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楚国的姓氏问题,熊是楚王的姓还是氏?

史记中说,楚王姓芈,后来又姓熊。又说屈原为楚之同姓,其曾为三闾大夫,乃掌管王族屈、景、昭三氏。后来学者如顾炎武、王力都认为姓历万年不变,而氏乃姓的分支,这也是今天学界的共识。那么,楚国王族应该都姓芈,那熊这个姓氏是怎么回事,只有同姓的分枝才赐氏,类似于今天的远房宗族,楚王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另外赐氏。如果说熊是姓不是氏,楚王怎么会改姓呢?当时对姓的理解可是万年不变的,一国之主怎么会这么作?请高人指教。
感谢袁YZ123的回答,我还有疑问,希望你能继续补充。
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繁体竖排)1691页注7索隐引《系本》云:“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宋忠曰:“季连,名也。芈姓所出,楚之先。”请问这条资料该怎样解释。
另外《史记范睢列传》中也提到秦昭王母宣太后姓芈,楚国宗室女。现在既然有楚姓熊的世系凭证,那芈姓又是怎么回事?三闾大夫掌管的王族中并没有芈氏啊

  序

  “熊姓统谱”早在汉朝已形成 ,那就是著书严谨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楚世家》、《西南夷列传》,三篇合一就是《熊姓统谱》。《山海经》、《竹书记年》、《尚书》、《梼杌》、《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汉书》、《内经》、《楚辞》、《东周列国传》皆记载有有熊氏—黄帝和他直系后裔熊姓楚王的事迹。

  第 一 章

  有文字记载起,间断有传说三皇五帝的事迹,《山海经》这本奇书有记述,《尚书》亦有。相传上古时华胥氏生太昊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附宝生炎帝、黄帝。《史记·五帝本纪》中“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 帝 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崆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 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孔子在《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栖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近取多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说的包牺氏,即伏羲。《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河图洛书是指伏羲演易,易出自伏羲。这句话有很深的意思:孔子在埋怨,河里不出八卦图,洛水不出易经书,天不佑他。他到老都没当不到君王。因为传说上古时代的伏羲得到河图洛书后就当上了皇帝,古三皇之一。

  屈原在《离骚》中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句话是说:“我是帝颛顼高阳氏的后代啊,我的太祖庙供的是楚句亶王熊伯庸。”熊伯庸,即熊渠的长子,楚三王之一,句亶王。其后姓屈,汉朝建朝,汉高祖将其后迁于今陕西汉中。《汉书》有记载。屈姓有少数民族姓渗入,非熊伯庸之后。作为《楚辞》中的经典,屈原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留下姓名的诗人。他的《离骚》、《天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周朝时代的屈原的《离骚》也证实了五帝的存在。也表明了楚国在未得封时,已有相当高的社会文明程度。楚歌在汉朝时都很风行。皇帝、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以能赋楚辞,唱楚歌以显尊贵。楚王先祖穴熊迁入楚丘有十二世才到鬻熊,先前的中原文明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鬻熊时,已是肘王时代,史称鬻子,子爵。

  《史记·三代世表》:“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始终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

  《史记·历书》:“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这里也清楚说明了历书在神农氏炎帝前就已经有了,黄帝又重新制定并规范。苍颉造字学说,也是这样,考古学家、文学家证实了汉字从图画文字起至今有近万年的历史。

  《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起,尹皐;魏,石申”这里所说的重黎,即祝融氏,昆吾是祝融氏吴回(重黎)的长曾孙。

  我们现在就按照传说谍记列一个表:华胥氏→太昊伏羲、女娲------→少典(妻附宝)→炎帝、黄帝。黄帝和炎帝系少典族少典氏之子,炎帝为长子,黄帝为少子。黄帝打败了炎帝,和炎帝又和好融合为一起,建立了中国——有熊国〔注:有熊国在少典氏前就存在了,有熊国君少典逝后,黄帝继位,黄帝和炎帝会合后更加强大了,这就是纪元的中国。〕,黄帝以国为氏,即有熊氏。轩辕是他的名,不是氏,古书误称他为轩辕氏。因是兄弟,古人认为长兄当父,故称炎黄,而不称黄炎;另外一层意思就是,炎帝在前,而黄帝在后。“炎黄子孙”中的炎黄就是这个意思罢!《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考证“熊”姓的由来,首先就得从“有熊国”的“有熊氏”说起。公元前二十六世纪,少典族少典氏和附宝之子,公孙姓,名轩辕,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建立了“有熊国”(《山海经》称轩辕国)——中国第一个国号,国君以国为氏,故名有熊氏,因有土瑞之德,万国国君尊称他为黄帝。考察古人的姓氏和名方知姓是分别于家族,氏是名贵贱,名则是称呼的。古书称“有熊氏”叫“轩辕氏”是古人误将其名称为其氏,皆指黄帝。史书记载黄帝和正妃嫘祖生有两子,现列“熊”姓始祖、列祖、列宗表如下:

  黄帝(有熊氏)、嫘祖——昌意(妻昌仆氏)——帝颛顼(高阳氏)——称——卷章——重黎(祝融氏)——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熊〔过了十二世〕—鬻熊〔周文王老师〕—熊丽——熊狂——熊绎——熊艾——熊� ——熊杨——熊渠挚红(楚三王之一,次子)、熊延、熊伯庸、熊执疵——熊延(弟传兄)——熊勇——弟熊严——熊伯霜——弟熊徇——熊鬻——熊仪——熊坎——熊� ——弟熊通——熊赀——熊鬻——兄熊恽——商臣——侣(熊旅楚庄王)……《史记·楚世家》记载很详细。楚国“熊”字即“大王”意,还是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09
氏”曾经为贵族所独有,丢“氏”即是丢贵族之地位,故“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有“氏”者贵,无“氏”者贱,这在古代是常理;据说三代以前,有贵族身份的男子是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的,只有妇人称“姓”。至于“庶人”,当然无“氏”,故只称“名”。
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同姓是一道门槛,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已规定,所有的男女均不能跨越这道门槛,而走进婚姻的殿堂。但“同姓不婚”不是“同氏不婚”,若谓“氏”重在“别贵贱”,“姓”则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变,而“姓”,则是不可变的。至秦汉,“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姓”、“氏”中国先人的伟大发明,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了它。 “姓者,生也”,“因生赐姓”,这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姓”重血统,而“氏”重地域;一纵坐标,一横坐标。两者交叉,便把每个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给后人回溯历史,提供了无上的方便。“姓”、“氏”合流以后,“氏”升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统的那一边。
第2个回答  2021-04-14
都记清楚了——楚王:嬭姓酓氏!!!嬭姓酓氏!!!嬭姓酓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个三手资料,而且司马迁对姓氏方面缺少研究。如果不是出土文物,谁知道楚王居然是“嬭姓酓氏”?
包括司马迁把秦始皇称作——赢姓赵氏,简直就是对秦始皇的贬低跟侮辱!!!
秦始皇就算是“赢姓秦氏”或者“赢姓赢氏”,也不能是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