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有哪些姓氏

苗族有哪些姓氏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

黔东方言地区一部分苗族实行父子连名制。凯里市和黄平县、雷山县、丹寨县境内女孩子苗名多以“阿”开头,男生以“嗲(dia)”开头。而剑河县的父子连名制还要在其后加上苗姓,名前姓后。名字多以十二地支和自然界动植物命名。

东部方言地区,湘西凤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吴、龙、麻、石、廖为五大姓;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或白)为五大姓。此外,还有杨、张、赵、欧、伍、刘、梁、施、罗、王、邓,满、滕、胡、向等姓。


扩展资料:

苗族的饮食习俗: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8

仡濮、蒙雌、卯蚩、姆赤、编给、乾打等。

苗姓的历史由来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1、得姓于远古氏族部落和首领的名称。

如湘西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很可能同先秦时代聚居于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区的古濮人有联系;而“仡驩”,则应得姓于被舜放逐于湘西“崇山”的驩兜,这支苗姓至今仍奉驩兜为自己的先祖。

2、源于图腾崇拜。

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种动植物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加以崇拜,后即以该动植物之名为姓氏。例如西部方言苗语称羊和山羊为“雌”,苗姓中的“蒙雌”,以及“卯蚩”、“姆赤”,应与羊有关系。

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可能长期以牧羊为主业,同羊结下不解之缘,故将羊作为图腾加以崇奉,后遂以羊(雌)为姓,称“蒙雌”或“卯蚩”、“姆赤”。

3、以祖居地之名为姓。

黔东南福泉等地苗族所流行的“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等苗姓,其中“编给”、“乾打”、“编打”、“香卡”、“往觉”等,均为原祖居地的苗语地名,至今依然沿用,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内部的宗支名和苗姓。

扩展资料: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因为过去苗族没有文字书写自己的苗姓,只用汉字书写汉姓,以致使人误认为只有汉姓,而不知有苗姓。

在未使用“汉姓”之前,苗族内部早有自己区分血缘宗亲和族系的“苗姓”。历代汉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汉族通行的汉字姓氏为准,从而产生错觉和误解  。

