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想个办法改变一下

我平时的时候和朋友或陌生人在一起都有话说,有时候吹牛吹的自己有相信,不管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能聊上话来。但从来没搞过对象,感觉还用不到。今年,我也老大不小了,经过朋友介绍见过几个女的了,可是我见了他们就没话说了,而且还变的特犹豫,就好象什么事都想做好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一样,平时说话和放鞭炮一样,可是等到见了面之后就和哑巴一样了。大哥大姐,我这是怎么了,能帮帮我吗?
那我这属于正常现象吗?有什么办法尽快的解决这个毛病吗?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时空接近因素
时空上的接近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同学、同事、同乡、邻居、同宿舍,由于时空上的接近,往往会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吸引。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远亲不如近邻”。
2.态度相似因素
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籍贯、兴趣、信念、态度等方面的相似,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需要互补因素
在态度、价值观相似的基础上,交往的双方在需要、气质、性格等方面互补时,往往能促进交往。
研究表明,互补因素对人际交往的作用,大多发生在友谊深厚的朋友之间、异性朋友之间和夫妻之间。在传统的夫妻关系中,主动支配型的男性与被动服从型的女性往往能夫唱妇随,幸福和睦。
4.才能因素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受人欢迎,越有利于交往,但也并不永远都成正比。社会心理学阿郎森通过实验表明,在人际吸引中,存在一种“错误效应”,即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偶尔犯一点小错误,会使别人更喜欢他。因为一个才能出众、不犯错误的人,会使别人敬佩,甚至敬畏,而不感到亲切,这可能妨碍人际交往。
5.仪表风度因素
6.情感相似因素
7.个性品质因素
二、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技巧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互利原则
(3)信用原则
(4)宽容原则
2.人际交往的技巧
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下面是几个最主要的方面:
(1)树立良好的形象;(2)增强人际吸引;(3)讲究谈话艺术;(4)把握对象特点。
三、人际交往障碍及其清除
1.认知障碍
以某中学生考试作弊为例,来访者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两人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他把她的朋友视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但是在一次考试中,她无意看到她的朋友作弊,她非常震惊和伤心,觉得自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她心目中完美的偶像破碎了,决定于朋友断交。她退还了对方送的所有礼物,到朋友家里去了一次,要回了自己送给对方的礼物,并骂朋友是个“骗子。她的朋友因忍受不了种种压力而企图自杀,但获救未死。来访者听说后,心中很内疚,想去看朋友,又不知该不该去。在这个案例中,来访者的绝交行为来源于她的认知障碍,由于晕轮效应,她把朋友过分美化;一旦发现朋友的缺点和错误,便无法忍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来访者还没有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一个人。
2.情绪情感障碍
一些消极情感会导致交往障碍,如愤怒、害羞、胆怯、恐惧等。情绪情感会影响到人际认知和人际行为。不良的情绪情感会导致或加深人际认知偏差,并使人际行为失控。例如,一个心情烦躁,会变得好脾气、出言不逊,隔阂和误解也就由此产生。如果一个人心情忧郁,会变得缺乏热情、冷漠孤僻,同样妨碍了正常交往。同时,情绪具有感染性,一方的情绪不良往往会导致另一方的消极情绪,生活中愤怒导致愤怒、烦恼触发烦恼、紧张引起紧张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双方都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最好不欢而散的现象很多。
3.人格差异和人格障碍
人格是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和人之间存在一些人格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和冲突。此外,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有些人会有不健全的人格,如偏执、攻击、强迫、自恋、依赖、反社会等,这些不健全的人格会导致人际冲突。
