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斯底里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歇斯底里来源于心理学名词,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歇斯底里词语发展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焦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换置、合理化、隔离、理智化。一般用于形容女性焦虑与潜意识投射发泄。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中通过对一位病人各种特征观察和总结,把歇斯底里概括为情绪与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

歇斯底里的特点

多数癔症(歇斯底里)病人都有比较特殊的癔症性格,癔症性格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感情用事或言行夸张,并藉此吸引他人注意,故其又称表演性人格,国外称之为“表演行为”和“争取注意”。据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包括尚未达到癔症程度的在内,有2%~3%的人具癔症个性。

癔症个性具有高度情感性,他们的情感反应强烈且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如片刻前还是满面春风,转眼间已阴云密布,情绪时高时低,变化常只在瞬息之间。

喜欢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各种公众活动场合的主角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要求被拖延,富于幻想,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融入幻想境界中,并扮演着其中的某个角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4
歇斯底里 人们常称一些疯疯癫癫、喜怒无常的人为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含义是什么,这可能不是尽人皆知的。 歇斯底里又名癔症,早在公元前480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已有癔症的记载,不过当时认为这是妇女特有的因子宫在腹腔内游走而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歇斯底里”(希腊文“子宫”之意)。古人认为癔症病人的子宫出了毛病,因此当时对一些症状较重的病人采用了子宫切除疗法,这种目前看来近乎荒唐的作法在当时却颇为盛行。直至19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并将其列入了神经症。 癔症多见于青年女性,病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低,其致病原因除了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外,不少病人发病前就有情绪不稳定、好幻想、容易接受暗示等性格方面的缺陷,这些人一旦遭受精神刺激,极易促成发病。 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几乎可以说癔症的症状最为繁多。它可以表现出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的症状,其发作形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又与其他疾病互为混淆、真假难辨,故很容易误诊。如最常见的癔症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四肢抽搐、呼吸急迫、双目紧闭,与癫痫大发作极为相似。癔症性假性痴呆病人貌似低能,会说错自己的年龄、姓名,把2+2的结果回答成3或5,然仔细检查,会发现他们对复杂的计算或事件的回忆却能精确无误,病人的智能其实并无缺陷。癔症性瘫痪者可长年瘫倒不起,而检查时却无瘫痪体征。曾有一病人多年瘫痪于床,某日忽闻邻居疾呼“着火啦!”便迅即跳下床,拎起皮箱夺门而出,多年瘫痪即此而愈。癔症性失明及失聪者虽视、听觉丧失,行走时却能避开障碍物,睡眠中唤之能醒。国外一位学者称“癔症是一个了不起的乔装能手,一位万能的模仿巧匠,是变色龙。”他所说的“乔装”、“模仿”均是喻意,并非真正装病,因装病者往往为达某一目的而“生病”,目的达到“病”即不治自愈。而癔症病人没有这种意识和动机,他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左右病情. 癔症病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多数癔症病人都有比较特殊的癔症性格,癔症性格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感情用事或言行夸张,并藉此吸引他人注意,故其又称表演性人格,国外称之为“表演行为”和“争取注意”。据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包括尚未达到癔症程度的在内,有2%~3%的人具癔症个性。 癔症个性具有高度情感性,他们的情感反应强烈且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如片刻前还是满面春风,转眼间已阴云密布,情绪时高时低,变化常只在瞬息之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各种公众活动场合的主角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要求被拖延,富于幻想,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融入幻想境界中,并扮演着其中的某个角色。