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影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1
  人是社会性动物,有寻求归属感的心理需求,需要和别人在一起,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关系,需要群体的存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社会影响包括群体对我们的影响和 个体对我们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更多关注群体对我们的影响

什么是群体?是有共同目的的人组成的一种集合

很多情况下人呆在一起不一定是一种群体,比如我们都在等车,都在同一个地方,但目的不同就很难形成一种群体的意识,如果我们都在看球,都在上学,都在听讲座有共同的目的,才是真正意义的群体。

一从众

群体对我们的影响有时候会让我们去做一些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就叫从众,从众不是简单的指我们和大家的行为一样就是从众,从众是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行为等方面自愿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比如过马路虽然是红灯但看到没有车,你可能会继续走,而如果你看到其他人都等在原地不走,你继续闯红灯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你会顾忌其他人的看法,不想和别人不一样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

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比如说我们买东西要排队,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与人为善,少数服从多数

中国古代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现在公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价值观

在群居社会中,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来适应未来的世界,统一的文化、统一的民俗、统一的信仰等,便于群体交流与互动。让社会更有序,进而达成一致性、有利于共同性发展。

从众还可以让我们节省时间,比如我们上淘宝买东西,会通过销售量,好评率来选择。我们去饭店吃饭,会通过看客流多少来选择节省了我们自己选择的时间

从众的类型

从众有很多表现形式

1真从众:比如我们晚上吃完饭会准时参加小区的广场舞,暴走团

因为我们相信锻炼有益于健康,这种发自内心真诚的从众,就叫真从众

老年人相信吃保健品可以延年益寿也是真从众

个体不仅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而且内心也相信群体的判断,这是一种表里一致的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内心的冲突

2、权益从众

比如单位开会时大家都同意A方案,但你觉得方案B更好,但由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符合群体的要求,有时是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规范,有时为了得到奖励或逃避惩罚。内外不一致会导致焦虑,认知失调

3、反从众

比如有时你也会认同群体的想法或行为想随大流去做一些事情,群情激愤时你也想一起发发牢骚,起起哄,但考虑自己的身份地位比如你是一位老师,单位的领导,而不能那样做。你表面上还要表现很理智清醒的样子。

从众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会从众呢?

对偏离的恐惧让我们从众如果我们不随大流就会被大多数人抛弃会有一种压力,寻求行为的参照,从众不会出大的错误,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1、寻求行为的参照又称信息性从众

通过他人的行为来了解事实的真相和原因,收集信息,我们对外在的世界有时会没有足够的自信,足够的知识,足够的了解他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

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确定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有一个实验叫谢里夫实验以自主运动现象做实验,让被试判断黑暗中光点移动了多少,回答的结果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人认为移动了25厘米,有人认为移动了2.5厘米,接着他让三人组成一个团体,几次测试后,人们达成了一个共同的估价值,团体的每个成员都遵从这一估值,在参加完团体判断后,再进行单独判断,被试仍然报告这一估价值,这说明每个群体成员都接纳了这个结果,25厘米组的就认为是25厘米了。

当任务难度比较大,个体感到自己无力胜任,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确性时,从众就容易出现。来源于我们想做正确的事情的渴望。

2,从众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偏离的恐惧。又称规范性从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有时与众不同常常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我们不得不顺从这种压力做出自己不太愿意做的行为

有一个实验验证了规范性从众的存在就是有名的阿希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曾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要做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每组邀请六个志愿者,但事实上,其中的五个都是和阿希事先串通好的“托儿”,只有一个志愿者才是真正的实验对象。

实验开始后,阿希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判断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三条线中的哪一条线一样长。这样的判断共进行了十八次。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确判断的。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五个“托儿”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然后一起注视着真正的志愿者,被蒙在鼓里的志愿者会做出什么反应呢?许多志愿者开始迷惑了,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连续几个问题后志愿者彻底抛弃了正确答案。有75%的志愿者被“托儿”带偏,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错误判断。

结束后,志愿者才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说,我知道他们是错的,但所有人都选b,只有我一个人选c,我不想显得太另类,所以就跟着他们选了。

偏离群体的巨大代价,会使人违心的符合群体,至少会压抑自己的反对性意见。偏离群体令人痛苦,如果我们偏离了群体规范,常常要付出情感代价。规范性影响来源于我们想获得他人喜欢的渴望。

影响从众的因素

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哪些人更可能抵制从众行为的压力呢?

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

当群体成员的认识判断越一致时,从众的压力越大

在做阿希实验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和志愿者的判断是相同的,仅仅有一个是和我们有共同认识的同盟军,我们从众的压力就会变小。

2、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这也是为什么广告商不惜重资请名星做了。群体成员如果对我们比较重要,是我们的同学朋友上下级,那我们的行为就越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果这个团体是随机组成的,其他人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大的重要性,我们从众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最极端的例子是文化大革命,新中国刚成立,群体凝聚力特别高,大跃进大炼钢。即使大家心理觉得不对不好但都跟随了。

3、群体的规模

一定的范围内群体规模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的临界值是3到4个人

1-2个人时不太容易从众3—4个人从众行为增加,超过这个范围又不明显,不确定了。

3—4人产生最大程度的从众,超过4个人时从众行为增加就不明显了。

是阿希发现的,当他找3-4个人当托时,从众的比例增加,找10个人时反而不明显了,志愿者会产生怀疑。

个体的人格因素

在群体中成为少数与众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在阿希实验中,还是有24%的人,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有随大流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1、自我评价比较高,独立性较强的人较少从众行为越少,

2、个体的自我评价较低,个体依赖性较高的人容易从众。

3、文化背景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的行为倾向,从众压力大,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西方强调个人主义行为倾向,从众的压力就小

