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限25日前 求助 作文 窦娥冤 的评论

以分析戏剧冲突.人物语言.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为主要内容写作评论性的作文. 急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1594~1595年间,属于他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以前,
他已写过4部历史剧,4部喜剧和1部悲剧。他在历史剧中,批判封建统治集团的野蛮和残暴,在
喜剧中歌颂爱情和友谊的胜利,而在这部悲剧中,他几乎将以上两种主题结合在一起。蒙太古之
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倾心,但是这一对情人却因两大家族的世仇宿恨而丧生,他
们的悲剧终于赢得了两家的和解,显示了爱情的最后胜利。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纯属虚构,意大利人班德尔(Bandell)最早写成小说。1562年英国人
布罗克(Arthur Broke)将这故事写成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史》,1567年潘特(William
Painter)又将这一故事收入他的小说集《快乐之宫》中。莎士比亚这部悲剧取材于布罗克的长
诗,但是无论情节和性格都有新的创造。这部悲剧在1597年以前就已轰动伦敦舞台,其后成为最
受观众和读者所欢迎的莎士比亚剧作之一,许多音乐和绘画都以此为题材。

在长诗和小说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历时将近一年。罗密欧向朱丽叶求爱几周以后,两
人方才秘密结婚;罗密欧婚后到杀死提伯尔特,其间经过三四个月;他的流亡,将近半年之久。
而莎士比亚却将剧情的发展,压缩在几天之内据丹尼尔(Daniel)分析,自第一幕至第二幕第二场
为第一日,星期日;自第二幕第三场至第三幕第四场为第二日,星期一;自第三幕第五场至第四
幕第四场为第三日,星期二;第四幕第五场为第四日,星期三;第五幕为第五日,星期四;第五
幕第三场结尾为第六日,星期五。,以便显示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热情来得异常迅猛,然而在仇恨
和狂暴的封建势力摧残下,就立刻被毁灭。朱丽叶的年龄,在布罗克的长诗中是16岁,在潘特的
小说中是18岁,而莎士比亚为了表现这位少女的天真和钟情,就改为14岁。

第一幕第一场是在维洛那的广场上。这一场戏可分三段:第一段自开场至亲王下场;第二段
自亲王下场至蒙太古夫妇下场;第三段自罗密欧上场至结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本剧主角,也为观众的兴趣中心。本剧第一场的用意,就在介绍罗密欧这个人
物。然而莎士比亚不先写情人的恋爱,而写两家的仇恨,无非是要造成悲剧的气氛。他先用两家
仆人的争吵,引出班伏里奥与提伯尔特两人来。班伏里奥系罗密欧之友,温和驯良,设法制止他
们的争吵。而凯普莱特夫人之内侄提伯尔特,真是暴躁如雷,他一上场,斗争就更激烈。这两个
陪衬人物的性格,也在语言和动作中表现出来。械斗发生之后,市民围观,于是又引得两家主人
以及亲王上场。亲王最后重申严重警告,违者处死,这就是日后罗密欧流亡曼多亚的张本。一对
情人尚未出场,早已愁云密布,危机四伏,提伯尔特那副神气、亲王那种警告,仿佛就是不祥预
兆。

剧中主角出场,不宜过于简便,否则便无力量,不足引人注目。莎士比亚分明要使罗密欧出
场,却先叫观众听说他,然后再看见他。我们现在且看莎士比亚在第二段中,如何为罗密欧的上
场作好准备。第一,我们先从蒙太古夫人嘴里听到“罗密欧”的名字;在一场械斗之后,母亲关
心儿子,当然会引起观众的注意。第二,罗密欧在剧中是个情人,所以班伏里奥与蒙太古的谈话,
说他整天闷闷不乐,不知有多少心事,活现出一个情人的神态。

第三段中,罗密欧第一次与观众相见,莎士比亚便正面表现他的失恋痛苦。罗密欧满腔热情,
无所寄托,苦痛烦恼,难以排遣。他说,他曾失去罗瑟琳的欢心,因此苦恼。这时他只是渴慕爱
情,而还没有得到爱情。莎士比亚利用这种心境,以表现罗密欧确是热情青年,一旦遇见真爱,
定然不顾一切追求到底。因为只有一往情深的人,才能演出爱情悲剧。这一段结尾,班伏里奥劝
他转移目标,借其他美人以治心病,正为下文他爱朱丽叶安一伏线。

第二场,维洛那街道。这一场,也可分三段。第一段写青年贵族帕里斯向凯普莱特家求婚。
第二段,当晚凯普莱特家将有宴会,仆人出外送请柬,适与班伏里奥及罗密欧相遇。第三段,
班伏里奥怂恿罗密欧参加凯普莱特家的宴会。

