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自治体系

如题所述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其工作在区县或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   建立和健全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基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1952年公安部颁布的《治安保卫委员会暂行组织条例》、1954年政务院颁布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1954年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以及1982年宪法的规定,中国城镇和农村的广大居民都已经充分地组织起来。职能 人民群众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各种委员会管理社会事务,办理公共福利和其他事业,解决生活、学习、文娱、体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保护和改善本区域的环境;他们宣传遵纪守法,进行自我教育;协助政府,与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作斗争;排解人民内部纠纷,调解一般民事和轻微刑事案件,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护群众的权利和利益。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就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自己当家作主,村民通过民主的形式组织起来,进行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共同办理好本村的各项事务。村民自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 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从操作的角度看,村民自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即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保证民主选举;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证民主决策;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保证民主管理。1987年11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这部法律依据宪法第111条规定,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责、产生方式、组织机构和工作方式以及村民会议的权力和组织形式等作了全面的规定,从而使村民自治作为一项新型的群众自治制度和直接民主制度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起来。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各项制度。此后,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五次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新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1998年11月4日通过并施行。它的出台,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居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简称“居委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中国大陆地区城市街道、行政建制镇的分区即“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属于城镇居民的自治组织,地位相当于农业区的村民委员会,管辖对象为城市、镇非农业居民为主。根据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逐步开展撤区并乡即乡级行政区划的调整,到2000年后,城市地区开展街道的合并;随着农村地区乡级行政区划改革的完成,农村乡镇对村级组织进行大面积的合并,这时被称之为“居民委员会”(今之“社区”)之间、村和居民委员会之间进行了调整和合并。到2005年,全境的城市街道的“居民委员会”基本全部进行了合并。由于“居民委员会”也是农村地区建制镇的分区,合并前的居民委员会以城镇居民(非农业人口)为主,随着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交叉调整,建制镇的原来的部分行政村和原来的居民委员会组建新的居民委员会,管辖的区域定名为“社区”,社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被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但作为以前的沿用习惯,社区和居民委员会混合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