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的历史有悠久?具体点。

如题所述

  襄樊的历史有多久吧?

  清代以前

  境域置县东部早于西部。战国未,楚于今随州、枣阳、宜城、襄阳一带设置县、邑。秦置 8县,分属南、南阳两郡。随着土地开垦、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西汉县数增加到 13个,共有124650户、685100口;东汉南郡、南阳郡各县一般接近或超过万户,均为汉代大县。汉末,荆州刺史部治襄阳,尔后各朝,或为郡,或为州,或为路,或为府,辖地广袤有异,襄阳之名未变。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郡县名称繁多。隋朝依制裁撤政区。自唐至清,置县多在10个左右。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围剿”红军及加强统治,于襄阳、随县设置行政督察区。建国后,政区设置为适应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区体制日趋完善。历代建制撮要如下:

  周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天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 今境约以汉水为界,北属南阳郡,郡治宛,领县14,其中邓(今樊城西)、筑阳(今谷城)、山都(今襄阳县太平店)、酂(今老河口傅家寨)、随(今随州)等5县属今襄樊市;南属南郡,郡治江陵,领县6,其中鄀、鄢、邔属今境宜城县地。

  西汉 新置襄阳县,又于今枣阳县境置蔡阳、舂陵两县,于县东南新置阴县。南郡、南阳郡均属荆州刺史部。南郡领县18,地在今襄樊市境者5:襄阳、宜城(鄢县改名)、中卢、邔、鄀;南阳郡领县36,地在今境者:邓、山都、阴、赞阝、筑阳、蔡阳、舂陵、随。西汉今境并置县13。

  东汉 光武帝时改南阳郡之舂陵县为章陵县,又析蔡阳县置襄乡县。南郡领县依旧。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领南、江夏、南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7郡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郡编县以北及南阳郡山都县始置襄阳郡,领宜城、中卢、酂、襄阳、山都、 6县;又割南阳郡西界立南乡郡,领县 8,其中、阴、筑阳3县在今境。南阳郡领县地在今境者有随、邓、章陵、襄乡、蔡阳5县。东汉今境置县14。

  三国 今境分属魏荆州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5郡,共置县15。其中襄阳郡领县与东汉同;南阳郡领县地在今襄樊市者有随、邓、蔡阳3县;南乡郡领县未变;义阳郡为章陵郡改名,领县地在今境者有安昌(章陵县改名)、平林(魏分随县新立)两县;新城郡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置,领县地在今境者仅乡县,在今南漳县西界。襄乡县废。

  西晋 今境分属荆州襄阳、义阳、随郡、顺阳、南郡、新城6郡,共置19县。新增县为:襄阳郡上黄县(晋武帝平吴,割中卢县南乡、临沮县北乡新置,地在今南漳界),邓城县(地在今襄阳县东北);顺阳郡(南乡郡改名)汛阳县(筑阳县分立,地在今谷城县西南);义阳郡厥西县(地在今随州西北)。襄阳、宜城、中卢、、山都、上黄、邓城7县属襄阳郡;邓县、蔡阳、安昌、厥西4县属义阳郡;、阴、筑阳、汛阳4县属顺阳郡;随郡由义阳郡分置,领随县、平林县;县改属南郡;新城郡新统乡县依旧。晋惠帝(公元290~306年)时分襄阳郡、义阳郡、南阳郡6县地新立新野郡。邓县、蔡阳、山都改属新野郡。

  东晋 郡县设置大体沿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大批涌入,各依旧名侨置郡县。东晋在今境先后侨置的州郡有:雍州及京兆郡,扶风郡,始平郡;司州及河南郡,北河南郡,广平郡;秦州、杨州义成郡等。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5郡为雍州,侨郡县仍寄寓各郡。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 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侨郡县遂有实土,统一归属雍州。后随郡改为随阳郡,属司州;新城郡乡县改名祁乡县属梁州。今境遂分属雍、司、梁 3州。雍州在今襄樊市境有襄阳郡、京兆郡、扶风郡、河南郡、广平郡、义成郡、冯翊郡、南天水郡、建昌郡、华山郡,共领27县;司州随阳郡所领随阳、阙西、西平林3县在今襄樊市境;梁州新城郡祁乡县在今保康县境。共登12郡31县,其中侨郡9,侨县15。侨置郡县数超过土著郡县。