罗密欧既已出现,接着似应描写朱丽叶的上场,但莎士比亚却旁敲侧击,为她留出地步。任何
悲剧都有不可克服的障碍,这里有两重障碍:一是两家世仇,二是帕里斯前来求婚,而凯普莱
特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两种障碍的根源,都是封建意识。先写求婚一节,含有两种用意:
一是引起观众对朱丽叶的注意,二是当以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时,观众就为他们担心,唯恐
好事多磨,有情人难成眷属。这一段中最高妙之处,在于为第五场罗密欧到凯普莱特家去作好
铺垫。在以前的长诗和小说中,只写情节,没有交代罗密欧到仇人家里去的心理过程,这就显
得粗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仿佛出于天然,不期而遇,一往情深,多少带有冲动性和偶
然性。但是他怎么会到凯普莱特家去,因而遇见朱丽叶,这一行动的根据必须交代明白,否则
就不近情理。我们看到莎士比亚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凯普莱特要举行宴会,便派仆人按照
名单去请客人,而那仆人却不识字,在街道上遇见罗密欧和班伏里奥就向他们请教。因此,他
们两人才知道凯普莱特要请客,而罗密欧的意中人罗瑟琳也在被邀之列。第二,班伏里奥早就
劝告罗密欧转移目标以减轻失恋的痛苦,就怂恿他到宴会上去物色新的情人,而罗密欧还迷恋
着罗瑟琳,为了“要看看我自己的爱人怎样大放光彩”,就决定前往。这样处理,使人觉得颇
为可信。

第三场,凯普莱特家中一室。这里描写朱丽叶出场,然而命运已先为她安下圈套。凯普莱
特夫人郑重提出帕里斯的求婚,征求朱丽叶同意。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年轻姑娘,没有经过
恋爱,更没有想到婚姻大事;唯其如此,等到爱神的箭一旦射中她时,她会以全身心沉浸在爱
情之中。在这一场中,奶妈这个人物颇可注意。奶妈在此剧中,关系相当重要,她是朱丽叶的
心腹,又是一对情人的引线。她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一切女仆以及奶妈的特性。她忠诚而又
愚笨,她唠叨而又自负,她自私而又好心肠,她粗俗而又摆架子,她爱朱丽叶而又不懂得她的
心思,她真心诚意希望朱丽叶有个好丈夫,不管他是罗密欧或帕里斯。在这一场中,莎士比亚
还通过这个人物,以滑稽的成分来调剂悲惨的气氛。本剧中的两大障碍既已表现出来,观众听
到她的唠唠叨叨,不禁觉得好笑,胸中郁闷得以稍解。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罗密欧、班伏里奥以及几个公子哥儿持火把带面具预备参加凯普莱
特家的假面跳舞会。罗密欧心有所思,并不十分愿意参加,幸亏他的一位朋友茂丘西奥在旁鼓
舞,方才进去。茂丘西奥这个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相当重要。因他死于提伯尔特之手,罗密欧
为他复仇,杀死提伯尔特,于是被逐而酿成悲剧。他的性格,恰与班伏里奥相反,他有活泼的
生趣,敏捷的机智,深刻的幽默,丰富的想象。他的脑筋灵活,言谈俏皮,他想到就说,说到
就做。在这时候,他恰好是罗密欧的对照,正足以鼓舞这位失恋情人对人生的兴趣。在这一场
中,幽默成分很重,但是罗密欧最后一段话:“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
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残酷的夭折而告一结束。
可是让支配我的前途的上帝指导我的行动吧!前进,快活的朋友们!”却是一种凶兆。

以上四场,都是第五场的准备;莎士比亚在这一对情人相会之前,先让我们看清整个局势,
感到悲剧气氛。这四场戏不仅是补叙,是引子,而且是动作,是戏剧,所以决不可少。当年歌
德在魏玛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竟从第五场开始,而将以上四场删去,真是令人不解。英
国批评家布洛克在其《莎士比亚十剧论》中曾经批评歌德:“既不了解莎士比亚,亦不知戏剧
艺术为何物。”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这一场是第一幕的结尾,而就全剧的动作来说,却以此为开始。
它是纠葛的起端,两种相反势力,最初发生接触,此后渐趋剧烈。这一场,亦可分为五段。第
一段,描写凯普莱特家仆人的忙碌情况,造成宴会的热闹气氛。第二段,描写凯普莱特招待来
宾,以及罗密欧已经到场,初次看见朱丽叶,惊喜欲狂。第三段,描写提伯尔特识破罗密欧,
欲加报复,却被凯普莱特喝止。第四段,罗密欧与朱丽叶跳舞,两人一见倾心;罗密欧事后才
知她是朱丽叶。第五段,众宾客散去,朱丽叶叫奶妈去打听,原来他就是罗密欧。

