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莫泊桑的《一生》中女主人公

专业详细的 来 ,满意的 可以追加分 !

约娜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她的一生。约娜的一生是由幻灭组成的。爱情的幻灭是约娜经历的第一个幻灭。小说从约娜离开修道院的第一天写起,那时约娜17岁,在圣心修道院过了五年与世隔绝的日子,从修道院出来时“喜气洋洋,精力充沛,急想尝一尝人生的幸福和欢乐,以及种种甜蜜的奇遇”。她卧室挂毡上绣的皮拉姆和蒂丝佩悲惨的爱情故事引发了她对爱情的无限向往,她开始幻想“他”,幻想与“他”沉浸在一幅幅甜蜜浪漫的情景中。在这种情况下约娜遇到了拉马尔子爵,他的相貌与谈吐表现渐渐接近约娜心目中“他”的形象。于是相识不到三个月,约娜就带着美好的憧憬嫁给了拉马尔,可婚后的拉马尔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就像一个演员扮演完一个角色后恢复他平时的面目。“他很少关心她,连说话也很难得,任何爱情的影子都突然不见了,夜里到她卧室去已经成为稀有的事情了。”拉马尔接管了约娜家的财产后完全变成了土财主。同时,他漂亮、整齐、优雅、动人的仪表也不见了,逐渐露出他自私、卑鄙、粗暴的真面目。于是约娜在婚前对爱情的幻想最终破灭了。爱情破灭之后等待约娜的却是再一次的幻灭:婚姻的幻灭。约娜发现使女萝莎丽生下的私生子竟然是拉马尔的,这几乎让约娜崩溃,她幻想的忠贞的婚姻再一次破灭。然后拉马尔在与福尔维勒伯爵夫人偷情时摔下山崖死了。虽然约娜对丈夫已没有了爱情但还是悲痛欲绝。所幸的是约娜怀孕了,新的生命让她对人生有了希望,正是这种希望让约娜经受了她一生中最大的打击。由于约娜的溺爱,保尔(约娜的儿子)没有学会生活而是学会了赌博、做投机生意,并与一个娼妓生活在了一起。在偿还保尔欠下的债务中,约娜失去了父亲和姨母,失去了白杨山庄那个有她半生回忆的地方,落得倾家荡产,但还是没能让儿子回到身边。 约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贵族女性,她身上有着正常的称谓,有父母有丈夫有孩子,作为这样一个有着完整家庭的女性,约娜渴望的是温柔的爱情和以忠贞的爱为基础的婚姻家庭生活,这是任何一个少女、妻子、母亲正当的想法与追求。可社会并没有满足她这种正当的想法与追求。丈夫婚后的自私粗暴使她对温柔浪漫的爱情的幻想破灭,丈夫一次又一次的欺骗与背叛使她对幸福家庭的幻想破灭,当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后,却弄得倾家荡产。就这样,一个无忧无虑的美好少女变成了一个心灰意懒的老妇。 小说中女性悲剧的形成不仅仅是她们个人造成的。这些悲剧是由于传统的习俗和男权文化形成的女性地位所造就的。宗教习俗对女性性格的影响使女性的悲剧命运成为必然。 《一生》 在文化对西方社会女性成长的影响中,宗教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出生的女孩大多要被送入修道院,接受一定时期的教育。小说主人公约娜12岁被送入修道院,过了五年与世隔绝的日子,接受的都是一些宗教教育,约娜从修道院回家后准备享受一番向往已久的人生的百般幸福,她所向往的幸福是什么呢?是“他”,是一个她会忠心耿耿地崇拜的“他”,同时也会一心一意喜欢她的“他”。这就是宗教教育所灌输给她的。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嫁给一个自己崇拜并且能够爱自己的男人。约娜的这种心态是那个时代所有女人梦想的缩影。女人的幸福往往被定位于家庭的美满和男人的爱。可是宗教是具有巨大欺骗性的。当约娜结婚之后才发现爱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美好,更甚至她的丈夫与使女私通,她婚前的一切幻想都没能实现。当约娜向宗教寻求保护时,神父不但没有责怪拉马尔,反而从容的劝说约娜及其家人:“他(拉马尔)也不过和大家所做的一样。忠实的丈夫,您见过几个呢?”,“人人都有过这样的事”。事实上神父所说的都是实话,男爵(约娜的父亲)年轻时也调戏过这样的小丫头,而且决不止一次。但荒谬的是神父把所有的责任和罪过都推到了那些被男人玩弄而受害的可怜女人身上。“这有什么办法呢?这里的女孩子都是这样。她们从来没有不先怀孕而后结婚的”,“妇女呢,您也知道,品德不好。女孩子不先朝拜了大肚皮圣母,是不会到教堂来结婚的。”在宗教观念里,女人必须从一而终,否则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男人则可以占有多个女人,却不会受到很大的谴责,原因是“他们受到了女人的诱惑”。