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还是失败

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还是失败,急需,辩论赛正方应该在呢吗说,最好有什么实例可以说明,需要1000-2000字左右。谢谢了啊

案例3 中国第一个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桦川县星火集体农庄 星火集体农庄位于黑龙江省(成立时为松江省)桦川县,地处三江平原西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一片尚未开垦的理想的水田耕作区。这片肥沃的土地世世代代在这里沉睡着,人烟稀少,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是各种鸟兽栖息的乐园。1944年间,日本人曾试图开发这片土地,他们从天津和黑龙江等地抓获和诱骗来了大批劳工,在这里修建水电站。到1945年夏,水电站基本完工。但是,还没来得及修筑灌渠和开垦土地,日寇就投降了。这片荒凉的大草甸子,除了增加几处水电站和大批中国劳工的尸骨外,仍是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地。 1947年秋夏之间,这里迎来了第一批创业者。中国共产党在北满建立了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并开始向这片沉睡的土地进军。当时的中共松江省委、松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利用日寇修建的水利电力设施,在这里建立一个“示范农场”——桦川水利农场。省委派金泉秀、杨静、金宗瑞、赵尚南等人筹建水利农场。 条件异常艰苦,他们带领着一批人,凭借一台拖拉机和几副大梨,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开垦出了1200亩荒地。由于人手不够,又缺乏种水田的经验,农场建设举步维艰。为了尽快全面开展工作,提高效率,他们从外地招收善于种水稻的朝鲜族农民来这里落户。到11月间,先后从延青、密山、林口、勃利等地共有360余户朝鲜族农民来这里落户。他们都是种水稻的能手。 经过一冬春的奋战,到1948年春耕前,农场又开垦出了8500余亩荒地,同时建起了4个简陋的村屯。在春耕开始时,农场用行政手段把农民分成若干个共耕组,每组4户,按人口多少拨给土地耕种,由农场提供水利和主要的农机具,实行“地四劳六”分成。满怀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憧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这片荒凉的土地终于有了第一次收获。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第一个收获,产量却不尽人意,水稻亩产只有315斤。大家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研究分析其中的原委,固然有第一年生荒地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农民对共耕组不适应。俗语讲“强扭的瓜不甜”按行政手段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硬捏在一起,怎么能合得来?还没等农场领导采取任何调整措施的时候,农民先不干了,他们有的要求自己干,有的要求自找伙伴,换工插具。农场同意了他们的要求。按照自愿的原则,1949年农场的农民有一部分单干,有一部分自找对象组成了临时性的互助组。 当时担任农场生产委员的金白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没有采取前两种形式,他组织了5户农民自愿组成了第五耕作组,继续坚持集体耕作。这个耕作组实际上就是星火集体农庄的前身。这一年,他们耕种了187.5亩水田,虽然遇到了虫灾,但仍收获水稻7万多斤,平均亩产373斤,没有受灾的地块亩产达到460斤,超过其他各户各组。第二年,金白山耕作组由原来的5户扩大到14户。人多了,管理也应跟上,金白山在组内开始建立评工计分制度。这一年他们又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达到453斤。每亩比其他耕作组多收100余斤,比单干户多收200余斤。喜讯不胫而走,许多农民纷纷要求加入金白山耕作组,到1951年初,耕作组扩大到36户。经过广泛调研,慎重考虑后,农场领导决定,将金白山耕作组扩建为新庄,并投资1.8亿元兴建房屋,购置农具,准备在离第三庄20余里的草甸子上新建一个庄。 1951年2月19日,新庄召开成立大会。金白山耕作组的36户朝鲜族农民,穿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欢聚在第三庄学校,参加集体农庄成立大会。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业厅、水利厅、县委和农场的领导,以及附近各村的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代表共80余人列席大会。会上选举了农庄的管理委员会,金白山被选为农庄的主席,正式宣布新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诞生。农庄开始称为新庄,1952年春,省政府秘书长于杰来新庄检查工作,采用了当时在这里采访的《东北日报》记者枚正的意见,正式给新庄命名为“星火集体农庄”(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庄建立的第一年获得了大面积高产。全庄播种的1432.5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593斤,比1950年增长了33%以上,卖给国家商品粮共54.3万斤,平均每户售粮1583斤,创当时全省最高记录。这一成绩,受到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县委、县政府的奖励。 星火集体农庄的建立和第一年大面积高产,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来这里的参观考察团络绎不绝,除国内代表团,还有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外国代表团。 星火集体农庄从成立到人民公社化以前,一直都是发展壮大的,到1957年底,农庄的土地面积由成立时的426亩发展到7920亩。粮食产量和社员收入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集体农庄成立前的1950年,粮食亩产是453斤,集体农庄成立后,1951年粮食亩产是593斤,卖给国家商品粮54.3万斤,人均收入160.48万元;1952年,粮食亩产706斤,卖给国家商品粮132万斤,人均收入261万元;1953年是农庄收成最好的一年,粮食亩产达到758斤,卖给国家商品粮175万斤,人均收入达到375.73万元;1954年,粮食亩产670斤,卖给国家商品粮304万斤,人均收入327.93万元;1955年,粮食亩产590斤,卖给国家商品粮248.28万斤,人均收入283.13万元。农庄的规模不断扩大。到1957年底,庄员发展到209户,新加入农庄的农民包括邻近4个庄的农民30多户,还有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的60多户农民,跨省加入了星火集体农庄。农庄的固定财产和公共积累不断扩大,由办庄时只有两头牛一台车,发展到具有耕牛120头,马39匹,大车23台。还添置了两台机床,两套电力联合脱谷机,一台电焊机,一台铡草机,52架锄草机,20台播种机,20副大犁,还有可日产8万斤米的6台碾米机,基本上实现了播种、锄草、脱谷、制米的机械化,还建立起了园艺组、畜牧组、种子队、制米厂、铁工厂、木工厂。 庄员的生活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建庄前,他们都是贫苦的农民,很多是从朝鲜逃荒来的。可是现在,他们家家都有了宽敞明亮的住房,家家都安上了电灯、广播,户户都有座钟、手表,有74户庄员家里有收音机,69户有缝纫机,87户庄员家里有自行车。庄员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他们不仅能经常听广播、看报纸,还购置了20多把管弦乐器,办起了农民管弦乐队。每月的1日和15日是庄员的休息日,他们利用这两天的休息日和每天晚上,全庄男女老幼欢聚在一起观看文体表演和举行联欢。 星火集体农庄所取得的成绩是重大的,无论是在生产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方面,在全国的几亿翻身农民中,他们都处于前列。同单干和互助组相比,集体农庄显示出了许多优越性。 讨论题: 1.结合案例,谈谈星火集体农庄成立前后有哪些明显变化? 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案例评析: 建国初期我国农村中大量存在的小农经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本质是把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立足本国实际,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循序渐进的步骤,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因势利导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互相衔接的三步走的形式,使农民一步一步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星火集体农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实践中能够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采取自觉、自愿的形式,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从它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推进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建立了集体经济,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建立,把农民从落后、分散、不稳定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选取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中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集体农庄的建立、发展历程。