一对情人相爱之后,方知两家原是仇敌,这岂非是命运故意捉弄?莎士比亚先写这对情人
之相爱而后写这对情人之相识,用意至为深刻。然而两家虽有世仇,倘若无人在旁兴风作浪,
未始不可因两家儿女的爱情,得以和解,从而缔结良缘。莎士比亚在情人相爱之前,先写提伯
尔特;可见仇恨早已严阵以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相爱,真是自投罗网。在此剧中,一方代表
爱,一方代表恨。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在这一场中互相接触,从此以后各自发展。提伯
尔特一时性起,恨不得一刀杀死罗密欧;无奈却被姑父喝住,心中格外不平,火上加油。他气
愤愤下场之后,必然不肯罢休,非要报复不可。

第二幕共六场,戏剧动作逐步推进,纠葛渐趋严重。第一场,凯普莱特花园墙外小巷。罗
密欧跳进园中,其友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后至,喊他不应。这一场,主要目的无非为第二场作
交代,说明罗密欧何以能在花园中出现。而莎士比亚就借茂丘西奥的嘴来说一套俏皮话。同时,
借以表示他们两人还不知道罗密欧已经爱上朱丽叶。他们如果知道,就会设法劝阻或者奔走疏
通,一对情人的不幸结局或可幸免。

第二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这就是最著名的“阳台景”。这一场是诗,是音乐。后世浪
漫派剧作家都爱借用这种情景,例如雨果的《欧那尼》以及罗斯当(Rostand)的《西哈诺》
(Cyrano)。

阳台景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罗密欧和朱丽叶未交谈时的各自的独白,二是两人交谈,三是
从奶妈呼唤到罗密欧离去。这一对恋人的情感有发展过程,而语言风格也有相应变化。

罗密欧在月夜“借着爱的轻翼飞进园墙”,站在朱丽叶的阳台下,仰望着意中人。这一场
戏表现一对恋人的相思、说爱、盟誓和定情。他们这样相会,像朱丽叶所说,“太仓促,太轻
率,太出人意外”,带有传奇色彩。他首先暗自赞美她的容貌。这时他还没有和她会面交谈,
在激动中尚能保持冷静,所以他的二十五行长段诗句,从容地而又欣喜地表现他对她的歌颂和
爱慕,词句华丽,意象鲜明。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以光明和黑暗来象征爱情和仇恨。当罗密欧
在舞会上初次看见朱丽叶时,就说:“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第一幕第五场)现在他看到她在阳台上窗户口出现,又说:“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什么光?那
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他不仅以日月星辰来比喻朱丽叶的光华艳丽,而且他的想象深
远而真切。他赞美她的双眼是“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而更进一步形容她的面貌,“她脸上
的光耀会掩盖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他看到她手托香腮,他说: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来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这就写出了一个青年的
恋爱心理。

朱丽叶最初还没有发现罗密欧在阳台下,她独自吐露心声,语言朴素无华,情意深切真挚。
她真爱罗密欧,丝毫不受世仇影响,姓名毫无意义,她爱的是他本人。她说:“我们叫做玫瑰
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
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她这样吐露她的内心秘密,不仅非常自然,而且比起当面诉
说爱情更加坦率。因为她只有个女孩子,多少有些羞涩。

当朱丽叶发现罗密欧时,她问他怎样来到园中,劝他谨防她家人的暴行,向他表示她的爱
情,以及要他起誓证明他的真心。他在答话中,显示了他将她的爱情比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重的
思想。他冒险跳进园中这一行动,就是爱情的明证,似乎不必要再多说,所以在交谈中,她的
话反而比他多。莎士比亚运用语言,总是联系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一对情人初次交谈,内心
激动,出言吐语,不加雕琢,风格简练自然。

阳台景虽然富于抒情性,但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场戏。就一对恋人的情感来说,最终,
就是结婚。再就当时情境来说,已是深夜,奶妈三次呼唤朱丽叶。她两次去而复返,并且喊回
已经告别的罗密欧。她决定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派人去找他商定结婚大事。这时他们更加激动,
情感急切,动作性多于抒情性,所以语言比较平易。但是莎士比亚毕竟是伟大的剧诗人,有时
还用生动的比喻来显示恋人的真挚的感情。当朱丽叶唤回罗密欧之后,看到天将黎明,催促他
快走的时候,内心非常矛盾,就说:“我就好比一个淘气的女孩子,像放松一个囚犯似的让她
心爱的鸟儿暂时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丝线将它拉了回来,爱的私心使她不愿意给它自由。”

第三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罗密欧当晚和朱丽叶分别后,清晨就求神父给他们证婚。神父在
此剧中,关系亦极重大。他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冷眼旁观的哲人,然而富于同情心,具有
正义感。他的冷静正和罗密欧的兴奋,成一对照。他虽说俏皮话似乎在责备罗密欧,其实正足
以表示他对罗密欧的关怀;而罗密欧对于罗瑟琳与朱丽叶的假爱与真爱,也在这里表现出来。

莎士比亚描写神父上场,用意至为深刻。他手持一筐草药,口发高论,穷万物之奥妙,通
天地之究竟,不仅为下文他给朱丽叶的灵药作一张本,并且,使人相信他确有超度众生的神仙
手段。若不如此,观众何以相信他的灵药可以奏效?

