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幼嗜学译文

如题所述

回答:

译文

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的圣贤的学说。又忧虑不能与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名的学者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一屋子,他从不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说一句话;等待他高兴就又去请教。

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巨谷中,深冬时节,刮着猛烈的西北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馆,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吃。跟我住在一起的学生,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装饰着红缨和宝石的帽子,腰上挂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没有一点羡慕他们的意思。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得不如别人。大概我求学时的勤劳和艰苦就是这样。

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饭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冻受饿的忧患。

东阳马君则这个书生,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延伸:

余幼即嗜学出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余幼即嗜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4
原文: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贻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知,不能尽传写。简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追问

选文说“借无不读”,正如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10
原文: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贻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知,不能尽传写。简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第3个回答  2013-04-04
原文: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贻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知,不能尽传写。简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译文: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答:赞同,如果你好学自己会读书,如果不好学,借别人书也不会还。
第4个回答  2012-02-23
原文

  叶廷珪云: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赀,不能尽传写,简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钞之,名曰《海录》。

译文

  叶廷珪说: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书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选文说“借无不读”,正如有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你是否赞成这一观点?为什么?
答:不赞同,因为书只要是自己认为有趣的不管是不是借的也会认真去读,可就算是借的如果自己不感兴趣也不会认真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