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领域的误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18
孩子说话晚,就是“贵人语迟”?

在宝宝迟迟不说话的时候,身边总有很多人会说“自古以来贵人语迟”。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语言能力落后的3岁儿童将来的就学就业都表现得较为差强人意,所谓“贵人语迟”不是普遍规律,而是特例。而幼儿在早期被诊断为单纯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后,经过语言治疗大多数人在成年后能够独立生活。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语言发育落后于同龄人,应及时就医,不能听信“贵人语迟”。

2.孩子口齿不清,与舌系带有关?

舌系带过短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4%~5%。新生儿舌系带过短可能是暂时的,在儿童舌的发育中,舌系带逐渐向舌根部退缩,舌尖逐渐远离舌系带,舌系带过短的现象一般在4~5岁时自然消失。

少部分儿童在4~5岁时舌系带依然过短,但研究表明舌系带过短与他们的语音发展无关。除非舌系带过短同时伴有其他口腔异常或口部运动问题,或其舌系带短极度严重,一般程度上的舌系带过短不会导致儿童发音不清。如果孩子存在明显的母乳吮吸困难,否则婴儿期不建议进行舌系带过短的手术治疗。

孩子口齿不清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师或言语-语言治疗师处就诊,根据全面的评估结果找出孩子口齿不清的原因,然后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3.孩子不会说话,是因为家庭语言环境中有方言?

研究表明:在双语和单语的环境下,其语言发展里程碑非常相似。无论是牙牙学语期,还是单词句阶段,或是双词句阶段等出现的时期都非常相近。多语言环境并不会造成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如果一个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同时处于多语言环境中,那他在这几种语言中都会出现落后。

如果婴幼儿处于多语言环境,同一个家人说话时不要随意切换语言,而是保持一种语言,比如:爸爸妈妈一直用普通话,爷爷奶奶一直用上海话,但不能,爸爸妈妈一会儿用普通话一会儿用上海话,这样可能会导致婴幼儿在认人时混乱。

4.使用“妈妈语”,孩子更容易听懂?

“妈妈语”的意思是面对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大人说话时会放慢语速,提高音调和声调,重复同样的字词,且通常伴随夸张的面部表情。

使不使用“妈妈语”和孩子说话,除了要考量孩子当下语言发展阶段之外,还需考虑沟通环境的自然度。

对于2岁以下的孩子,科学上是鼓励家长使用“妈妈语”,孩子0-2岁是家长使用“妈妈语”的高峰期。因为较慢的语速、较高的音调、变化多样的语调,以及正向的表情和互动气氛,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非语言线索,帮助孩子了解大人在说什么。

5.做了口肌训练,孩子就会说话了?

每个孩子的情形各不相同,需要语言治疗师评估后,才能知道孩子是否需要做口肌训练。

比如,孩子2岁时还总是流口水,吃完东西还满口残渣等,一般才考虑给孩子做口肌训练。如果孩子单纯不会说话,或者说话不清楚,不一定需要做口肌训练。

因为孩子要学会开口说话,除了口肌动作之外,他们需要掌握很多语前技能,包括语前沟通、认知玩耍的能力,是孩子将来开口讲话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又如象征性游戏等认知玩耍技能,都与语言的发展密切相关。

儿童语言发展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先听后说”。儿童要在沟通和玩耍中不断地获得语言的输入,先发展语言的理解,然后才会用语言表达,从而“开口讲话”。

总而言之,面对大量的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的说法,家长要学会理性看待和思考,多查阅专业文献或咨询专家意见。
每个孩子的发育情况不一,语言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家长应避免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走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