神父答应为这对情人证婚,并希望两家借此可以化仇为亲。这是他的一番菩萨心肠,说明
他的动机,并使观众发生一种意外希望。然而神父最末一句话,亦殊耐人寻味:“凡事三思而
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这是警告,也是预言。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第一段,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谈及提伯尔特写信向蒙太古家挑衅,
以及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观感。爱与恨在这里都有发展:一对情人行将结婚;提伯尔特又
来挑衅,准备殴斗。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憎恶,成为下文斗剑的伏笔。第二段,他们遇见
罗密欧;这一段与第一幕第一场第三段,恰成对照。这时罗密欧正在恋爱,所以他的聪明才智,
可以压倒茂丘西奥。爱情竟将毫无生气的罗密欧变得异常欢快,有说有笑。莎士比亚每次写到
茂丘西奥时,总是让他耍字面,说俏皮话和双关语,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都很喜欢这种风格。
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仍然不知罗密欧爱朱丽叶。第三段,奶妈上,被茂丘西奥开了一顿玩笑。
这两人都带有一些喜剧性格,观众看到这一段,必然觉得好笑。悲剧中的滑稽穿插,具有调剂
作用,这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特色之一。第四段,罗密欧托奶妈转告朱丽叶,下午在劳伦斯神父
处相会,并带软梯去。这一段戏承先启后,上下关联。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朱丽叶等候奶妈,后来奶妈来报告罗密欧的消息。莎士比亚
随处顾到观众的兴趣,故随处都有“戏”。一个消息,本来三言两语可了,但是奶妈故意不说,
急得朱丽叶跳脚拍手,关子一直卖到底。然而卖关子也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奶妈本是一个滑稽
角色,所以在这里造成笑料,也很自然。

第六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神父给这对情人举行婚礼。但是在这欢乐的场合,神父却预
示出不幸的命运:“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
的一刹那烟消云散。”

情人的恋爱在第二幕中已突飞猛进,而两家的仇恨便在第三幕中日益加深。在戏剧中,两
种相反力量发生冲突而达到最尖锐激烈的状态时,便是顶点或高潮。本剧顶点,是在第三幕第
一场。

第一场,维洛那广场。这一场一共可分六段。第一段,是关于班伏里奥和茂丘西奥的过场
戏,为下文殴斗作准备。第二段,提伯尔特等人上场,出言不逊。茂丘西奥不服,引起冲突。
第三段,罗密欧不期而至,他因为爱朱丽叶,所以打算息事宁人,甘心忍受提伯尔特的侮辱。
第四段,茂丘西奥在旁大为不平,愤然向提伯尔特挑衅,两人于是斗剑。罗密欧上前干涉,茂
丘西奥冷不防被提伯尔特击中要害身死。这时罗密欧非常悲愤,已不能忍。第五段,提伯尔特
上场,罗密欧为友复仇,杀死对方。第六段,市民围观,两家父母出现,亲王最后判决,下令
驱逐罗密欧出境。

这一场是全剧的顶点或高潮,剧情由此发生突变。在这以前,两家世仇虽与两人恋爱如水
火不相容,但还没有当面发生冲突,而在这一场中,却展开激烈斗争。在这以后,一对情人趋
向不幸结局。在戏剧动作的发展过程中,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是一重大关键。罗密欧与朱丽叶
自相爱至结婚后,虽因世仇而不能得到双方家长同意,但是倘使不因杀人而被放逐,罗密欧不
会在短期内遭受厄运。罗密欧不同于提伯尔特,并非一个好斗的人,自从热恋朱丽叶后,他对
凯普莱特一家只有爱而无恨,按理不可能去杀死提伯尔特。杀人既是推进戏剧动作走向顶点的
关键情节,那么应该怎样从罗密欧的性格出发,表现他思想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在长诗和小说
中,并无茂丘西奥这个人物,而只写罗密欧与提伯尔特的殴斗。莎士比亚创造茂丘西奥这个人
物,在这一场中有三层含意。第一,衬托罗密欧对仇家的忍让态度。提伯尔特前来寻衅,罗密
欧委曲求全,茂丘西奥为维护友人的荣誉,就和对方决斗。罗密欧的忍让表示爱情的力量,茂
丘西奥的应战表示侠义的心肠。第二,说明罗密欧杀人的正义性和必然性。罗密欧先是忍让,
继而劝阻提伯尔特和茂丘西奥的决斗,等到茂丘西奥不幸被杀,他为友复仇,这才杀死仇人。
这里表现罗密欧尊重友谊,富于英豪之气。这样来写罗密欧由忍让到进攻的心理过程,自然而
真实。第三,诅咒封建世仇的罪恶。茂丘西奥并非两大家族的人,而在他们的仇恨中丧失了年
轻的生命。他痛苦地控诉道:“我受伤了。你们这两家倒霉的人家!”在他临死的时候,又接连
说了两遍。我们感到他忍受着流血的伤口的剧痛,费力地吐露出对于这种残酷和野蛮的封建世
仇的怨忿和诅咒。他是罗密欧的替身,他的死亡预示着罗密欧的毁灭。

