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到底有没有太子?

如题所述

清朝只有过一个太子,是康熙的次子胤礽。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是清朝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

也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清世宗胤禛异母兄,母为仁孝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

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满洲弓马骑射。

长成后代皇帝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康熙的负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

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其改名为“允礽”,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历1725年1月27日)幽死于紫禁城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

后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有作品见《康熙朝雅颂集》、《晚晴簃诗汇》。

扩展资料:

清朝不立太子的原因:

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前朝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嫡长制虽可避免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则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

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也是皇帝深感伤脑筋的一件事情。清初是其建立政权、平定叛乱、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关键时期,但皇权斗争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皇子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弄得心力交瘁。

于是,雍正帝即位后,吸取了历代围绕预立太子发生的皇子、后妃之间为争储位明争暗斗、倾轧不休、骨肉相残、造成混乱的教训,以及自己争夺皇位的亲身经历,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从此,不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储,直到自己驾崩之后,由谁来继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

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雍正就是用这种新的制度选立了乾隆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秘密立储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20

1、在清世宗雍正帝之前是有的,清世宗雍正帝开始,有鉴于康熙时期皇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诸王争储的教训,正式宣布了不再公开预立太子的决定。改为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将写有皇太子人选的遗诏放在鐍匣内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待皇帝驾崩后由顾命大臣取出公布。

2、清末,同治、光绪、宣统三帝接连无子,密储制度名存实亡。光绪帝主持“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与荣禄商议废黜光绪,立载漪的15岁儿子溥儁为皇帝。

扩展资料:

三皇五帝和夏商的立储制度。自从周公制礼之后,就确定了立储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嫡长子,就是王后或者皇后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那个。如果王后或者皇后没有生儿子,那就选择庶长子,也就是其他妃嫔乃至宫女们生的儿子中最大的那个。叫“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清朝皇帝的传位制度与历代不同,既不一定传位给长子,也不预立太子,而是实行一种秘密的立储制度。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因为在清朝,秘密立储制只不过是皇位传位制度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全部,清朝十二个皇帝中,采用秘密立储方法选定的皇帝只有四位: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其余八个皇帝是通过其他继承方法登上皇位的。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将清朝某个时期实行的传位制度视为整个清王朝的传位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楼主你好,清朝当然有太子,清朝康熙皇帝的废太子就是胤礽,两度被废,后来雍正皇帝实行了秘密立储制度,所以实际上等于把太子制度给废了,后来就没有太子一说了。希望能采纳!谢谢!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1-07
只有康熙的时候有,以后都是秘密建储制度。
第4个回答  2013-11-07
有啊,封建王朝的储备皇帝都叫太子,清朝的所谓阿哥是皇子的意思,其中只有一个人,可以称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