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物描写的读书笔记.

3篇,要有评析啊

不知道这个可以吗 给我加分啊!
我和奶奶一直住在一起。

我的奶奶是个中学教师。她乌黑的眉毛下面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个儿不高,略胖的身子总是那样忙忙碌碌。奶奶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认真负责的人,我很敬佩她。

奶奶已年过半百了,她对学生仍然很关心,学生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来找她,她都鼎力相助。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凛冽的寒风刮个不停,我和奶奶刚入睡就听到一阵敲门声,门一开,原来是学生。那位学生说:“老师,我们班有一位住校同学生病了,我们老师不在,请您去看看行吗?”奶奶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走了。一直到凌晨4点多,奶奶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了。看着她那冻得发紫的脸,我摸着她冰冷的手问:“奶奶,您冷吗?”奶奶笑着说:“为学生做点事,冷点有什么关系呢?”奶奶的话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奶奶对她的学生百般关心,可她对自己的身体却无暇顾及。每天晚上,奶奶备课直到深夜,有时我一觉醒来看见了,心疼地对奶奶说:“奶奶,您该睡觉了。”奶奶却说:“你睡吧,明天还要上学呢,我不认真备课,明天怎么给学生讲课呢?”我不愿再打断奶奶的思绪,无奈地点了点头。看着她那日益增多的白发,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不觉我进入了梦乡。在梦里,我看见了奶奶,她正手捧鲜花,面对一群孩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转眼间,我也成了一位人民教师,正踏着奶奶的足迹走来。

我有一个好父亲
父亲是一个少言的人。他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都是听见母亲一个人在不停的讲话,父亲只是一个劲的抽烟,偶尔才应答一下,那话也多半只是一两个字。家里来客人,父亲陪人家吃饭,既不让酒,也不劝饭。只自顾自吃自己的,显得很不礼貌的样子。对我们几个孩子也一样。他很少过问我们的学习,他觉得学习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有问题问他,他也是说你们还是去问老师吧。

父亲是个农民,但在我眼里很多地方又不像地道的农民。父亲读完了小学,初中上到了二年级就因贫困辍学了。接着他和几个同伴瞒着爷爷奶奶一口气跑到了包头,在那儿上了两年的中专。后来因为六十年代的三年自然灾害学校解散了,父亲又回到家继续当他的农民。父亲写一笔很好的毛笔字,村里谁家有红白喜事,父亲总要被人家恭敬地请去当帐房先生,记记份子什么的。到了春节,更是父亲忙碌的时节,乡亲们都早早的把大红纸送到我家,请父亲写春联。往往春节未到,我家早就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了。我小的时候习字,父亲就让我学着给山东的舅舅写信。什么格式,怎么称呼,如何落款,都是父亲手把手教我的。我虽然喜欢他的字,但我练字没长性,直到如今也没形没体儿的。回家陪父亲喝酒,喝到高兴处,父亲总是指着我说:“就你还中文系,还老师,写字还不如我这个农民哪。”我只能笑着点头。

父亲是个爱书的人。他每次出门,包里总要塞本书。实在没有可看的,也要捎上几张报纸。记得父亲亲手买的书有1975年出版的三卷本的〈水浒传〉、上下册的《东周列国故事》、《聊斋志异》和冯梦龙的“三言”。农闲时节,别人家的男人或打牌或赌钱,我父亲就在炕上看书。逢雨雪天,更是整天抱着书看。这两年父亲眼花了,自己买个花镜,还是不忘读书。我有时端详端详,老人还真像个文人先生呢。今年暑假回家,我倒腾书柜,找出一套明朝抱翁老人的《今古奇观》来,是清朝道光年间刻印的,可惜少了一卷。我对他说,这书给我吧。父亲说行啊,反正我眼花也看不了了。父亲还常常感慨地对我说:“文革那会儿,你爷爷当私塾先生时留下来的书都让我作饭时当柴火给烧了,怕惹祸。要不留到现在也值钱了。”于是我也很感慨。好在我们这一代不会再赶上“焚书”的年代了。

我家的三个孩子中,父亲最疼我,他说我坐得住,安分。冬天的时候,我整天在大街上疯跑,出了满身的汗,热得把穿的棉裤都溻湿了。早晨起床前,父亲总是早早把火炉点好,然后把我的棉裤用手翻转过来,一点一点地靠近炉子烤,边烤边慢慢晃动着,不一会儿,我就看见棉裤上腾起缕缕热气。等烤完了,父亲还要用他的两双大手把棉裤搓搓,让它柔软。等我再穿上的时候,感到很温暖。父亲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常常给我擦皮鞋,每次都收拾得很仔细。我上学骑的自行车,每天都是父亲为我取出来,晚上回到家,每次也是父亲为我存放好。擦车打气更是他的份内之事。在他眼里,我似乎永远是个孩子。我上学时读的书,都是父亲亲自包书皮,并用毛笔写上我的名字。我当老师这么多年了,我上高中时的课本仍然保存完好。有时我读他说,这书都没用了,您把他卖了吧。父亲总是说:“放着吧,放着吧,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我在南京上四年大学,每次都是父亲执笔给我写信,信的结尾总是说,别心疼钱,吃好,注意身体。他很少叮嘱我好好读书,但我读了父亲的信,自然知道该怎样去念书的。

