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为什么叫锅魁?

如题所述

提起锅盔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传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朝廷为他俩在奉天县城北的山梁上修建合葬陵墓。当时,建筑陵莫的工程非常浩大,一下子聚集了约两三万能工巧匠和民工。为了施工安全,监工大臣请朝廷用薄铁特制了一种铁盔帽,发给民工们戴在头顶。由于工程要求紧迫,民工越来越多,吃饭成了问题。无奈,监工大臣就直接把面粉发给民工,让他们用头盔烙馍。这样,就解决了吃饭难的问题。当工程进展到中期时,武则天带着文武百官到工地察看。当时正逢吃午饭的时候,工地上飘来香喷喷的馍味。大臣拿过一片烙馍,尝了尝,觉得挺香。他就挑了一片火色均匀的拿给女皇武则天尝。武则天尝了一口,十分好吃。她把剩下的几块分给大臣和家眷们品尝,都赞不绝口。

其后,锅盔馍的做法传到农家,经过改进,成了今天用平底锅烙的锅盔。

锅魁之名究竟起于何时,笔者无考。说它是烧饼的方言叫法,或许近似。[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中,常用当时口语。他在成都草堂客居先后四年之久,然而在他寓成都的诗篇中,却毫无锅魁一词的端倪。在[宋代]的诗文和笔记里,“包子”之名屡见(见黄庭坚《宜州乙酉乘》文,陆游《食野味包子戏作》诗,朱或《萍州可谈》笔记),而无“锅魁”的记载。在元、明的通俗小说中,这一类民间的说法易于涉及,可是也恰好无述。甚至在明末清初遂宁李实的《蜀语》(1919),成都张慎仪的《蜀方言》,以及当代新编的《成都话方言词典》(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等方言专著里,都对“锅魁”一词失载。锅魁锅魁,锅中之魁,这只是望文生义的解释。对于这一词的词源,在本文里,还是老老实实地“不知为不知”为好。

锅魁,在旧称“九里三分”的成都,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简易食品。距今六七十年前,那时在成都许多街道的素面馆中,几乎随时都可以一魁在手,而且价格极低廉。尽管这样,一般人家的小娃娃,也并不能指望时常都可以吃到。因此,每当从锅魁铺里传来擀面棒敲击案桌的打锅魁声,并随即从烤炉里飘来一股股面香的时刻,总不免为之垂涎欲滴,巴不得就有一块滚热的锅魁立刻入口。
今天的成都,跟其时相比,当然已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成都人消费水平交低,就大多数人来说,终日劳,也不过只得一饱。所以,锅魁作为一种便宜的果腹食品,首先得到下层劳动人民的青睐。下苦力的人,就常常用“挣干锅魁钱”这句话来比喻他们对生活的简单需求。

在消费水平一般的阶层,锅魁而多半是作为点心来食用的。旧时成都人的习惯较为普遍的是每天只吃早、午二餐。两餐相距的时间比较长,尤其是从午饭到次日的早饭更长,于是在成都人中就有了“过午”、“消夜”的饮食习惯。锅魁,也就当然地成为过午或消夜食品的一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0
为什么呀,因为别人的店名就是这样的啊,比如成都【林记特色军屯锅魁】、【王记特色锅魁】、【严太婆锅魁】都是“锅魁”而不是“锅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