总之,癔症个性给人的印象是肤浅、不稳定或不成熟,若作简单罗列,可有以下一些特点: (1)表情夸张,犹如演戏一般,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 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得到表扬和同情,情绪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 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 节,难以核对。们常称一些疯疯癫癫、喜怒无常的人为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含义是什么,这可能不是尽人皆知的。 歇斯底里又名癔症,早在公元前480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已有癔症的记载,不过当时认为这是妇女特有的因子宫在腹腔内游走而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歇斯底里”(希腊文“子宫”之意)。古人认为癔症病人的子宫出了毛病,因此当时对一些症状较重的病人采用了子宫切除疗法,这种目前看来近乎荒唐的作法在当时却颇为盛行。直至19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并将其列入了神经症。 癔症多见于青年女性,病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低,其致病原因除了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外,不少病人发病前就有情绪不稳定、好幻想、容易接受暗示等性格方面的缺陷,这些人一旦遭受精神刺激,极易促成发病。 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几乎可以说癔症的症状最为繁多。它可以表现出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的症状,其发作形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又与其他疾病互为混淆、真假难辨,故很容易误诊。如最常见的癔症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四肢抽搐、呼吸急迫、双目紧闭,与癫痫大发作极为相似。癔症性假性痴呆病人貌似低能,会说错自己的年龄、姓名,把2+2的结果回答成3或5,然仔细检查,会发现他们对复杂的计算或事件的回忆却能精确无误,病人的智能其实并无缺陷。癔症性瘫痪者可长年瘫倒不起,而检查时却无瘫痪体征。曾有一病人多年瘫痪于床,某日忽闻邻居疾呼“着火啦!”便迅即跳下床,拎起皮箱夺门而出,多年瘫痪即此而愈。癔症性失明及失聪者虽视、听觉丧失,行走时却能避开障碍物,睡眠中唤之能醒。国外一位学者称“癔症是一个了不起的乔装能手,一位万能的模仿巧匠,是变色龙。”他所说的“乔装”、“模仿”均是喻意,并非真正装病,因装病者往往为达某一目的而“生病”,目的达到“病”即不治自愈。而癔症病人没有这种意识和动机,他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左右病情. 癔症病人有什么性格特点? 多数癔症病人都有比较特殊的癔症性格,癔症性格的主要特征是过分感情用事或言行夸张,并藉此吸引他人注意,故其又称表演性人格,国外称之为“表演行为”和“争取注意”。据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包括尚未达到癔症程度的在内,有2%~3%的人具癔症个性。 癔症个性具有高度情感性,他们的情感反应强烈且极不稳定,变化多端,如片刻前还是满面春风,转眼间已阴云密布,情绪时高时低,变化常只在瞬息之间。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成为各种公众活动场合的主角和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不能容忍自己的要求被拖延,富于幻想,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融入幻想境界中,并扮演着其中的某个角色。总之,癔症个性给人的印象是肤浅、不稳定或不成熟,若作简单罗列,可有以下一些特点: (1)表情夸张,犹如演戏一般,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2)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3)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求或意志,不如意就 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4)经常渴望得到表扬和同情,情绪易波动。 (5)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 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7)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8)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 节,难以核对。 歇斯底里 : xiē sī dǐ lǐ 即“癔症”(1092页)。也用作形容情绪激动、行为失常的状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11-23