苗族的分布地域广袤,内部方言土语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区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传的苗语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内部流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苗族姓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1-27
苗族有十二个宗支,即十二大苗姓。
据石宗仁先生整理翻译本,为“仡濮”、“仡楼”、“仡慷”、“仡芈”、“仡灌”、“仡卡”,“仡削”、“仡徕”、“仡侃”、“仡宿”、“仡劳”、“仡雄吾”①。龙炳文先生的整理翻译本有“仡莱”、“仡恺”、“仡卢”、“仡弄”、“仡辽”、“仡芈”等②。二者基本相同,只是所用的一些记音的汉字有别。“仡”为语气词,有时又可汉译为“果”、“禾”,加在姓的前面带有尊重的意思。平常也可加“代”,而不用“仡”。
又据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湘西苗族文人石启贵记载,乾城(今吉首)、凤凰,永绥(今花垣)等地的苗族,传说有十二个系别(即苗语姓氏),当时尚保留的有七个。即禾孝、禾篾、禾瓜、禾卡,禾枷、禾列。“禾”,即为“仡”(“果”)的不同汉字的记音③。与《古老话》对照,“禾孝”即“仡削”,“禾篾”即“仡芈”,“禾瓜”即“仡灌”,“禾卡”即“仡侃”,“禾列”即“仡徕”,相互可对应,仅汉字记音不同而已。可见,东部方言的几大苗姓,一直在苗族内部世代相传。
在黔东方言(中部方言)苗族地区,苗族内部流传的苗姓至今亦大多可考。如福泉县流传的苗姓,有“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喀卯”等。前面所加的苗语“喀”相当于汉语的“人”或“客”,也有尊称的意思,可直译为“编给人”、“乾打人”、“香卡人”等④。台江县境内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闹”等苗姓⑤。苗语“寨”相当于汉语的“家”,意为“方家”、“黎家”、“向家”等。实际是方、黎、向、勾、柳、嗄闹等姓,这也就是黔东南地区苗族内部至今仍存在的一些不同支系和宗支。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地区,次方言和不同土语特别多,所以苗姓比较复杂。
据黔西北赫章县调查,其境内西部方言滇东北次方言苗族,有“卯简”、“卯档”、“卯漏”、“卯蚩”、“卯远”、“卯懒”、“卯鲁”、“卯让”等苗姓;川黔滇次方言苗族内部,有“姆叽”、“姆赤”、“姆吾”、“姆扒”、“姆绕”、“姆陇”、“姆尤”、“姆髦”、“姆低”、“姆举”等姓⑥。
据威宁县调查,在其境内泊东北次方言苗族中,至今仍流行的有八大苗姓。即“卯展”、“卯荡”、“卯娄”、“卯蚩”、“卯简”、“卯鲁”、“卯绕”、“卯日”;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语苗族,有“蒙优”、“蒙儿”、“蒙蚩”、“蒙荡”、“蒙鲁”、“蒙嚷”、“给蒙”、“格支”、“格宾浪”、“喀居”、“蒙汪”、“格芈”等,共12苗姓⑦。
1987年10月笔者在滇东比昭通地区考察时,彝良苗族代表人士张荣等人介绍,他们属“大花苗”(西部方言苗族的一个主要支系),内部有八大姓(宗支),即“蒙周”、“蒙当”、“蒙阶”、“蒙雌”、“蒙绕”、“蒙扎”、“蒙耶”、“蒙竹”。
又据川南珙县调查资料记载,当地苗族(届“白苗”支系),内部有28姓。即“夸叶”、“夸卯”、“夸洛”、“夸让”、“夸挡”、“夸虑”、“夸皆”、“夸杠”、“夸众”、“夸乃”、“夸两”、“夸这”、“夸路”、“夸抓”、“夸告”、“夸巴”、“夸暂”、“夸合”、“夸查”、“夸那”、“夸插”、“夸故”、“夸勒”、“夸耸”、“夸干”、“夸拿”、“夸捏”、“夸策”⑧。
从上引资料看,“卯”、“姆”、“蒙”,应是西部方言的大多数苗族的自称“Hmong”的不同汉字记音和谐音。加在姓氏的前面,其意即为“苗族展”、“苗族蚩”、“苗族绕”等。“夸”,相当于东部方言的”仡”,“代”,为语气词,同样有尊重的意思。西部方言地区各次方言和土语的苗族姓氏,各有差异,但相互参照起来看,依然有不少姓氏是共同的。如“蚩”(“雌”、“赤”),“绕”(“让”、“嚷”),“当”(“挡”),“尤”(“优”),“阶”(“皆”、“给”),“叶”(“耶”),“巴” (“扒”)等。显然是各地方言土语发音的差异,对同一个苗姓使用了不同的汉字记音。
由于苗族有自己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所有的苗姓均系口耳相传,没有文献记载,因此其最初形成的年代和得姓缘由,现在已无法一一加以考证查实。若依据现有材料作综合考察,笔者认为各苗姓的历史由来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得姓于远古氏族部落和首领的名称。如湘西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很可能同先秦时代聚居于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区的古濮人有联系;而“仡灌”,则应得姓于被舜放逐于湘西“崇山”的;兜 (欢头),这支苗姓至今仍奉灌兜为自己的先机。据考证,湘西苗族十二姓中,“仡徕”、“仡恺”、“仡轲”、“仡侨”等,均为原远古苗族首领和氏族部落名称,后发展为苗族姓氏⑨。又据《苗族史诗溯河两迁》记载,苗族先民们在“方”、“柳”、“恭”(“勾”)、“希”、“福”等祖公率领,西迁到黔东南地区,经杀牛祭祖后分散于剑河、台江、雷山等地定居下来,发展成各个不同的宗支和姓氏。至今仍流传的“寨方”、“寨柳”、“寨勾”等苗姓,显然就是得姓于相应的始迁祖公之名。
第二类,源于图腾崇拜。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种动植物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加以崇拜,后即以该动植物之名为姓氏。例如:西部方言苗语称羊和山羊为“雌”,苗姓中的“蒙雌”,以及“卯蚩”、“姆赤”,应与羊有关系。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可能长期以牧羊为主业,同羊结下不解之缘,故将羊作为图腾加以崇奉,后遂以羊(雌)为姓,称“蒙雌”或“卯蚩”、“姆赤”。又如,西部方言苗语叫“龙”为“绕”,苗姓“蒙绕”和“姆绕”、“卯让”,即源于对“龙”的崇拜。苗族这一支系和姓氏,历史上曾以“龙”(“绕”、“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和图腾,后遂以“绕”(“让”)为姓。而他们的子孙后代至今仍保留着“接龙”、“安龙”的传统,对“龙”十分崇敬。
第三类,以祖居地之名为姓。如上引黔东南福泉等地苗族所流行的“喀编给”、“喀乾打”、”喀编打”、“喀香卡”、“喀往觉”等苗姓,其中“编给”、“乾打”、“编打”、“香卡”、“往觉”等,均为原祖居地的苗语地名,至今依然沿用,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内部的宗支名和苗姓。
中国的苗族,现在已普遍使用汉姓,而且汉族的大多数姓氏在苗族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支系的茁族、甽各以某些汉姓为主,相互有些差异。
东部方言地区,湘西风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吴、龙、麻、石、廖为五大姓;黔东松桃,铜仁等地苗族,以吴、龙、麻、石、田(或白)为五大姓。此外,还有杨、张、赵、欧、伍、刘、梁、施、罗、王、邓,满、滕、胡、向等姓。据《古老话》记载,茁族共有148个汉姓。可见,东部方言苗族的汉姓相当多,但以“五大姓”为主,其他姓的人数则较少。
小郎方言地区,如剑河县,苗族中有杨、龙、王、李、张,姜、吴、刘、邰、万、彭、潘、罗、黄、周等数十姓。而其中杨、龙、王、李为四大姓,人口均在1万人以上⑩;福泉县,操中部方言的苗族,有吴、潘、文、雷、龙、杨、王、刘、杜、候、宋、江、熊、张、罗、李等,共52个汉姓,其中则以吴、潘、文、雷、龙、杨等姓为主{11}。又据笔者调查,雷山县掌背等地苗族,汉姓有张、白、韩、莫、向、蒋等,而以张姓的人数为最多。
西部方言地区,属滇东北次方言的贵州赫章县苗族(大花苗),主要有16个汉姓,即李、罗、汪、王、张、安、杨、韩、朱、潘、陶、吴、苏、马、龙、陆等{12};威宁县的苗族(大花苗),以朱姓为大姓,其他按人数多少分别是张、王、李、雷、韩、龙、吴等姓。届川黔滇次方言的云南文山地区的苗族(白苗为多),以杨姓人数最多,其次为马、李、陶、熊、项、王、吴,人数最少的还有邓、刘、宋等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4-27
苗族写成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