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礼乐志原文

如题所述

《六经》之道,以礼乐为核心,孔子视其为治国安民的关键。礼节人心,乐调和民情,历代帝王均根据时势调整礼制。汉初,叔孙通制定礼仪,贾谊则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改善社会风气。然而,汉武帝时期,因窦太后推崇黄老学说,礼乐发展受阻。董仲舒提倡教化而非严法,认为秦朝的法治导致了混乱。宣帝时期虽有复兴古礼的建议,但未被采纳。成帝时期虽提出推广学校与礼乐,但实际执行受限。礼乐虽重要,实施却困难重重。

刑法与教化紧密相连,过度依赖轻刑,忽视教化,非长久之计。自古以来,缺乏五常教育导致刑罚繁多。叔孙通的礼仪改革虽面临反对,但影响深远。成帝曾欲建辟雍,却未能实现。王莽时期虽兴辟雍,却引发了叛乱。世祖中兴后虽有设立明堂、辟雍,但德化未及,礼乐未全。孔子认为,音乐能移风易俗,古代帝王作乐以教化百姓。《周官》规定乐师教育国子,乐的威仪、音声、诗语皆有教化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动荡,不良音乐兴起,孔子对此深感忧虑。周室衰落,礼乐失序。汉兴后,乐家仅能记音律,未能传承乐义的深层含义。

简化版:

历代君王重视礼乐,如成汤、文武等,通过音乐弘扬美德。汉朝时期,虽有成帝时期复兴雅乐的提议,但郑声盛行阻碍了礼乐的复兴。哀帝时期,虽有调整,但仍需面对长久的郑声影响。国家新生时,虽向往先圣遗制,恢复礼乐教化,但任务艰巨,尚未完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