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问如何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来分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谢谢!!!

如题所述

  市场失灵的同时政府也
  失灵。市场失灵有一个相同的重要来源,那就是不完善信息和不
  完全市场。我国因为多个地方政府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导致各
  地产业结构重复雷同;而这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出的生产决定,造
  成了重复生产与无效率。而不完善信息与不完善市场问题同样是
  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来源,最后导致政府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负
  供给。从1993年加强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不
  断加强。不断加强调控力度的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政府高估
  了直接调控的力量;另一方面,政府也低估了间接调控的力量。
  但直接调控要想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调控者不仅要具
  备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拥有决定做什么
  的信息;其次是还必须具备有效监管经济过程的能力,包括有效
  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经济结果的能力。然而中国目前的状态表明
  ,无论是在获得真实信息方面还是在事后监管经济运作过程,与
  经济结果都未能达到正常状态。

  首先是信息的严重失真。这方面首先包括政府部门统计数据
  的掺假失真。由于考核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主要指标,这就鼓
  励了各地官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以虚假信息来对付上级政
  府的考核,而中央往往根据这些层层上报的有严重水分的失真数
  据作出形势判断,并制订相应的政策,这种政策供给的无效率可
  想而知。其次是一种出于部门利益驱动目的而提供的一种信息“
  负供给”,最危险的建议已被少数人当作可行方案提出来:如证
  券界部分人士认为增发货币维持股市的泡沫式增长会带来一种财
  富效应。还有出于企业利益考虑提出的减免亏损企业的债务,出
  于财政考虑提出扩大货币发行量以缓解财政困难等等。而这些建
  议如当真被采纳实行,则等于玩火自焚:减免亏损企业债务等于
  彻底摧毁社会的道德信用堤坝,既然拖欠银行的钱可以获得减免
  ,那么今后所有的借款者都可以采用这种逃债的方式规避银行债
  务,银行的信用链条将会因此断裂;而提出依靠增发大量货币来
  缓解中央财政困难的建议如若不是缺乏经济史方面的常识,就是
  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因为这一政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通
  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这两只钱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
  的财政困难,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央财政从来都是困难的,如最富
  有的美国政府都只能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开支,并依靠发展经济
  与合理地扩大税基,而不是靠从其“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过量攫
  取来满足财政的无止境需求。更何况中国的中央政府现在还承担
  投资者主体的大量责任,其对资金的需求几乎没有限量,在这种
  情况下,建议打通中央银行这只口袋,让其不受限制地向中央政
  府供应货币是非常危险的政策建议。信息的虚假供给,还由于某
  些政府主管部门不当政策的鼓励加大了趋势。

  其次是政府事实上对经济过程的监管及事后监督欠缺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行为的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权力市场化与政
  府行为企业化。各级政府官员现在都将自己手中的公共权力视为
  一种稀缺资源,将前来办事的公民视为“客户”,以各种手段迫
  使客户进行“权钱交换”。而叠床架屋式的反贪机构的膨胀根本
  赶不上贪污腐败行为膨胀的速度,运动式的反贪污也早已出现边
  际效益下降的现象:反贪污腐败的口号越响亮,贪污腐败的数额
  越来越大,卷入腐败丑闻的高官越来越多,所谓“阳光法”处于
  虚设状态,这一点已从经济犯罪案件的直线上升得到证明。这种
  情况下,根本不能指望政府还能对经济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
  督。

  中国经济的反市场化特征由此形成。政府对社会的供给已出
  现了这样的情况:“正供给”——如政令的下达、改革措施的执
  行、法律对社会的约束等等,均处于一种无效率状态,造成了“
  软政权化”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各种“负供给”却呈不断增大
  并强化的趋势。对于官员们个人来说,在这种格局中,个人品质
  已不是决定其行为的决定因素。

  根据世界经验,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决策者基本上全凭历
  史积淀和个人的从政经验(政治倾向)来处理有关问题,他们比
  较喜欢听从有关经济改革的建议,对任何有关政治体制改革的建
  议则不太感兴趣。我国的改革指导思想是“摸着石头过河”,而
  到了90年代以后,改革其实已经到了扬子江,早已摸不着“石头
  ”,决策者也根本无法凭借制度的历史积淀与个人的从政经验来
  解决问题。而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社会,而政府部门
  层级之间那种严重扭曲的信息负供给,造成人们无法正确理解社
  会,把握环境,于是出现了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也失灵的双重
  失灵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30
我这里给一个非常有趣的回答,其它地方看不到。
这个问题暗含了一个前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这是在特定的货币制度下的概念,主要是指债务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在债务货币制度下,由于利息率总是为正数,那么在经济波动,比如人口因素导致需求波动下滑的时候,经济增长紧缩就会导致支付危机。这种支付危机是制度性、系统性的,是货币制度带来的,其实与市场并无绝对关系。
为了缓和支付危机,可以使用发行公债的方式来注入流动性,这就构成所谓的公共财政措施。也就是说公共财政可以减缓债务货币的支付危机。但这必将导致公债越来越严重,支付危机将变成公债危机,即导致政府失灵。
债务货币为政府扩大税收提供了理由,而政府的公共财政为流动性注入提供了借口,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