歇斯底里早在古希腊时代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已有记载。“hysteria”一词,起源于“hystero”,即子宫。当时认为本病与子宫有关,是一种妇女独有的疾病,是由于性的过度刺激或压抑所致。中世纪时,西欧宗教迷信盛行,当时把本病患者看做是魔鬼附体或女妖。C.莱波伊斯指出本病的发病机理在脑而不在子宫。沙可将本病的症状学进一步系统化,指出本病的症状可由催眠引起或消除,并强调遗传体质因素与本病发生有关。让内对歇斯底里的症状作了心理学解释,认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由于心理综合作用的破裂所致,即“心理分离”,将本病的感觉脱失、瘫痪或遗忘等症状解释为由于相应的精神功能从意识中分离出去的结果。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发表了《癔病的研究》,用性心理被压抑和潜意识的冲动等概念解释癔病的发病机理,并提出了转换性癔症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为超我所不允许的愿望受到压抑,而这种压抑并不完全成功,于是,那些愿望采取伪装的形式,通过“转换”或转化而成为症状。症状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具有象征性意义,使受压抑的愿望得到部分的满足,或缓和超我和被压抑愿望之间的情感矛盾。甘塞尔描述了甘塞尔综合症、假性疾呆和童样痴呆,并把它们和歇斯底里连在一起。巴甫洛夫学派从高级神经活动病理学观点出发解释本病的发病机理,巴甫洛夫把神经系统分为三个系统;皮质下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而歇斯底里患者第二信号系统是弱的,故受其控制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质下系统的活动相对地增强,第一信号系统的机能与具体形象的感知有关,皮质下部位与情绪活动有关,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下系统机能增强,表现为患者情感强烈鲜明,又因第一信号系统处于脱抑制状态,因此患者形象性思维突出,且具有生动、丰富的幻想。以上机理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的性格特点。歇斯底里患者在强烈的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质进入抑制状态,而皮质下出现脱抑制,所以在临床上可见情感爆发及痉挛发作现象。如果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向皮质以下部位扩散,可产生深度抑制状态,以至“不动”,形成歇斯底里性木僵。大脑皮质容易产生诱导抑制现象,是歇斯底里意识范围缩小的病理基础。歇斯底里患者的皮质机能较弱,原来的兴奋灶也较弱,因此旧的兴奋灶容易被新的、当前的刺激所抑制,故当前只有新的刺激所产生的兴奋灶在活动,由此可解释歇斯底里患者为何易于接受暗示性。
中国古代医籍中记载的“脏躁”、“奔豚”、“薄厥”,大多为歇斯底里表现。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5-05
人们常称一些疯疯癫癫、喜怒无常的人为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含义是什么,这可能不是尽人皆知的。
歇斯底里又名癔症,早在公元前480年的古希腊时代就已有癔症的记载,不过当时认为这是妇女特有的因子宫在腹腔内游走而引起的疾病,故命名为“歇斯底里”(希腊文“子宫”之意)。古人认为癔症病人的子宫出了毛病,因此当时对一些症状较重的病人采用了子宫切除疗法,这种目前看来近乎荒唐的作法在当时却颇为盛行。直至19世纪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大脑功能失调的疾病,并将其列入了神经症。
癔症多见于青年女性,病人的文化程度一般都较低,其致病原因除了精神刺激和遗传因素外,不少病人发病前就有情绪不稳定、好幻想、容易接受暗示等性格方面的缺陷,这些人一旦遭受精神刺激,极易促成发病。
在人类的各种疾病中,几乎可以说癔症的症状最为繁多。它可以表现出人体各系统和各部位的症状,其发作形式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时又与其他疾病互为混淆、真假难辨,故很容易误诊。如最常见的癔症性痉挛,发作时病人四肢抽搐、呼吸急迫、双目紧闭,与癫痫大发作极为相似。癔症性假性痴呆病人貌似低能,会说错自己的年龄、姓名,把2 2的结果回答成3或5,然仔细检查,会发现他们对复杂的计算或事件的回忆却能精确无误,病人的智能其实并无缺陷。癔症性瘫痪者可长年瘫倒不起,而检查时却无瘫痪体征。曾有一病人多年瘫痪于床,某日忽闻邻居疾呼“着火啦!”便迅即跳下床,拎起皮箱夺门而出,多年瘫痪即此而愈。癔症性失明及失聪者虽视、听觉丧失,行走时却能避开障碍物,睡眠中唤之能醒。国外一位学者称“癔症是一个了不起的乔装能手,一位万能的模仿巧匠,是变色龙。”他所说的“乔装”、“模仿”均是喻意,并非真正装病,因装病者往往为达某一目的而“生病”,目的达到“病”即不治自愈。而癔症病人没有这种意识和动机,他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左右病情.
第4个回答  2015-11-23
词语来源
又称底里歇斯;歇斯底里(拼音:xiē sī dǐ lǐ)
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
词语发展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焦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换置、合理化、隔离、理智化。一般用于形容女性焦虑与潜意识投射发泄。
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中通过对一位病人各种特征观察和总结,把歇斯底里概括为情绪与行为方面的异常表现。
现指人兴奋极致或低落极致而表现出来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