韦且伯在1981年报道过这样一个病例。一个名叫吉的男子,在狠揍了他女友之后, 来到心理诊所希望接受治疗。他说这是自己平生第一次动手打女性,但害怕以后会一发不可收。吉25岁,生活极有规律,与人交往极讲规矩。他从不在他的房内招待客人,因为害怕客人会弄乱他井井有条的室内摆设。后来,他与一位女护士相识了。这位护士自作聪明地指出:吉无法控制自己过分规范化的生活,无力改变自己的习惯。吉为了证明自己正常,便努力在这个姑娘面前表现出“灵活性”。不料,他却因此表现出强迫症的典型症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肛门不洁,每次排便后总要洗个不停。他甚至不能自己作决定。连他的那套高档音响,也怕因按键时不能控制手指的压力而不敢使用。这些症状令吉十分苦恼,可他的护士小姐还在喋喋不休地向他分析病症,吉终于忍无可忍而打了她。吉很快警觉过来,感到了自己的不
正常,便来咨询。
吉属于标准的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有:过分追求完美以至于无法完成任务;注重细枝末节,忽略关键要点;强令他人按照自己的特殊要求行事;为工作不惜放弃闲暇娱乐或与朋友交往;害怕作决定,要作决定时,总是借故拖延、回避;情感表达拘束;当个人没有好处获得时,不能大度地奉献时间、金钱、礼物;对破旧物品或无价值之物,即使是毫无感情价值的,也决不愿意抛弃。
任何一种人格障碍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困难。另外,人格上的差异也会导致人际冲突,如一个好动的人和一个好静的人可能会有矛盾,一个真诚的人和一个虚伪的人必定会有冲突。交往双方要想达到想到理解、沟通,必须明了自己及交往对象的性格特点,相互协调、适应。
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障碍,咨询员如何帮助来访者消除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陈某:女性,40 ,某大型企业干部,则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 她外表精明能干,语言流畅,语速较快。自称心理压力大,再不来咨询就要崩溃了。
当事人:我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对我来说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当然,我是完全有能力担任这个角色的,但是自从我当了主任后,以前的好朋友渐渐疏远了我,同事们也都嫉妒我,千方百计想找我的茬。工作忙,天天回家晚,老公也不高兴,对我没有以前那么好了。“男人四十一枝花”,他会不会有外遇呢?另外,以前直接接触领导的机会少,现在天天跟领导见面,一下子适应不过来,都不知道怎样说话才好。怎样才能给领导留下好印象呢?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呢?我心里真是烦,很烦。还有人心险恶,树大招风,一想到有人在暗中算计我、议论我,我就害怕…
咨询员:别着争,慢慢来。你在生活和工作中碰到了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使你非常烦恼。概括起来说,有四种关系:第一,与朋友的关系;第二,与同事的关系;第三,与老公的关系;第四,与领导的关系。
当事人:我知道单位里有人对我的提升表示不满,在背后说我坏话……
咨询员:这是与同事的关系问题。还有吗?
当事人:差不多了……
咨询员:在这四种关系中,哪种关系最令你烦恼呢?
当事人:和同事的关系。我现在一想到要上班就紧张。
咨询员:你刚才说同事们都嫉妒你,千方百计找你茬。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当事人:譬如昨天,我批评了一位员工,他竟然当面顶我:“你别那么大声,我听见了!”昨天下班时,我听见他对别人说:“那个婆娘有什么了不起,男不男、女不女的。刚升官没几天,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不知天高地厚。”另外那个人就说:“我看他是到了更年期了,你忍着点吧。”我当时气坏了,真想冲上去打他们两耳光……
咨询员: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有别的同事找你茬吗?
当事人:这已经够我生气地了。……别的倒还没有发现。但我感觉他们都在妒忌我,算计我。
咨询员:但这只是你的感觉,而不是事实。也就是说,真实地情况并不是“同事们都妒忌你,千方百计地找你茬”,而是“有一位员工顶撞你,再背后说你坏话”,是吗?
当事人:不,有两个人说我坏话。
咨询员:对,两个人。但并不是全部。作为管理人员,由一两个人对你表示不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领导敢保证说:“没有一个人说我坏话!”你觉得是这样吗?
当事人:(点头)没有一个说坏话的领导,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一个好领导。
咨询员:非常正确。你能这样说,我非常高兴。不过,那位员工顶撞你并对你表示不满,你有没有分析过自身的原因呢?为什么他会说“你别那么大声”、“男不男、女不女”、“到了更年期”之类的话呢?
