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站的救助站容许跑站人员存在的丑陋目的

如题所述

跑站一月900--3000的收入吸引力的确大,一个农民年收入也不过两三千元.如果按目前救助站管理办法跑站现象还会发生不止.有关人员说没有办法核实身份.从我见到的几个人看竟然没有残疾而且健康的超过常人.让人觉得其存在的问题不止是无知,可能还有利益的分配勾当.
不要一竿子打死一群人。对于跑站者来说,他们的目标通常是县一级的救助站,原因有二:一是市级救助站有完善的系统,不但通常都有“不给受助人员现金资助”的规章制度,而且一旦发现前来求助的是“跑站”的,往往会拒绝救助(我们会将所有受助人员的资料上网登记,而在登记的其中一个环节会自动列出以前在全国各救助站接受过救助的类似人员进行对比);二是许多县级救助站仅仅只是民政的一些工作人员兼任,他们与专职救助工作的救助站工作人员不同,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核查的手段,往往就会出现被“跑站”者蒙骗的情况。
而对于核实身份一说,这个需要全国各救助站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严格执行对受助人员的指纹识别与登记,因为除了指纹,我暂时想不出别的识别受助人员身份的办法。举个例子,前几天我在接待一名20多岁身体健康的受助人员的时候,我的同事从厕所里出来一看到他就制止了我,因为他认出这个人前几个月来过我们救助站,怀疑他是跑站的(我们是轮流值班,如果不是他运气不好,两次都撞上了我的这位同事,他就又蒙混过关了)。于是我根据他提供的名字(他没有提供身份证)上网查询,发现他在其他站接受过3次救助,但并无接受我站救助的记录——这说明他用的是假名字,或者说他这次报的名字与上次不同。在我同事严厉的追问下他终于说出了真名,这个名字在全国救助网上一共出现过近40次,并且已被列入“黑名单”,一般情况下不再属于救助站的救助对象。而最后的结果是,我的同事苦口婆心地和他讲了40多分钟的道理,3次询问他需要我们为他买哪里的车票。我看得出来,如果这位小伙子回心转意,愿意回家务工,我的同事立马就会对他进行救助,哪怕他在“黑名单”上面。但是这位小伙子十分顽固,3次回答的都是我市偏远地区的小镇(与他家方向迥异),说明他依然想去小地方的民政局要钱——我们最终拒绝了对他进行救助,请他出站了(其实我们心里用的是“滚”字,但没办法,服务态度不能让任何人挑理)。
另外,从“从我见到的几个人看竟然没有残疾而且健康的超过常人”这句来看我觉得你可能是以为救助对象必须得是未成年、老弱病残、智力障碍、精神异常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吧?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对于救助对象的定义,具体的我不多说,有条例可查,我只说一句:对于在本地没有亲友,被骗被抢被偷反正无论什么原因没钱回家的,我们都会无偿救助。难道就因为他身体健康、强壮,就得就地打工自己挣钱买票回家吗?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并不是他需不需要接受救助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