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中的修辞

找出文中用 比喻 夸张 你人 排比 重叠 对比 设问 用典手法的句子

1、比拟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意思是:枫叶秋天是红的,就像喝醉了酒的人的脸一样。林中这么多枫叶,都被离人的眼泪染红了,足见泪水之多。

一句,“霜林”本是经霜打红的树林,层层叠叠起来,甚是美丽。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由绿转红,变化之快,极言时间之短,情感急剧变动。而更委婉奇妙的是“醉”字。

“醉”本来是人的情态,而这里将霜林描摹成人的醉态,用比拟手法委婉含蓄地将莺莺不能自持的情态表露出来。紧接着,一个“泪”字有画龙点睛之效。

泪染霜林,情与景相融一处,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凝重的离愁情态,形象可感地用一片“醉”态的霜林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视觉感官的冲击下,读者也会油然而生伤感之情。

2、夸张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意思是: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这里一个“松”字,一个“减”字,高度夸张,刹寻间(极简地)将莺莺的体态描写出来,又极富动感,细微而又精妙地表现了莺莺在感情的折磨下身心交瘁、悲愁痛苦的外在形态。又如“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中“减”字的妙用也可见一斑。)

将时间浓缩到“昨宵今日”短短几个时辰内,用一“减”字极形象又精妙地将莺莺悲痛欲绝的情感描摹的细腻动人,再一次以夸张手法将莺莺情意痴迷的情态表露无遗。


扩展资料

《西厢记》的崔张故事乃千古佳传,人物也很美,无论是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皆清丽夭矫,沁人心脾,为“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奠下很好的基础。

艺术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驾驭语言的独特性。剧本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也是语言的艺术。运用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采斑斓的元曲语汇。

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和全剧到处都有美不胜收的绮词丽语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长亭送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8
  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
  2.借古典抒情.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此中即蕴含着莺莺盼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
  3.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长亭送别》中,即有大量的修辞运用,如即用了排比:“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作重重叠叠的泪。……”,表现莺莺的重重怨恨、无助、凄惶。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通过夸张,强烈凸现莺莺悲苦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
  4.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
  5.化虚为实,以实写虚.《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感可知.
  6.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长亭送别》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整理了这么多,不知道怎么样?
  ······································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