当事人:(沉默)
咨询员:与人交往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作为管理人员,对这种技巧的要求就更高。如何树立自身形象?如何批评下属?如何树立威信?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你觉得自己交往技巧怎么样〉
当事人:不怎么好。我说话比较直,不给人留面子……跟人的感觉比较强硬、不柔和,脾气比较急躁,容易激怒。
咨询员:很好,你对自身的问题有了具体的认识。那么,你认为怎样克服这些不足呢?
上面这位当事人来进行咨询的直接原因是受到了员工的顶撞,听到员工说自己坏话。当事人具有轻微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存在以偏概全的不合理认知,同时缺乏交往技巧。咨询员在帮助当事人明确问题之后,首先消除了当事人的认知障碍,再帮助当事人认识自身技巧上的不足,并引导她设法去克服这些不足。
人际交往障碍有轻微的,也有严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上的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正常的。对于这类来访者,咨询员主要倾听他们的叙述,给与理解和安慰,做适当地分析,往往就能起到作用,收到效果。然而对于人际交往存在严重障碍的来访者,就应具体分析其是否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交往技巧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与帮助和指导。
第三节社交恐惧症的心理咨询
大多数人会有特别害怕的东西,如怕蛇、怕老鼠、怕攀高等,但这种恐惧通常不严重,也不会妨碍人的正常生活。
一、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原因:
1.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体分析其是否存在个性缺陷、认知错误、交往技巧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与帮助和指导。
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这个案例由我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提供。
一位23岁的大学生前来就诊。她回忆大约于7年前在高中读书时,有一次在食堂中遇到一个同班的男同学,互相对视了一下。这个同学学习好,长得也健美,病人早就对他有好感,但没有讲过话。这次面对面对视,她突然觉得自己脸红了。自此以后,她便害怕别人看出她脸红,怕被同学们看出她对那个男同学有爱慕之情。以后,见了别的男同学她也感到表情不自然、脸红、心情郁闷、沉闷。考入大学不久,她见了女同学也脸红起来,觉得女同学也看出了她的心事。近一年来,不论是见到熟人、生人、男人、女人,她都感到脸红、心慌,无地自容,好像心里有鬼。因此,她尽量避开人,不到食堂吃饭,一个人躲在教室角落里读书,与父母姐妹都少有接触。他曾想到自杀或过隐居生活,感到实在难以控制自己,才想到可能是得了精神病了。不得已而来求医。
上述案例中当事人表现出社交恐惧症的典型症状:不敢见人、与人交往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社交恐惧症患者对自己的神态和言谈举止过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事态出丑。他们越是害怕,就越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失态行为,反而在别人面前感到紧张、极不自然。他们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脸红,偏偏脸红得越厉害,而不自然的脸部表情和行为通过反馈更加强了紧张意识,形成恶性循环。以往交往中的挫折经验和消极的自我暗示,会使他们对交往情境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害怕心理,以致变得神经质。
社交恐惧症的中心症状是赤面恐惧、视线恐惧和表情恐惧。患者可能表现出一种症状,也可能表现出全部症状。赤面恐惧者,感到在人面前脸红是非常丢人难堪的事情,于是厌烦与人交往,事事采取回避、退缩的状态。视线恐惧者,与人见面时不敢正视对方,倘若自己的视线与对方视线相遇就感到无地自容,往往失去常态。表情恐惧者,觉得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人们的厌恶,或认为自己的眼神或面部特征令人生畏或不快,因此整日对自己的面目倍加注意,顾虑重重,不愿见人。如一位患者说:“早在我上高中时,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上课时喜欢斜眼看同一排的同学,同学很厌恶我的这种坏毛病。我也下决心要改掉,但结果不但没改掉,反而变得更加厉害。同学们都不愿坐在我旁边了。现在,我不想去教室上课,但又不能不去,只好坐在角落里。若有同学坐在旁边,我就用手支着脸,并用手挡着眼睛的两侧,以防止斜眼看同学。”这位学生就患有表情恐惧症。