通过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前后在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学生明确农业合作化理论及实践的重要意义。本案例可用于第四章第二节中“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部分的辅助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 在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案例使用中应注意介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国式发展道路等相关知识,并界定联系与区别。在案例阐释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化前后农庄发生的明显变化,认识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案例4 久盛不衰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 坐落在北京大栅栏的同仁堂药店,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距今有339年的历史。中国的“老字号”成百上千,历经沧桑的老店不计其数。然而时至今日,真正象同仁堂这样历经339年历史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实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风雨飘摇的三百年间,同仁堂的发展历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清朝时期,同仁堂一靠产品的优良品质,二靠皇室的鼎立支持,虽也经历过一些风风雨雨,但金字招牌始终得以保持。然而,当经历了民国战乱、日寇侵华、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直至解放前夕,同仁堂虽然牌子依旧,但其经营状况却到了濒临破产的地步。 北京解放前夕,同仁堂的经营状况十分危急,只能勉强度日。 “穷则思变”、“弱则图强”。历史的进步是在无数次“蜕变”中发展的,同仁堂的出路只有在完成“蜕变”中,实现逆境重生。当时的经理、乐氏第十三代传人乐松生先生思想开明,善于经营管理,不仅在同仁堂的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而且在北京市工商业者中也拥有一定的声望。早在1949年3月,同仁堂就成立国药业基层工会和劳资协商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乐松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坚信个人在政治上、企业经营管理上必须紧紧依靠党和人民政府,确信企业改造势在必行,员工关系的改善也势在必行。祖国的解放,给同仁堂带来了再度崛起的机遇。在党的政策支持下,劳资双方共同努力,使同仁堂生产的各类成药产量迅速提高,销路十分畅旺。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同仁堂不但恢复了元气,而且产量和利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同仁堂是民族工商业的优秀代表,其经营的范围和领域又是惠及民生的中医药,因此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帮助。时任北京市长的彭真曾亲自支持乐松生开展中医药研究,促成新品种的创新和推广工作,并指导成立了中药提炼厂。在党的关怀下,同仁堂的业务有了新的发展,工人生活有了好的改善,而且产品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1953年同仁堂盈利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资方股息分红四部分分配,四大房共分红利171,561元,超过过去所得两倍多。这样分红一直延续到1956年定股定息。 1953年党适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北京市积极响应,很快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具体措施。北京市地方工业局拟选同仁堂这个国药业大户首先进行试点,为全行业合营扩展影响,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重大变革,不能不引起同仁堂乐氏家族的震动。面对即将失掉生产资料占有权、企业管理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权的现实抉择,他们也难免忧虑与痛楚。乐松生先生作为当时民族资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深明大义,经过反复思考,他深感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与此同时他也看到,共产党和职工群众仍让自己做同仁堂的总经理,生活待遇不薄,这是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不能辜负,于是他毅然决定同仁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 1954年7月28日,合营工作组进驻同仁堂。实行合营,涉及企业内部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变化,大部分职工欢欣鼓舞,而在个别职工中也有不安和消极思想的传播。针对一部分老职工怕合营后会被动员退休、怕降低工资福利;担任领导职务的怕人事变动中丢掉职位;背有政治历史问题包袱的怕合营后受歧视等问题,工作组通过多种不同层次的座谈会,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向职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讲同仁堂合营的措施和合营后的前景,使大家认清形势,清除各种疑虑。职工们纷纷要求为同仁堂合营出力作贡献,合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1954年8月29日,在庆乐戏院隆重召开了历时6小时的同仁堂实现公私合营庆祝大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家古老的私营企业在风雨飘摇258个春秋之后,迈进了社会主义大门,开辟了同仁堂历史上的新纪元。 合营后的同仁堂,按照“充分协调,依靠群众,公平合理”和“从宽”、“从了”的精神,进行了清产核资,确定了同仁堂私人资本定为1233152.25元,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同仁堂最后定股为1526702.38元。按定息5厘,每年可提取定息76335.12元,每房可得19000元,超过合营前领取的14000元。 针对合营工作中发现的管理落后、缺乏计划、物资储存分散、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同仁堂党支部领导全体职工进行了人事劳动纪律的整顿、经营理念的改进,并相应建立了劳保条例、成本核算、生产统计、质量检查、专人配料、送料和成品定时出入库等制度;编制了年度、季度生产计划,与客户订立供销全同,改变了生产的盲目性;增加设备,改进工艺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建立了公私共事制度,使资方有职有权。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合营优势凸显,同仁堂蒸蒸日上,职工的情绪也空前高涨。 同仁堂率先实现公私合营在北京工商业界影响很大。它的实践经验成为范本,为很多企业纷纷效仿。1956年1月13日,北京市政府批准全市国药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使同仁堂获得了新的发展,万象更新。1959年较1948年,职工人数由190人增加到539人,增长了近2.4倍;产值由16万元增加到1251.9万元,增长78.3倍;蜜制丸药140万丸,增加到6864.2丸,增长了49倍;水泛丸由4000斤增加到31.38万斤,增长78.5倍;虎骨酒由3万斤增加到30.5万斤,增长了10倍。 如今的同仁堂集团生机勃发,宏图大展,同仁堂品牌誉满全球,集团总资产达18亿元,是国有中成药企业50强之首。 讨论题: 1.结合案例,谈谈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从同仁堂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发生的各种明显变化分析我国是如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案例评析: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必须利用政权的力量去剥夺资本家的资产,把它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财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无产阶级在过渡时期的重要任务。