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便利店行业如何?

如题所述

罗森,1996年进入中国上海,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华东市场的外资便利店。与本土便利店相比,罗森具有自有商品占比高以及加盟模式灵活等特点。罗森中国于2019年1月18日宣布门店数突破2000家。其中,华东市场(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是罗森店铺数占比达61%的第一要地,门店数超过1220家。罗森近年来的发展重心也在华东区域市场,力图实现华东区域整体领先(上海市场,全家已形成较高市场覆盖密度)。因此,全时华东门店资产有助于持续提升罗森华东区域市场的覆盖密度。罗森重庆区市场则是仅次于华东区的第二大区域市场。在罗森中国破2000店时,其重庆市场门店数为207家,占比1/10左右。

罗森1996年入华,历时25年门店数才突破3000家,如今想在每年完成1700家门店的布局,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2020年罗森便利店数量首次超过全家,跃居外资便利店C位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中国便利店TOP100》系列榜单,罗森2018年、2019年的门店数分别为1973家、2707家。2019-2021年,罗森每年的门店增速分别为37%、20%,远超同期增速为11%、4%的全家。全家在刹车,罗森在加速。2021年9月10日,罗森门店数量突破4000家。

注: 2021年数据,罗森为截止到9月门店数量,全家为截止4月门店数量。

便利店长期盈利艰难

——单店日销增速由正转负

便利店的单店日销增速已经由正转负。数据显示,2020年便利店的单店日销为5167元,相比2019年的5297元降低2%。由此牵动门店坪效下滑,2020年63元/平方米/天的坪效相比2019年的69元/平方米/天,降低了8.7%。

——净利润仅2%,职工薪酬与房租成本最高

然而2020年本质上疫情并未对行业整体的盈利性造成较大负面影响,样本企业的毛利及净利水平均有提升,头部企业仍然具有更高的毛利表现,但职工薪酬与房租占总费用6成以上,企业净利仅2.4%。

罗森盈利脱颖而出

便利店作为重资产行业盈利本就不易,日资便利店在中国更是处境艰难。一方面,日资便利店花了很长时间用亏损换取消费者习惯培育,同时在努力契合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调整品类结构、迭代产品;另一方面,日资便利店在中国失去了两项收入来源,一项是代缴费、卖票、打印、收发邮件与快递等生活式服务,另一项是外资零售在中国没有香烟售卖权。

很长一段时间内,香烟是便利店收入占比最高的品类。2020年,评选的金牌门店中,香烟销售占比34.6%,超过鲜食9.8%,在单一品类中占比第一。没有售卖权的日资便利店,就失去了这个香饽饽。多重因素作用下,日资便利店尽管是最早抢占消费市场、占领顾客心智的企业,却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盈利艰难。2017年6月,罗森在南京开出当地的首家门店,日销售突破20万元,打破了罗森在中国的单店销售记录。

根据公开信息,7-ELEVEN至今未公布2020年全面盈利。2020财年,全家便利店亏损16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8亿元,这是全家自2016年与UNY集团控股进行业务股权合并后首次出现赤字。目前只有罗森在2020财年中国业务实现整体盈利。由于中国疫情控制状况良好,其在中国市场的整体销售额恢复速度也远超日本。整体而言,罗森的海外业务在2020年达到613亿日元的营业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长9.2%。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结合配送到家的外卖服务,结合中国13亿人的巨大市场,罗森便利店盈利空间依然大有可为。

罗森选择大步扩张的底气,或许就来自全面盈利。2020全面盈利是罗森在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时刻,意味着罗森突破了外资便利店在华盈利的瓶颈,商品与运营模式本土化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此外,全面盈利还表明罗森的单店盈利模型已经打磨并验证成功,扩张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

罗森速度的三大关键词:社区化、年轻化、下沉市场

此外,罗森便利店快速扩张的核心离不开其精准的业务布局,尤其在下沉市场方面,2021年以来,罗森加快对下沉市场的布局进程。8月以来,罗森先后入驻河北唐山、安徽芜湖以及江苏南通等多个地级市,布局近20家门店。其中,8月8日安徽芜湖市罗森6店同开,这是罗森继2018年7月进入安徽后,在省会合肥以外进入的第一个城市,这也是三大日系便利店品牌首次布局芜湖此类三级地级市。据了解,罗森预计今年在安徽将开出百家门店,涵盖合肥、芜湖、马鞍山等皖南地区城市。

其次在社区零售方面,2021年,罗森加快了对社区便利店的布局。罗森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区域化集中开店,即在某一片区域内高密度开店如某一城市的某区域,进而形成用户心智,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入门店消费。

并且,罗森还维持客群年轻化。在15至19岁的人群中,罗森华东区域门店受欢迎程度连续两年位居便利店行业第一。“对时代保持敏感,抓住新消费人群的需求即将用户群锁定在12至19岁的年轻群体。”罗森认为这是罗森主营业务实现盈利的关键,也是其差异化得以实现的核心要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下沉市场的布局上,纵观便利店行业格局,石油系便利店(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仑好客)以超过2万家的门店数量稳居前位,其余头部玩家区域特征明显。如:广东有美宜佳、天福坐阵,浙江的十足便利店、福建的见福便利店、武汉的Today便利、西安的每一天便利、山西的唐久和金虎、北京的便利蜂均在当地市场占主要市场份额。除此之外,腰部、尾部的小微本土品牌、互联网巨头改造的便利店也数量众多。而日资便利店仅0.86万家,且主要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下沉市场份额严重不足,这也是罗森加大全国底线城市布局争夺下沉市场的重要原因。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便利店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