2.社交恐惧症的原因
(1)早期经历。
恐惧症被认为是儿童时的创伤性体验造成的不良后果。患者对某些特定刺激(如与人对视)唤起过深刻强烈的惊恐情感反应,继而被以致下去了,以后每当遇到和那些特殊体验有联系的相同刺激或情境,则因条件反射作用而产生恐惧和回避反应。钟友彬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时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在成人看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他认为,如果个体在儿童期有过不良的性经历,青春期发育时产生了怕羞心理,并对儿童期的经历产生自责,这种羞耻心理导致对人恐惧。
例如,一位17岁的女高中生患有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她自述有严重的自卑感,感到别人都在嘲笑她,一直不敢与人交往,不敢与他人对视,在异性交往中更加害怕和紧张,总怕别人说自己不正经。经过几次交谈,她将出自己在童年有过不良的性经历:5岁时无意中看到爸爸妈妈做爱;9岁时在几个同龄男孩的引诱下,玩了几次“性游戏”,又一次被其父亲发现,重打了一顿。为此她感到内疚、自责。这种负罪感到了高中时变得越来越强烈,以致在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
有人认为,早期不良的性经历是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根本原因。但北京大学心理系甘怡群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二者并没有这种必然的联系。早期不良性经历既非社交恐惧症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其必要条件。决定是否导致社交恐惧症的是一种多变量、多层次的复杂模式。这里可能包括:先天性质、社会舆论以及当事人对于刺激事件的最初评价和再评价等。
2)青春期性的萌动与成熟
社交恐惧症在青春期的发生率高于成年人。青春期的社交恐惧症往往首先表现为异性恐惧症,再由异性恐惧症发展泛化到对人的恐惧症,既怕异性,也怕同性。而异性恐惧症与青春期性的萌动和成熟密切相关。青少年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种种条件或观念的限制,这种要求会受到压抑或指责,令他们在异性面前产生害羞感,极力掩饰在异性面前的好感和爱慕,使他们处于想见异性又怕见异性的矛盾之中。如果早期有不良的性经历,这时就会产生羞耻感、罪恶感,导致对与性有关的事和人际关系的神经质反应,而后泛化到所有的方面,最终发展成社交恐惧症。
(3)个性特征
社交恐惧患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性格特点,如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性强等。也就是说,这些性格特征对形成社交恐惧症有影响。另外,先天的神经类型所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同样影响着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发展。但这种影响有多大,如何影响,目前尚不清楚。
(4)社会、家庭、文化因素。
同样具有早期不良性经历,有的人发展成社交恐惧症,而有的人却没有。在我国,社交恐惧症是比较常见的神经症之一,而在西方,这种病则比较少见。这说明,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与社会、家庭、文化因素有密切联系。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而性态度比早期不良性经历本身更具有影响作用。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文化习惯对与性有关的问题有更多的约束和禁忌。社会家庭对于早期不良性经历的舆论压力越大,不利影响也就越容易发生,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二、社交恐惧症的认知调节
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伴随一些错误的认知和儿童化的认知。咨询员应帮助他们发现这种认知的不合理之处和荒谬之处。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看看如何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认知调节。