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是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然要求。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遵循“和平改造”方针,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相结合政策,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同仁堂的案例可以看出,资方人员中多数是有觉悟、有技术和管理知识的,资本家和他们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建设是有用的,不采取赎买政策,就不能团结、教育和改造他们。党和政府在采取了和平改造与赎买的政策的同时给予被改造者以政治上的认同及生活上的妥善安置,这是生产关系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的举措,为大多数工商业者所接受,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教育、改造资本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中国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改造资本主义经济,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在一定条件下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的设想,使得数以百万计的私人企业有秩序地转变为社会主义企业。在所有制的巨大变革中,没有出现生产力的破坏和停滞现象,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和对立阶级斗争,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化,发展了生产力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次伟大实践。 教学建议 1. 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详细介绍了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同仁堂药店公私合营过程,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反映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究竟有没有必要?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资本家的态度发生了何种变化,他们是否自觉自愿接受改造?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成功的,是赢得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与认可的。本案例可用于第四章第二节中“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部分的辅助教学,也可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 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使用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分析、利益分析、社会权利分析等方法通过实证研究、综合归纳本部分知识点。针对学生可能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与不足,对改造与当前进行的改革的区别与联系所产生的疑惑、,教师应客观地阐释清楚并作出正确评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8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之路 陈威,朱纯治 本世纪五十年代的中期,在我们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的卓越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们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在全党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有的同志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提出了疑问。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成功之路加以历史的回顾,以便正确地学习历史经验,推动四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一) 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着手准备到基本完成,大体经历了建国后头七年的时间。一九四九年三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特别着重地分析了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指出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其中,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即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及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居于国民经济领导地位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就是最重要的条件,有步骤地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但是,在国民党残余势力尚未完全肃清,受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尚未恢复,三亿一千万人口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尚未完成之前,对农业、手工业和一般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难于全面展开的。为此,党紧紧抓住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个中心,在国内外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执行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在消灭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上,依靠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解放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实行经济结构的改组。一九五○年六月,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同志作了重要报告,确定了为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所应采取的方针和政策,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这时,由于美国侵略朝鲜,威胁我国的独立和安全,我们全国军民一致奋起,进行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同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从根本上巩固了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从一九五○年冬天起,又分期分批地在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在老解放区开始了组织互助合作。同时,有秩序地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稳定了物价,调整了工商业,全国开展了“三反”运动和打退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的“五反”运动,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初步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到一九五二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已经达到或超过历史的最高水平,不仅提前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而且使我国经济结构起了重大变化,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第四,实事求是地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4-28
成功的话,社会主义国家就不会在90年代改旗异帜,能挺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比较贫穷落后.
第4个回答  2022-04-13
总体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完全失败的,大锅饭只适合战时,不适合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