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抗震等级1、2怎么划分

七度抗震,八度设防属于哪个等级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根据抗震设防烈度以及建筑物的高度、结构形式等来划分的,级别越高抗震性能就越好,最高级应该是“特一级”。
抗震设防烈度和地震烈度也有区别。
地震烈度是根据地震后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山河变化等表相来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一种人为划定的标准。
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一个地区的地震动区划,将抗震设防的级别与地震烈度相对应起来的。具体说就是:抗震设防烈度7度时,就表示建筑物应该能够在经受7度的地震烈度。但是在实际计算时无法操作。因此,我们根据大量的实验统计结果,找出了一种对应关系,也就是地震时的地表加速度。例如,当地表加速度达到0.1g(g为重力加速度)时,其导致的地面建筑物破坏程度与地震烈度7度相当。因此,如果我们要求建筑物能够抵抗7度的地震烈度时,在计算中我们是按照地表加速度为0.1g是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反应来核算。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统计结果,地震烈度7度时地表加速度不一定是0.1g,但偏差不会很大。
总结一下: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地震烈度。国家根据多年地震观测数据以及一个城市的重要程度来指定每个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计算中按照抗震设防烈度对应的地表加速度来计算地震效应,同时根据抗震设防烈度以及较筑物高度、结构形式和重要等级等来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地震烈度不等于抗震设防烈度,一般来说地震烈度低于或等于抗震设防烈度时,建筑物应该可以继续使用。这次汶川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但实际的地震烈度要有10度以上,也就是说地表加速度远远超过了0.1g。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2
1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有关,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2 抗震等级建筑物的场地类别有关,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及场地类别确定用于确定抗震等级的烈度.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第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4 砌体结构、排架无抗震等级;
5 应注意规范中对抗震等级的调整(特别是高规)
第2个回答  2020-12-25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19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设防类别、结构类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个因素确定,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一级至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该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当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应允许仍按该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⑴框架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C`.应增大20%;
⑵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梁端剪力增大系数≈“应增大20%;
②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⑶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②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1.8,其余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Η_VR`应增大20%;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⑷筒体、剪力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②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③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⑸剪力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当跨高比不大于2时,应配置交叉暗撑;
②当跨高比不大于1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③交叉暗撑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