杨某,男性,20岁,某厂工人,现因社交恐惧症请假在家。因为害怕见人,由家人陪同前来咨询。杨某患社交恐惧症已有三年多。高一以来,不敢迎视别人目光。开始不敢与同班女同学的目光对视,后来对班里男同学的目光也不敢对视,进而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对视,发展到最后,对所有人的目光都不敢对视,害怕见任何人,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已不能正常地生活和工作。据家人介绍,杨某性格较内向,一直比较害羞。但到了高中,这种害羞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原指望参加工作之后会好一些。没想到越来越厉害。杨某父母均为工人,家境一般,有一个姐姐,年长他8岁。姐姐大学毕业,现在是一名记者,性格活泼。其父母说,这两姐弟,简直不像两姐弟,性格相差太大。
在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员掌握了当事人患社交恐惧症的原因。当事人说:“我从小就比较自卑。长得矮小,又不英俊,也不像我姐那样能言善辩,逗人喜欢。家境贫寒,不像班上有些同学那样吃得好、穿得好。学习成绩也不突出,,属于中下等水平。所以我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进入高中以后,我发现自己喜欢注意班上的女孩子,但我也知道,没有哪个女孩子会喜欢我的,所以只能偷偷瞟几眼。有一次,我偷偷地注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被她察觉。她瞪了我一眼,说:‘看什么,讨厌!’。几个不怀好意的男同学听到了,便起哄,叫到‘看什么,讨厌!’。我当时羞得真想找个地洞钻进去。从那以后,我便开始怕与女孩子的目光接触,并且越来越严重。我觉得我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不道德的,是惹人讨厌的。”当咨询员问起他在童年时有无刺激事件时,他想了一下说,姐姐那时经常骂他“没有用”,还打他,他当时很怕姐姐。
听了当事人的叙事之后,咨询员替他作了原因分析。为什么会有社交恐惧症呢?第一,不愉快的经历,包括童年受到姐姐的大骂,高中时受到女孩的呵斥和同学的起哄。这种经历引起羞辱和恐惧反应。这种恐惧逐渐泛化到其他人身上。第二,自卑心理。对自己认识不当,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用的人、讨厌的人。因而害怕与人交往。第三,性需要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一方面有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又认为这种愿望是罪恶的、不道德的,产生内心冲突,冲突导致逃避反应。第四,内向害羞的性格特点。明确了原因之后,咨询员为当事人树立信心,告诉他:社交恐惧症可以通过认知调节和系统脱敏法得到治疗。
在第二次咨询中,咨询员对当事人进行了认知调节。认知调节的内容包括:①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看到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消除自卑心理。②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态度,消除羞耻感、罪恶感。③分析恐惧症状的不合逻辑之处和荒谬之处,消除恐惧感。下面我们看看咨询员如何引导当事人,发现并分析其恐惧症状的不合逻辑之处。
咨询员:你偷偷注视一个漂亮女孩,她瞪了你一眼并骂了你,你不敢看她,这是可以理解的你们班的同学知道这件事,你在他们面前变得不好意思,这也情有可原。但你连陌生人都不敢看,这就不合情理了。
当事人:我觉得只要我看他们,他们就会看我。
咨询员:是否别的人都不干自己的事,都围着你看?
当事人:不是。
咨询员:要不要在身上贴“不要看我”的字?
当事人:那人们就都来看我了!
咨询员:那你刚才说的别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
当事人:是我头脑中想象的……
咨询员:即使别人看你,也很正常,你为什么害怕呢?
当事人:别人一看我,就会讨厌我。
咨询员:是你头脑中想象的,是吗?
当事人:是。
咨询员:假如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象着一只大老虎走进房间,想着想着就被吓得哇哇乱叫。你觉得什么年龄的人才可能这样呢?
当事人:小孩,小孩才可能这样。
咨询员:为什么?
当事人:成年人不会把想象的东西当真的……这是不合逻辑的。
咨询员:你想象着别人都在看你、都讨厌你,为此真的紧张和害怕,不愿见人。这到底是成人的逻辑还是幼儿的心理?
