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的来源

如题所述

“泥塑”来源于饭圈,原本写作“逆苏”,与“整肃”、“正苏”相对,意为“正向玛丽苏”,即将玛丽苏故事中的性别调换,把男性幻想为女性,自己则代入男性身份。归属饭圈杂学的“泥塑”,是一次打破固定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认知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

引申含义:

泥塑粉,指喜欢娘化爱豆,想当爱豆男朋友的一类女粉丝。

这类粉丝,喜欢女化男爱豆,把男爱豆看做楚楚可人的小姑娘,幻想让男爱豆当自己女朋友。

整治:

2020年国家网信办决定即日起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专项整治时间为7月初起至8月末。重点整治诱导未成年人无底线追星、饭圈互撕等价值导向不良的信息和行为。

严厉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在社交平台、音视频平台的热搜榜、排行榜、推荐位等重点区域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大额消费等行为。大力整治明星话题、热门帖文的互动评论环节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泥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05

“泥塑”来源于饭圈,原本写作“逆苏”,与“整肃”、“正苏”相对,意为“正向玛丽苏”,即将玛丽苏故事中的性别调换,把男性幻想为女性,自己则代入男性身份。归属饭圈杂学的“泥塑”,是一次打破固定的、传统的社会性别认知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

依然有很多人无法接受“泥塑”,但这些争议并不妨碍“泥塑”梗出圈。从本质上来说,幻想喜欢的明星是自己的男朋友,和幻想自己是他的男朋友,都是一样的。在追星这件事中,粉丝喜欢的只是那个自我心理投射后的想象人格。

“泥塑”文化的常见用法

偶像是贩卖性幻想的职业,所以当女性粉丝表示喜欢某位男明星时,大家产生的认知多是:她把他当成男朋友/老公了。

但如今情况有变。有些女性粉丝追男明星的时候,会把自己和明星的性别对调。以前男明星的身份可能是“哥哥”、“老公”、“儿子”等,现在他们是“女儿”、“姐姐”、“妹妹”,甚至是“小妈”。

她们不会把他看作自己的男朋友,而是从他表露出的一些特征中挖掘他“反常规”的一面,或许是温柔的,或许是娇气的,然后收集这些“证据”支撑“他是个女性”的假想,代入男性身份去表达对他的喜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泥塑的来源: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历史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2-26
3
第4个回答  2011-03-04
一个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