顶点或高潮是剧情发展的关键,剧作家必须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有步骤地和有进展地推动
戏剧冲突到最尖锐的境地。莎士比亚关于这一顶点的处理,显然独具匠心;而第一场中六段戏
的结构,又极严密完整。

罗密欧被驱逐的消息如何让朱丽叶知道,这在第二场中便见分晓。报告消息,必须具有动
作,必须有戏,方能吸引观众;换句话说,剧作家不仅要将情节告诉观众,而且必须表现这段
情节所给予剧中人的刺激及其反应,并使观众目击甚至体验这种反应,因此发生兴趣,感到紧
张。我们且看莎士比亚如何使这段情节变成一段极饶兴趣而很紧张的戏。

第二场,维洛那,凯普莱特家的花园。这一场可分三段,一是朱丽叶独白,等候罗密欧到
来;二是奶妈报信;三是朱丽叶听到消息后的情感反应及其内心矛盾。莎士比亚分明要让朱丽
叶知道噩耗,却先写她满怀热望,静候情人。等到下文消息传来,她所受的打击自然更大。再
者,观众明知朱丽叶将遭不幸,而她自己却还蒙在鼓里,这种“反笔”,或“戏剧嘲弄”,自
然更使观众感到兴趣。报告消息的人,若不是奶妈,假定是朱丽叶的母亲,单刀直入,一语道
破,则第二段戏便不会如此紧张。报信的人恰好是奶妈,说话夹缠不清,使朱丽叶如入五里雾
中,茫然若失。朱丽叶先骂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纯系理智作用;其后由于对他的热爱,便转
过来袒护他。奶妈最后谈及她可以在神父处找到罗密欧,于是引出第三场来。

第三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神父告诉罗密欧,他将被驱逐出境,罗密欧非常痛苦,准备
拔剑自杀;其后奶妈到来,约他当晚去会朱丽叶,神父也在旁相助,罗密欧乃决定前往。就恋
爱来说,第三场和第五场相连。而第四场,却是一对情人所遭遇的一种障碍。第四场,凯普莱
特家中一室。帕里斯前来求婚,凯普莱特夫人起先还在推诿,而凯普莱特忽然决定三日后(星
期四)遣嫁朱丽叶。在一对情人幽会之前,先写这一场面,无非是加重他们的障碍,使得他们
无法逃避厄运。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婚姻纠葛,罗密欧即被驱逐,神父从中转圜,有情人或者可
以团圆。自顶点之后,恋爱与障碍都有发展,但是障碍显然逐渐强大,已有压倒恋爱之势。

第五场,朱丽叶的卧室。天将破晓,情人分别。母亲来报喜讯,朱丽叶不愿出嫁。父亲上
来大发雷霆,痛骂朱丽叶。奶妈苦劝,朱丽叶决定一面假装回心转意,一面前去求教神父。

莎士比亚在第一段中描写一对情人婚后离别,用意极为深刻。首先,恋爱婚姻本来是自然
的要求。英国西蒙斯有一段话,说得很有见地。他在《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研究》中说:“罗密
欧对朱丽叶的热情,以及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热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幻想,亦非梦境,
更非脑子里空想出来的相思病,而是自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戏正和阳台景相对照,
莎士比亚刻意描绘这一对新婚夫妇在分别时的依恋的深情和不祥的预感。这时天将黎明,云雀
正在报晓。朱丽叶留住正要动身的罗密欧,说那是夜莺在歌唱。他表示甘冒生命危险而和她作
伴,于是她反而催他快走。他将流亡出去,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当他从她的卧室窗口跳下去时,
她痛心地说:“我有一颗预感不祥的灵魂;你现在站在下面,我仿佛望见你像坟墓底下的一具
尸骸。”而他也有同感,他说:“在我的眼中你也是这样。”新婚一别,竟成永诀,这种情境,
实在令人哀伤。