当事人:似乎是幼儿心理,不合乎成年人的逻辑。
此后咨询员进一步向当事人解释了其行动是由成年人不应有的恐惧心理所支配的。这种恐惧心理往往在幼年期形成,在成年后,遇到心理冲突后即显现出来,并起支配作用。要用成年人的态度来对待它。咨询员要求当事人思考、写书面体会和回忆生活经历。
在第三次咨询中,当事人一个人来,没有让家人陪同。他表示情绪有好转,但仍有恐惧心理。咨询员进一步强化当事人的成人感,要用成人的方式去对待问题,不能让幼儿心理主宰自己的行动。
三、社交恐惧症的系统脱敏疗法
1.系统脱敏疗法的步骤
系统脱敏分为想象系统脱敏和现实系统脱敏。想象系统脱敏是让当事人想象引起恐惧的情境,而现实系统脱敏是让当事人进入引起恐惧的真实情境。治疗社交恐惧症,可以先进入想象情境中脱敏;再进入真实情境,让当事人在现实情境中脱敏。这两种系统脱敏的步骤和方法是一样的。下面我们来具体运用一下现实脱敏疗法。
第一步,请当事人列出引起社交恐惧反应得具体刺激情景。如“有异性盯着我看”、“我走在街上,路上有很多人”等等。
第二步,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成“恐惧等级”。下面是假定的7个刺激情景的合理排列,它们引起的恐惧反应是一次增强的。
①我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
②我走在大街上,周围有很多人。
③我观察这些行人,包括同性和异性。
④我走上前去向一名同性问路。
⑤我注视这位同性的眼睛。
⑥我走上前去向一名异性问路。
⑦我注视这位异性的眼睛。
第三步,通过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放松训练的方法在前面已经讲过。但进行现实系统脱敏时,当事人可能没有时间和场地来慢慢练习意念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咨询员可以交给他最简单的深呼吸放松法。具体做法是:站定,双肩下垂,闭上双眼,然后慢慢地做深呼吸。咨询员可以配合对方的呼吸节奏给与如下指示语: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咨询员先教会来访者,再让他自行练习,直到完全放松为止。
第四步,按照恐惧等级,从恐惧等级中最弱的刺激情景开始。如让当事人或咨询员或家人一起走在大街上,大街上行人稀少。当事人出现紧张反应时,即让他放松,然后再重复这一情景,直到当事人在这种情景中不伴随恐惧反应时为止。这说明,这一情景已经脱敏成功,然后再进行第二等级的刺激情景。由此类推,直到所有的刺激情景都脱敏成功为止。刚开始时,可由咨询员或当事人的亲朋好友陪同当事人一起进入刺激情景,脱敏后,再由当事人单独进入刺激情景。在当事人单独进入刺激情景之前,咨询员要帮助当事人掌握脱敏的方法和步骤,能自己进行。
2.系统脱敏疗法的注意事项
(1)第一步,列出引起社交恐惧反应得刺激情景时,要求当事人报告出对每一情景感到恐惧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这种尺度一般为0-100,单位为“sud”。如:
0—心情平静
25—轻度恐惧
50—中等程度恐惧
75—高度恐惧
100—极端恐惧
(2)第二步,恐惧等级的排列按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尺度由小到大排列。一般按所建立的等级层次以6—10个最合适,最多不超过20个。
(3)第三步,放松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咨询者与当事人同时做,一边当事人模仿,并减轻其焦虑程度;②放松的引导语,有录音和口头两种。在刚开始训练时,最好用口头语引导,当事人更容易接受;③在放松过程中,要帮助当事人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并要求当事人回家后每天做一次,每次15—20分钟。
(4)第四步,每次完成脱敏训练的具体刺激情景不宜过多,想象系统脱敏每次完成1—2个为宜,现实系统脱敏每次1个情景为宜。在脱敏过程中,注意刺激情景所引起的恐惧反应是否在来访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避免来访者因不能忍受而出现逃跑反应。例如,有位来访者不敢上街、不敢看异性,咨询员把他带到大街上并要他盯着异性看,来法者因忍受不了而拔腿跑掉,从此再也没来咨询过。因此,在建立恐惧的等级层次时,一定要特别注意,所排列的刺激情景要真实地按当事人的主观感受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咨询员不能想当然地按自己的感受排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3
不要抱着搞对象的想法和她们交流,当成一般的熟人来聊天。一个完整而正常的婚姻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不认识-认识-熟人-普通朋友-男女朋友-恋人-未婚夫妇关系-结婚。而不是:不认识-男女朋友。。。。,你感觉人家给你介绍的是女朋友,那么你首先就定位错了,当然尴尬无话说了,不要抱着得失心理,就当成一个普通熟人就好,慢慢再转变角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6-13
其实你这不是问题,刚见面哪有这么多话要说啊!再说了,如果你现在刚和你女友在一起没多长时间说话就跟放鞭炮一样,还容易吓到人家呢!
多熟悉一段时间就好了!男孩子不要在女友面前话太多了,不是很好!
第3个回答  2007-06-13
哈哈 不错
开头要有点神秘感
不说话反而看起来成熟点
话多唧唧喳喳的
谁喜欢
你的能说会道这个优点 是让她们以后慢慢发现的 会是个不小的惊喜……
第4个回答  2007-06-13
去找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