比如这次疫情我们国家的防控措施更有效的实施,大家更遵从社会规范,比如出门戴口罩,与人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等。虽然不从众有助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但大家群策群力,面对危机时,群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4、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性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重视社会压力的力量,但同时也关注人类自身的力量,我们并非是被动的木偶,当社会强制变得过于高调惹人注目,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违抗强制力量的动机,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与其他人太一致,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的方式来行事,在群体里,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独特,而且是符合道德规范的独特性,我们追求的独特性,不仅要与众不同,而且要好于众人

我们不能在绝对意义上对从众进行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我们要平衡自己的自立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群体的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有的时候他人仅仅在场就能影响我们,他人的存在会让我们做事情更积极,更有效,更快一些。

心理学家特里普利特(M.Triplett,1897)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自行车完成25公里路程。第一种是单独骑行计时,结果表明,平均时速为24英里(1英时=1.61公里);第二种有人跑步陪着你骑,平均时速为31英里;第三种而与其他骑车人同时骑行,平均时速为32.5英里。他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这种现象叫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

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

如果你在干活的时候,旁边有你喜欢的异性朋友陪着你,你是不是干的更有劲了,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学生一起写作业比一个人写的快。因为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观众效应

比如观众的欢呼呐喊会激发球员的士气

心理学家罗伯特提出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比如骑自行车,绕鱼线…

由于他人在场引发了唤起状态,所以可以提高简单任务的效率,相反如果是不熟练的,正在学习的,或者很费脑子的个体完成任务,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那么他人在场,反而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使其活动效率下降。比如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站在你旁边你答题效率就会下降。

人多力量真的大吗?

  那么人多力量真的大吗?:我们都知道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什么人多了反而效率降低了呢?

法国 工程师林格尔曼1913年,对马拉车的效率进行调查,她发现两匹马一起拉一驾马车效率并非是一匹马效率的两倍,这一结果令他意外,于是他将调查延伸到人类,他让许多人一起拉一根绳子,测量每个人释放出的力量,他发现两个人一起拉一根绳子,平均每人会投入力量的93%,如果三个人一起拉,每人投入85%,八个人一起拉时,每个人投入的力量就剩只剩下49%了。他把这种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磨洋工,搭便车”。

社会懈怠不仅仅出现在体能效率方面,我们在精神上也会懈怠,比如开会的时候团队越大,我们个人参与的程度就会越低。我们的注意力就不会那么集中,我们可能就会偶尔走走神,今天晚上回家做什么饭吃啊?我今天晚上参加聚会时穿什么衣服呀?…

人多会使相互之间产生依赖,懈怠。人多时我们会认为如果使出一半力就行,也不会引起大家注意,为什么要使出全力呢。

那么什么时候群体让我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什么时候群体让我们变得懈怠呢?

心理学家发现社会促进和社会懈怠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有没有评价。如果有评价,我们就容易变得促进,如果没有评价,我们就容易变得懈怠。

比如你参加一个独唱演出,和你参加一个合唱演出,你会付出一样的努力吗?

  独唱时你成为注意的焦点观众都注视着你,这时你个人的努力可以单独进行评价,你就会自觉的监控自己的行为,评价顾忌就会增强,社会促进作用就发生了。而合唱时你消失在人群中,个人做出的努力无法做出单独的评价,评价顾忌就会减弱。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其次社会懈怠的产生还和责任意识的减弱有关,个体一旦身处群体之中,或多或少会去个性化,我们的身份隐藏在群体中,责任意识也会下降,使得积极性与效率也就降低了。

三、知道引起社会懈怠的原因了,如何减少社会懈怠呢?

先举个例子:我刚参加工作时,单位的管理是吃大锅饭的模式,收入平均分配,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全凭自觉,有的人一到忙的时候就不见人影了。使得真正干活的人会更加辛苦,时间长了,大家心理就不平衡,都不主动干了,还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科室想开展一些新的项目,也开展不起来,大家觉得开展新项目还要多干活,收入又不会增加,都没有积极性。后来单位进行了改革,把每一个岗位都明确了具体的责任,并进行了量化,工作量和收入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改革后大家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以前磨洋工的那个人反而成了最积极的一个。

再举个例子:以前孩子写作业老磨磨蹭蹭的,尤其是周末半天的作业,一天写不完,效率低下,为此我常常催他,讲道理,争吵都没效果。后来我就让他把每门作业按照作业量预算出时间,然后算出作业总时间,规定在预算时间内写完,早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由他自己自由支配。结果写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减少社会懈怠就要尽可能彰显个人的效率,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可量化,可以评价,使大家意识到多付出就会多得到,个人就会更愿意努力,积极性就提高了。

当任务具有挑战性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也会减弱。比如接力比赛,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的那一部分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自己掉链子而拖累团队。 所有大家都会使出自己的全力。小规模团体中个体也会认为自己必不可少,因此控制团队规模也是一种方法。

  比如: 我们这个社会心理服务师资班有50个人,组成了一个微信群,要求每次作业都发到群里,刚开始我还挺积极的,每次课后都按时完成作业。慢慢的就不那么按时发作业了,觉得这么多人,晚一两天发作业也看不出来,所以就开始偷懒了,经常拖延。如果把我们这些人分成10个组,5个人一组,那么哪天谁没发作业就一目了然了,我想拖延作业的现象就会减少了。

三,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是自己和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东施效颦

比如明星的穿衣打扮常常被模仿,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一些道德模范,具有榜样的力量希望被大众学习模仿。

模仿的意义:

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孩子特别喜欢模仿,模仿大人说话,语气语调,模仿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形象,这是他们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我孩子小的时候喜欢看动画片《熊出没》,很长一段时间他模仿熊大熊二的语气说话。都是俺怎么样,俺怎么样的。用筷子的方式也是和我一模一样。都说谁家的孩子像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