奶妈劝朱丽叶改嫁帕里斯一节,显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奶妈是个世俗女人,并不懂得爱情,
在她看来,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乃是自然现象。她并没有受到帕里斯的贿赂,而是因为罗密
欧已被驱逐出境,所以劝小姐嫁给帕里斯。她当然不是朱丽叶的知心,所以朱丽叶只好从此瞒
着她,独自去求教神父,服食灵药。

到第三幕为止,悲惨的局势已经迫在眉睫,罗密欧逃往曼多亚,朱丽叶非立即出嫁不可,
一对情人要想终成眷属,实已无大希望。然而是否尚有其他妙法可以避免不幸结局?第四幕就可
以给我们解答。

在古典剧中,从高潮到结局之间常有一个所谓解决的阶段,表示戏剧动作的暂时的转折。
例如在悲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早已像黑云一样布满天空,但是忽然现出一线光明,使人怀有
希望,然而这不过是回光返照,终究难逃毁灭的命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四幕,便是如
此。

第四幕共五场。第一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帕里斯来请神父证婚,朱丽叶恰巧来到这里;
“未婚夫妻”见面时,朱丽叶暗示拒婚的决心。朱丽叶苦求神父设法,神父给她可以死去四十
二小时的药汁,借以逃避结婚。药汁可以使人假死,这似乎很神奇,但是出于这样一个神父之
手,还能令人相信。而本剧是传奇悲剧,并不排斥意外情节。所以明眼的神父便说:“必须用
一种非常的手段,方才能够抵御这一种非常的变故。……你也一定愿意采取一种和死差不多的
办法,来避免这种耻辱。”第二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凯普莱特夫妇忙着准备婚事,而与朱
丽叶拒婚的决心,恰成对照。第三场,朱丽叶在寝室中,经过一番心理矛盾,直至精神恍惚时,
就喝了药。第四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凯普莱特一家人忙碌欢欣,又与第三场成对照。死尸
摆在房里,而家人忙着喜事,令人看着,啼笑皆非。以上四场,两边分写,到第五场中,合在
一起。第五场,朱丽叶的卧室。先是奶妈,继而父母,终而新郎发现新娘已死,神父在旁劝解,
真是一种讽刺。结尾彼得与乐师一段,无非借以打破紧张的空气而已。

到第四幕末,神父的计划初步成功;至于第二步,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要他往古坟中迎接
朱丽叶,是否成功,要看第五幕。

第五幕共三场,一二两场趋向不幸结局,而最末一场造成悲剧。第一场,罗密欧在曼多亚
城一条街上,遇见仆人鲍尔萨泽,听说朱丽叶已死,便买毒药,赶回维洛那,准备陪伴爱妻长
眠。第二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约翰神父报告劳伦斯,因为他先去探望传染病人,而被禁闭
不得出门,所以未能将劳伦斯的信送给罗密欧,劳伦斯赶到墓地等候朱丽叶苏醒。第三场,墓
地。帕里斯带一仆人来向朱丽叶献花,罗密欧带仆人赶到,帕里斯上前与罗密欧决斗,被杀。
罗密欧抱吻朱丽叶尸体,饮毒药自尽。劳伦斯神父赶到已经太晚,朱丽叶醒来,见罗密欧已死,
拔剑自杀。亲王及凯普莱特、蒙太古两家一齐来到,劳伦斯说明真相,两家至此觉悟,消除旧
恨,言归于好。