  齐 仍属雍、司、梁3州,置郡增至20,置县增至65,政区渐趋紊乱。其中,司州随阳郡改为随郡,新置随安左郡、东新安左郡;又立宁蛮府领蛮部,其置郡在今襄樊市境的有南襄、蔡阳、安定、义安、广昌等郡。

  梁 今境分属6州,共置29郡、67县。政区设置更加混乱。除原雍、司、梁3州郡县外,又新置土州、北郢州、昌州。其中,土州治龙巢(今随州东北);北郢州治定阳(今随州西北);昌州治襄乡(今枣阳东北)。

  西魏 恭帝元年(554年)冬,魏师攻取襄阳,设襄州、蔡州、昌州、唐州、州、随州、顺州、土州,共8州28郡45县。襄州治襄阳,领襄阳、河南、山都、长湖、宜城、归义、南襄阳、武建、成、德广、义成、咸宁、秦南等13郡;蔡州蔡阳,领蔡阳、千金2郡;昌州治襄乡,领广昌、安昌2郡;唐州治下(今随州市西北)领义阳郡;州治安责(今随州西北),领上明、戟城2郡;随州治随(今随州市),领随、西、曲陵3郡;顺州治厉城(今随州市北),领南阳(原北随郡)、淮南 2郡;土州治龙巢,领东永宁、西永宁、真阳3郡。

  北周 省州,置襄、蔡、昌、唐、随、顺、土7州,共领22郡、37县。

  隋 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以州直接统县,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今境分属4郡,共置24县。襄阳郡由襄州改置,领襄阳、安养、谷城(北周名义成,隋废筑阳县入)、上洪、率道、汉南、义清、阴城、南漳(北周名思安)、常平(旱停县省入)、(西魏时废,隋又立)等11县;舂陵郡(昌州改置)所领枣阳(北周名广昌)、舂陵、清潭、蔡阳4县属今襄樊市境;汉东郡(随、唐、顺、土4州改置)所领隋(北周随、西、曲陵3郡改置)、土山(北周名左阳,又废石武县入)、唐城(原下)、安贵(横山县废入)、顺义(厉城县改名,又有顺义、安化县废入)、平林、上明(原洛平)、光化8县属今襄樊市;竟陵郡所领清腾县(北周名梁安)在今境。

  唐 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今襄樊市境属山南道。玄宗时又分全国为15道,今境分属山南东道之襄、隋2州,共置10县。襄州(隋名襄阳郡)领7县,有6县在今境:襄阳县(贞观八年有常平县省入),邓城县(隋名安养,唐改临汉,贞元二十一年移治古邓城乃改名),谷城县(贞观时有阴城县省入),义清县,南漳县(一度名荆山),宜城县(原率道县,天宝七年改名宜城);隋州(汉东郡改置)领隋、光化、唐城、枣阳4县。今保康县地属房州永清县。

  五代 政区设置大致沿唐制。襄州在唐末、后梁之际曾改名忠义军,旋复旧名;隋州唐城县后梁、后晋曾改名汉东县,后复旧名。

  宋 今襄樊市境属京西南路,共置10县,分属襄阳府、随州、光化军。按户口多寡分等,襄阳府属望府,随州属上州,光化军同下州。襄阳府领襄阳、邓城、谷城、宜城、南漳、中卢(唐名义清,宋改名中卢,绍兴五年省入南漳)6县。随州领唐城、枣阳、随3县。光化军于乾德二年(964年)由襄州阴城镇改置,又分谷城县二乡置乾德县。

