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习俗

如题所述

腊月二十四,扫尘迎接新年。人们在这一天进行年终大扫除,北方称之为“扫房”,南方则称为“掸尘”。这一传统习惯反映了人们对除旧布新的期望。据《吕氏春秋》记载,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年终扫尘的风俗。
腊月二十五,制作豆腐庆贺新年。民间有“腊月二十五,磨豆腐”的说法,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在除夕前吃豆腐渣的习惯。这源于灶王爷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人们通过吃豆腐渣来表示家中清苦,希望瞒过玉皇的惩罚。
腊月二十六,准备年肉庆祝。俗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这一天主要准备过年的肉食。在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年节才能吃到肉,因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气,迎接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被称作“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蒸糕蒸馍贴春联。民间有“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的说法。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腊月二十九,祭祖迎接新年。这一天,人们上坟请祖,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格外郑重。
除夕,年终祭祀迎接新年。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
贴门神,守护家园平安。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寄托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贴春联,抒发美好愿望。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贴年画,增添节日气氛。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