从戏剧动作的解决和结局两个阶段来看,劳伦斯神父的计划是否成功,仿佛是个关键。这
里有两个步骤,一是他托约翰神父给罗密欧的信能够及时送到,二是他自己能在罗密欧之前赶
到朱丽叶身边。如果这些步骤能够实现,悲剧似乎可以避免。关于约翰神父因为走进染瘟疫的
人家,被隔离而无法送信,这也并非纯属偶然。1594~1595年间,正当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
与朱丽叶》期间,伦敦发生黑死病的大瘟疫,形势非常严重。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1660—
1731)曾作历史小说《瘟疫年杂志》(1722),描写当时情形,谈到伦敦当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2-19
第17卷第3期
2001年9月
华北水利水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Vol. 17 No. 3
Sep. 2001
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谈《窦娥冤》的人物塑造
戴红
(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 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抑的作品《窦峨冤》巧妙地运用在尖锐的矛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重视细节
描写的写作技巧,并做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使作品在艺术上获得了巨大成功。
关键词: 《窦峨冤);人物塑造;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 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44(2001)03-0074-02
关汉卿的《窦娥冤》是一部以诉讼勘狱为题材的作品,在
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剧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主人公窦娥悲
剧形象的成功塑造,更使其历经七百余年,长盛不衰。本文试
从写作上对其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作一探讨。
一、成功地塑造了悲剧人物窦娥的形象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是一个被压迫、被剥削、被侮辱、被损
害的妇女,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受奴役、受压迫、受统治,
命运悲惨的妇女的典型代表。她善良,她孝顺。这个3岁丧母,
7岁被卖,17岁成婚,20岁亡夫的良家妇女,对自己的不幸命
运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她认为自己“八字该载着一世优”,
“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认命了,而且打算就这样安身立命,
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她为自己立下了今生要“早将来世修,
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妇孝守”的誓愿,她丝毫没有挣脱命运
的愿望和打算。她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当婆婆索帐归来
时,他连忙迎接“你回来了,你吃饭么?’’当她看到婆婆哭了时,
便想到“为什么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
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娥善良的性
格,她确确实实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当张驴儿闯人家门,欲要占她为妻时,受到欺辱的窦娥立
即表现出倔强和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她反对婆婆软弱屈从,
逆来顺受的态度,严厉斥责张驴儿泼皮无赖,厚颜无耻的流氓
行径,她义正词严地揭露了张驴儿嫁祸于人,要挟威逼的阴
谋,她态度明朗,要“官休”,而不要“私休”。身为良家妇女,窦
娥认识不到统治者的丑恶本性,所以她到了公堂上还说着“大
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当她受到“涯千般拷
打,万种凌逼,一仗下,一道血,一层皮”,“肉都飞,血淋漓”的
严刑拷打时,才发出了“天哪!怎么的复盆不照太阳晖”的感
叹!虽然为了救婆婆免受酷刑而屈打成招,但窦娥并没有向恶
势力屈服,她大呼“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
好色荒淫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当桃机太守
宣布“到来日判个斩字,押赴市曹典刑”的判决像晴天霹雳似
地落到头上的时候,窦娥终于醒悟了,她认识到什么“明镜高
悬”、“王法光鉴”,通通是欺人之谈,她愤怒地呼喊“争到头竟
到底”。“〔滚绣球〕有明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M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
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
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
做天!”这里,窦娥对天地(统治者)给予了无比愤怒的控诉,其
怨愤之情达到极点。
窦娥在生命的尽头表现出对正义的强烈追求。她的三桩
誓愿进一步表现出她对悲惨命运的强烈抗争,她活着不能证
实自己天大的冤枉,死了也要要求老天爷为她显灵,为她昭
雪。果然,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地三年不雨。窦娥这种
交织着血泪和怒火的控诉,以雷霆万钧之力,震撼着黑暗的苍
弯。这种抗争在精神上对统治者取得了绝对压倒的优势,它向
人们展示了正义终究占胜邪恶的规律。窦娥的死是悲壮的,令
人扼腕,令人愤恨,实实在在达到了感天动地的效果。
收稿日期: 2001-05-30
作者简介: 戴红(1965-),女,河南省郑州市人,河南省轻工业职工大学讲师。
第17卷第3期戴红: 艺术上的巨大成功
二、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作为戏剧创作,矛盾越尖锐,冲突越激烈,作品的情节就
富于戏剧性,更吸引人,感动人。因为各种人物正是通过在重
大的矛盾和冲突中的言行表现自己性格的。
窦娥的悲惨遭遇令人无限同情,她默默地忍受着枯寂冷
漠的岁月,她本来是“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
这妇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但当婆婆把张驴儿父子带进家门
的时候,婆媳间立即产生了冲突。这一事件使她虽寂漠但还算
平静的生活,引发了内心深处的不平。婆婆刚进门时,窦娥是
“连忙迎接慌忙问候”,后来则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她挖苦婆婆
“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爱一笔勾,新夫妻