现在,我当父亲也十多年了。孩子小的时候,因为他生病不肯吃药,没少暴打孩子,大一点了,因为不爱去幼儿园又挨了我不少打。直到现在,学习不好了,考试不好了,我对孩子也是非打即骂。想想父亲对我,再想想我对孩子,确实很惭愧啊。我和父亲每年相见几次,见一次,他就老一点儿。可不是吗,我都奔四十了,父亲能不老吗。

在我眼里,父亲是个沉默的人,是个爱我疼我的人,是个爱读书写字的人,是个引导多于管束的人。在我眼里,父亲的形象很高大,须仰视才见。愿父亲能健康的活着,我愿意永远做他的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1
林黛玉在整部<<红楼梦>>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看来,
小说对其刻划是相当成功的. 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的艺术形象, 没有
丝毫的公式化的单薄, 有的只是丰富和复杂的人物特征:
1.单从诗才而论, 可算与宝钗难分高下(咏菊诗与柳絮词), 但如果仅
写其才之 "盛", 而不结合其自身的特点, 也就到此为止了(就象一般的才
子佳人小说的窠臼), 且看小说的处理:
在很多场合下, 黛玉给人的形象是诗才敏捷, 一挥而就. 如代宝玉作
杏帘在望诗, 作螃蟹咏等, 但挥就之作的水平往往也不高, 甚至有所疏漏
之处, 如在世外仙源匾诗中 "香融金谷酒" 用晋石崇典, 在牙牌令中引用
"良辰" "纱窗" 句, 均不合礼仪规范, 也不检点; 黛玉对诗才的自视也较
高, 如 "安心...大展奇才, 将众人压倒", 见宝琴怀古绝句而作五美吟以
及与湘云联诗等, 显示出她不甘落人后, 有争强好胜之心; 黛玉于诗词上
才气出众, 但所受教育与礼制薰陶不及宝钗之正规和全面, 惜春绘画的用
品单有些物品她也不知, 一些典故出处她也一时看不出, 知识面不象宝钗
那样丰富全面, 她所关心的多是情感, 如<<西厢>>等.
2.从性格上来看. 黛玉的性格也颇为复杂, 并非公式化的描写:
突出的特点是多愁善感. 小说中写其流泪哭QI的地方至少超过20
处, 但时间, 场合, 感受, 方式均不一样, 具体我就不赘述了, 小说
写绛珠之泪无非就是此意, 但黛玉也有欢笑愉悦的时候, 如写静日绵
绵玉生香, 写群芳夜宴, 刘姥姥的筵席笑声, 写众姊妹结社吟诗等,
黛玉都很高兴, 热情, 并不是愁肠百结;
黛玉爱使小性儿也是一大特点. 她对宝玉, 宝钗, 甚至还有湘云,
袭人都有 "含酸" 的尖刻言词, 一张嘴不饶人, 伶牙俐齿, 嘴尖舌利,
有时故意挑刺儿, 甚至都让人难以忍受. 对丫环, 婆子们也常是如此;
但她也有温柔随和, 天真可爱的一面, 如钗黛和好, 宝黛读曲等, 其
真率坦诚, 有如霁月光风, 纯情少女!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揭示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特殊关系,请简述“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一腔报国安邦的热血,他们在涿郡相遇,意气相投,三人决定结为异姓兄弟,于是他们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拜,自此之后三人便如亲兄弟一般。

2.“怒鞭督邮”第一次表现了张飞的个性特点,张飞为何鞭打督邮,请简述之。

督邮奉上面的命令来到安喜县,向刘备索要贿赂,刘备不给,督邮逼迫县吏诬陷刘备,张飞闻知大怒,冲进县衙,将督邮拖出,缚于马桩之上,鞭打督邮。

3.诸侯争霸战中,“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开篇一次精彩的战斗,请简述这一故事。

吕布是董卓部下的一员猛将,骁勇无敌,十八路诸侯部下的众将相继败阵,这时张飞冲出阵来,和吕布交锋,大战百余合不分胜负,关羽便前往助阵,两人夹攻吕布,却还是无法击败吕布,于是刘备出阵,三人围攻吕布,在三人的围攻之下,吕布终于败北。

4.董卓之乱中,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终使董卓,吕布反目,请简述“连环计”的具体内容。

王允先答应将美女貂蝉献给吕布,又将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董卓为了貂蝉而反目成仇,在王允的挑拨之下,吕布终于手刃了董卓。

5.“陶恭祖三让徐州”使《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智谋故事,陶谦为何让徐州,结局如何,请简述之。

陶谦因见刘备是仁德之人,决定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执意不要,于是陶谦让刘备暂时在小沛屯兵。后来陶谦病危,又要把徐州让给刘备。陶谦病死以后,刘备终于接管了徐州。
但事实上似乎不像演义那么简单:因为曹操当时对于徐州志在必得,这对于陶谦必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执意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刘备的推让,自然也是不愿使自己立于险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