害链(图7-25),形成的次生灾害影响则更加突出,因此,旱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中国是一个旱灾频繁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15%以上,在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雨涝、台风、冻害、干热风)中,旱灾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的1/3,为各项灾害之首。根据对1950~2000年(缺1968、1969年资料)全国旱灾受灾面积(作物因灾减产的面积)和成灾面积(作物减产幅度在30%以上的面积)的统计资料分析,全国多年平均受灾面积约为2114×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14.9%,其中成灾面积约为912.5×104hm2,约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6.3%。近50年中国的旱灾发展具有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的趋势。
1949~1965年,中国旱灾格局(图7-26)总体呈东西差异,从西到东有4个梯度带:西部低旱灾频率带、中西部较高旱灾频率带、中东部高旱灾频率带和东部沿海较低旱灾频率带。其中,高值县(年均灾次>12%)有115个,约占全国县域总数的5%;呈分散分布,在北方相对集中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中部、河北北部和宁夏;在南方主要分布在中部5省(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河南)和四川东部、贵州北部和云南1978~2000年,中国旱灾格局(图7-27)仍呈现东西分异。重灾区在北方的分布变化不大,其中华北平原的灾次有所减少;南方重灾区的分布变化较大,中部5省区整体旱灾频率减小;贵州则明显增大。全国灾频>0.12的高值县有64个,约占全国总县数的2.8%,较1949~1965年减少一半;灾频>0.08的县域有693个,约占全国总县数的34%,较1949~1965年增加12个百分点。
对比两个时段的旱灾格局,主要有三个特征:第一,旱灾空间格局总体呈东西分异,在后一时段,北方旱灾频率高于南方。旱灾灾频有明显的沿一定走向的地带变化,这种分异可能是阶梯地势、降水带空间摆动和承灾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北方旱灾高值区的展布与东南季风影响和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相关。第二,后一时段与前一时段相比,全国发生旱灾的范围整体扩大,前时段发生旱灾的县数占全国总县数的83%,后者约为94%;旱灾区域向西扩散,重旱灾区域向东北和西南推进,这主要体现了人类活动,特别是旱耕地开垦的扩展方向的影响。第三,从承灾体之土地利用类型看,旱灾高值中心在牧区较稳定,大体都在内蒙中东部附近,在农区变化较大,高值中心呈现由南向北转移,由单中心向双中心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20
这是高中地理题目吗? 我说简洁一点,只是概括的说,大概的一个说法
1、先从时间上说,
水灾:因为中国大部是受季风影响下的气候 因此在中国水灾主要发生在夏季,但各地发生的月份不一致,主要看当地河水的汛期,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主要发生在5、6月份,因为当地的雨季是5、6月份,而华北地区是7、8月份。
而旱灾: 主要发生在当地河水的枯水期,中国的枯水期在冬季和春季(华北和东北的春旱)所以说旱灾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比较特殊 因为7、8月份雨带已经北移,当地正值三伏天,降水稀少,因此该地7、8月份易患旱灾。所以这样看来,判断的标准 还是要看当地河水的枯水期。
2、再从空间上分析
水灾:一般来说降水丰富的地区易患水灾,因此 中国易发生水灾的地方是南方地区
旱灾:旱灾分布比水灾要广泛的多 中国大部地区都发生过旱灾,北方发生的频率更高
3、规律:前面已经提到,判断一个地区发生水灾和旱灾是什么时候 看当地河水的汛期或枯水期
而判断一个地区的水灾和旱灾的空间分布则要看 地区的气候分布状况、降水带的分布
4、在季风气候区,水灾和旱灾往往互相联系水灾之后也许就是旱灾,主要还是看季风的稳定
第2个回答  2011-06-19
旱灾刚闹起,水灾又紧跟,异常啊异常,跟三峡有没关系,不是我们P民能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