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当婆婆表示无可奈何,只好允婚时,
窦娥大为不满,厉声斥责婆婆“想当初你夫主遗留,替你图谋,
置下田畴,蚤晚羹粥,寒暑衣裘,满望你鳄寡孤独,无涯无靠,
母子每到白头”。当婆婆求她同意这桩婚事时,窦娥态度更为
明确:“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当婆婆把张驴儿父
子带进家门时,矛盾更趋尖锐,窦娥气得咬牙切齿,指斥婆婆
“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
在窦娥看来,张驴儿父子逼婆婆允婚,就等于光天化日之下打
家劫舍,要人家产,与强盗无异。面对流氓无赖,窦娥愤怒地训
斥想靠近她、调戏她的张驴儿“兀那厮,靠后!”表现了她不畏
强暴、敢于反抗的性格。
当张老头误服毒汤倒地身亡的时候,矛盾冲突进一步加
剧。蔡婆婆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张驴儿诬蔑说是窦娥药死了
他爹,窦娥当即揭穿了他的阴谋:“这厮搬调咱老母收留你,自
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当张驴儿厚颜无耻胁迫蔡婆婆劝窦
娥顺从他,叫他“三声的的亲亲的丈夫”时,蔡婆婆真的劝窦娥
“孩儿,你随顺了他吧!”窦娥坚决反对,“婆婆,你怎说这般言
语?”“我一马难挂两鞍翰。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
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对张老头的死,窦娥和婆婆的态度截然
不同,认为张驴儿父子都是无赖,死了话该,死有余辜。这些人
死了,死了拉倒,不过是“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
拾出咱家门里,送人他家坟地。”她对张驴儿父子疾恶如仇的
愤恨之情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其反抗性格在与张驴儿父
子的激烈冲突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在公堂上,这位善良的女子自认“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
敲门心不惊”。她天真地认为自己有理,当官的一定会给她主
持公道,公正判决。所以她一上公堂,就口呼“[牧羊关]大人!
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即使受到严刑拷打,她
对昏官的本质仍然认识不清,她还在讲事情的经过,揭露张驴
儿的阴谋,“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小妇人做主”。面对“肉都
飞,血淋漓”的酷刑,她仍然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抗争态度。但当
桃机要加刑于婆婆时,为了救婆婆免受酷刑,她违心招认了。
当桃机宣判结果后,她顿然醒悟,她看清了贪官污吏吃人的本
质。即使如此,她仍然高呼“争到头,竞到底”,她质问为什么
“复盆不见太阳晖,’? 她发出了对生命的抗争,对统治者的抗
议1作者通过窦娥在与桃机的激烈冲突中的言行,成功地塑造
出无比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
三、在创作上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
鲁迅先生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诚然,作为一个悲剧人物,窦娥的品质是高尚的,性格是刚强
的,灵魂是美好的,她的反抗斗争是正义的,她的命运是值得
同情的。但是,她所面临的黑暗势力太强大了。在这一特定的
环境下,正义尚战胜不了邪恶,美好的东西却被毁灭。这就构
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
的悲剧性的冲突”结局是以善良、正义的窦娥被毁灭而告终。
这种结局必然引起广大人民的愤慨。包括作者在内,人民的愿
望是不甘于善良、美丽、正义的东西被毁灭,大家不希望像窦
娥这样的好人惨遭屠戮,人民希望正义得到伸张,冤屈得以昭
雪,贪官受到严惩,坏人遭到报应。为此,作者在充分吸收先前
东海孝妇三年不雨,邹衍下狱,六月飞雪这些民间故事的基础
上,以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创造出一个血溅白练,六月飞
雪,楚州大地三年亢早的浪漫主义的境界,使窦娥的命运充满
了浓烈的悲剧气氛,从而收到了感天动地的巨大效果。让现实
中不可能实现的事物变成事实,反映了作者及广大人民有冤
必伸、正义必胜、邪不压正的理想,做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
义的结合。
四、重视细节的描写
剧本对窦娥的身世交代明确,脉络清晰。窦娥3岁丧母,7
岁被卖,17岁成婚,匹配2年,丈夫亡化,婆媳二人守寡度日,
20岁含冤而死,23岁冤屈得以昭雪。时间、线索、故事发展,一
脉下来,异常清晰。此外,在其他事件中,作者也注意了细节描
写,做到了严丝合缝,不留破绽。如把赛卢医的药铺放在偏僻
的南门外,这就使以后赛卢医白日杀人,张驴儿购买毒药的情
节显得合情合理。再如对窦娥的改名,蔡婆婆的搬迁,致使窦
天章父女离散,无法找到女儿变得合情合理。这些细节描写使
故事线索非常清晰,并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
(资任编校:张丽英)
Great Artistic Success on the Character Creation of Dou E Yuan
DAI Hong
(Henan Light Industry Staff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Henan China)
Abstract: Dou E Yuan, the masterpiece of Guan Hanqing, famous playwright of Yuan Dynasty, cleverly expresses the personaliti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harp conflict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The realism and the romantics
have been combined successfully. The work is a great success artistically.
Key words: Dou E Yuan;creation of the characters;artistic achievement
第2个回答  2005-12-19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第3个回答  2005-12-20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论文可以从下面网址直接抄.也可以稍做改动.
http://www.cenre.com/ZH/kejian/1/de/main/index3_3.htm

参考资料:http://www.cenre.com/ZH/kejian/1/de/main/index3_3.htm

第4个回答  2005-12-19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具有无可辨驳的深刻性。
更多的资料参考这里!

参考资料:http://www.cenre.com/ZH/kejian/1/de/main/index3_3.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