虽然宗教没有鼓励男人去占有多个女人,但宗教对女人的敌视和蔑视心理以及对男人的纵容,使女人无法摆脱被男人玩弄的悲惨命运。不论是使女萝莎丽还是主人公约娜都是这种宗教观念下的牺牲品。正是因为约娜接受了五年这样的宗教教育,所以即使她面对丈夫不忠、爱情幻灭的打击几乎崩溃,但神父几句荒谬的劝说还是安抚了她的心。她接受了神父的说法,她即将成为母亲,孩子将成为她的安慰,因为她经历了厄运,所以仁慈的天主用最大的幸福来报偿了。孩子的出现使女性的反抗完全消失了,虽有不甘,但也只能向现实妥协,服从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她所接受的宗教教育,顺从地扮演社会规定的“贤妻良母”的角色。 女性除了接受宗教的影响外,受传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约娜之所以去修道院接受五年的宗教教育也是出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因为十九世纪的法国贵族女子都是需要接受宗教教育的。在小说中约娜的父亲是一个传统习俗的严格执行者,为了塑造和培养“完美女性”,他为女儿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方案:12岁就送到修道院和外界隔绝,不使她知道人世间的一切,然后由他用诗意来灌输她人世的常情,用自然生活启发她的灵性。从而成为他理想的幸福、善良、正直而温柔多情的女性。而约娜也正是按他父亲的计划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约娜没有表现出任何自己的意愿,同时因为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约娜也不可能培养出自己的意愿,有的只能是顺从。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就连对“他”的幻想也是模糊的,“‘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她并不十分了然,甚至也没有考虑过。总之,‘他’就是‘他’”。在约娜的婚姻中,虽然她也有过质疑她是否真的爱她的丈夫,“为什么要这样快落入结婚的圈套?”但这些疑问转瞬即逝,她还是顺从地出嫁了。综观约娜的一生,仿佛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她,进修道院、结婚、生子,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以至于约娜根本没有认真的去想: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在这样的生活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当然即使约娜思考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追求,那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父母的劝导、社会的压力和宗教文化的影响都会迫使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立场和追求。就像约娜想离婚却没有实现一样。从出嫁前的顺从父亲到出嫁后的顺从丈夫,女性一直是按照社会的传统要求和教育全盘接受她们被赋予的角色。虽然传统习俗没有形成一种正统的文化现象,但无论它是否合理都已成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因而整个女性阶层都在一种自觉不自觉的状态中接受了世人对她们的要求,而且她们也是用同样的眼光来要求和塑造她的同类乃至下一代。于是,女性的悲剧就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形成恶性循环。就像女性从出生到成年到结婚到生子,这些过程是必须经历的,否则她就是一个异类,将不容于社会,如小说中的丽松姨母,就因为没有结婚而遭到了轻视,即使是亲人也没给过她关注,连约娜乃至保尔(约娜的儿子)都因受到传统习俗约束的影响而轻视这个长辈。这位违背社会传统而备受歧视的可怜女人最后被这个社会遗弃了。而遵守了社会传统要求的约娜,虽没有遭受这样的不幸,但她的命运却因为婚姻而更加不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