  元 今境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设置有襄阳路、随州(属德安府),共置7县。至元十九年(1282年)襄阳路领2州6县,其中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6县属今襄樊市,均州、房州属今郧阳地区。随州领2县,其中随县属今襄樊市境。
  明 今境置府1、州1、县7。襄阳府领均州和襄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枣阳6县,其中均州不在今境。随县省入随州,属德安府。明代流民入山垦荒,弘治十一年(1498年)分房县潭头坪立保康县,隶属郧阳府。崇祯十六年(1634年),农民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清 今境初属湖广布政司,康熙三年(1664年)改属湖北布政司(习称湖北省)。所置州县与隶属均同明。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废襄阳府,今境共置8县(均州与保康县隶属互换)。初属安襄郧荆道,后改属鄂北道。1914年设襄阳道,治襄阳,领20县,其中有襄阳、枣阳、南漳、宜城、谷城、光化、保康7县;随县隶属江汉道。1932年改设行政督察区,襄阳为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领上述7县;随县为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1936年改第八区为第五区,第五区为第三区,领县未变。抗日战争时期,宜城县曾改名自忠县,以纪念为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其间,境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有禁枣宜苏区和鄂西北苏区。1927~1928年初,中共鄂北地方组织发动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成功,于枣阳、随县、襄阳、南漳建有数块小型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6月~1932年6月,枣阳、襄阳、宜城苏区连成一体,面积达 2700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苏区设立鄂豫边区革命委员会(后改为鄂豫边临时省苏维埃),下辖襄阳、枣阳2个县苏维埃、13个区苏维埃、103个乡苏维埃。谷城县苏维埃隶属鄂西北苏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五师1941年4月在随南正式建军,至1944年9月,随县先后形成随南白兆山、随北桐柏山、随东西望山3个抗日民主根据地。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驻随南洛阳店,所领鄂北办事处下辖随南、应随、随北、枣南、随枣等县抗日民主政府;襄西行政委员会领有南漳、宜城、保康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革命根据地分属江汉行政公署第一专署和桐柏行政公署一、三专署。 1947年12月~1948年8月,江汉行署第一专署管辖的有洪山、随南、随枣、应随、襄枣宜、安应6县;桐柏行署一专署管辖县市中有枣阳、随北、信随、随阳 4县;桐柏行署三专署管辖县市中有襄阳、光化 2 县。1948年 7月在襄樊战役中,老河口、谷城、南漳、樊城、襄阳城、宜城等地先后解放,桐柏行署三专署汉南办事处领谷城、南漳、保康、南保兴宜 4 县。1948年12月23日和1949年1月10日,樊城、襄阳城第二次解放,首次组建襄樊市,隶属桐柏行署三专署。1949年1月,江汉行署一专署改为洪山专署。2月,襄西办事处在尹集成立,隶属汉南办事处。3月15日,桐柏行署撤销,其管辖的湖北省县、市划属江汉行署。3月,南保兴宜县并入保康县。 5月,襄樊市、襄西办事处并入襄阳县,信随县、应随县、随阳县、随枣县、随南县、随北县、襄枣宜县、荆钟宜县撤并改建为随县、洪山县、宜城县、枣南县(8 月又并入枣阳县)。5月,汉南办事处改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隶属湖北省人民政府,下辖襄阳、枣阳、宜城、南漳、光化、谷城、保康、洪山8县;随县属孝感行政区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次年6月,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8月,析光化县老河口镇组建老河口市。

  1952年6月,随县划属襄阳专员公署;12月,郧阳专署撤销,所领郧、郧西、均具、房县、竹山、竹溪6县划属襄阳专员公署。同年,撤销老河口市,襄樊市降为专署辖镇。

  1953年4月,襄樊市恢复建制,改为省辖(县级)。襄阳专署领15县。

  1955年,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专员公署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同年,撤销洪山县,其辖地分别并入随县。宜城县、枣阳县、钟祥县。1958年,襄樊市复改为专辖市。

  1960年因建丹江水库,均具余地并入光化县。

  1962年复置均具。

  1965年复置郧阳专署,郧、郧西、均、房、竹山、竹溪6县还属郧阳专署。襄阳专署领8县1市。

  1968年,“湖北省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取代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职权。

  1978年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组建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襄樊市升为省辖市;又析随县城关镇置随州市,光化县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均为省辖县级市)。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1983]164号函批准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新组建的襄樊市领襄阳、枣阳、宜城、南漳、保康、谷城6县,代管随州、老河口2市。

  1999年辖:襄阳县、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谷城县、保康县、老河口市。

  (注:有关随州内容暂未剔除)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64383895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31
28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