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老虎是肉食动物吗,为什么不吃肉?

如题所述

  老虎的生态与习性
  老虎它的栖息环境是什么样的?老虎是一种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要有山,要有森林才有老虎的存在。它的分布是从南方的热带雨林一直到北方的亚寒带针叶林等这种差异非常大的环境之中,老百姓平常总结出来:“老虎是森林之王”。对不对?为什么我们的成语里边有“虎落平阳被犬欺” ?那就是说老虎是一种森林动物,它到平原以后,它的能力就比较差了。所以我们老百姓总结出来的成语就叫做“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对不对?它的食性是什么样的呢?老虎主要以各种大中型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为食,比如我们熟悉的野猪,鹿子、野牛、狍子,还有一些麝、麂子等。它偶尔也采食一些大型的昆虫,秋天也尝尝鲜,也吃吃果实之类的,这都是非常非常少了。它的食物主要是一些大中型的食草动物为食,在不同的地区老虎它的食物的食谱组成是不一样的。也就跟我们人一样,我们南方和北方吃的都可能有差异。那就根据老虎不同地区老虎的食物的丰富度有关,到底一只老虎它每天要吃多少东西?大家知道我们人每天吃多少?可能一斤米对不对?还吃不了呢,现在有菜了。原来有一斤米供应的话,是一斤米。但老虎要吃多少东西呢?据统计老虎每天吃五到六公斤的肉,才能维持它的生存。五到六公斤,那全年它能吃多少呢?那就很多了,接近两吨。一千八百二十五公斤到两千一百九十公斤这么重,这是精肉。而老虎在野外捕食的时候它带的有骨头,它是不能消化的。如果排除30%不能消化的这种食物的话,统计出来的数量大概在二千三百七十三公斤到二千八百四十七公斤之间。这个数字很抽象了对吧,我们把它折算一下,折算成我们知道的麂子。二十公斤重的这种麂子,大致它全年需要多少呢?捕食一百四十三只麂子才能维持它的生存。如果这个老虎是繁殖期的话,那它的食量就更大了,要增加到50%左右它的食量,现在我们动物园饲养了那么多老虎,还有一些机构饲养的老虎是很多了,所以说我们饲养一只老虎,一年光是它的食物,它的花费,大概我算一下估计在一万块钱左右。在这个熊虎山庄,在广西的熊虎山庄他们大致喂了接近一百头老虎,这样就是说他们的压力就很大了。因为老虎现在是不能利用的,虎骨是禁止贸易的.
  老虎它是怎么来捕食的呢?它的捕食策略是怎么样呢?我们讲它一般是采取的是偷袭的方法,首先是隐蔽,借助一些地形,一些森林、林荫,先躲到那个地方。然后一种方法是等着猎物接近,等猎物来的时候,突然冲进去,突然袭击。还有一种办法呢,就是慢慢地这样向猎物靠近,然后等到在它有效范围的话发起攻击。这样就能够偷袭到它所需要的食物,那它把这个猎物捕着了,它怎么把它弄死呢?它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什么呢?对于这种小型的或中型的这种食草动物它就咬喉咙,把喉咙给它咬住,这样使它窒息而死。而对于很大的那种个体,大型的猎物,野牛怎么办呢?它爬在野牛的背上咬背部,就把野牛脊椎咬断,然后让它慢慢死亡。这是它两种捕食策略,一般它捕食到一只比如说一只鹿子,一百公斤,那可以吃很久了。它可以把鹿子移动到其他地方藏起来慢慢享用,这就是它的一种捕食或猎杀方式。

  老虎
  老虎被称为万兽之王,就是我们平常看见,老虎头上有横纹。我们中国人的思维看老虎头上有三条横线,像个“王”字,为什么说它是万兽之王?一它的体型是比较大的,它是靠捕食其他动物为食的。它在这个食物链里面,它是处在一个顶级的阶段。就是它是靠吃其他动物生存的,所以它在维持生态平衡里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是属于万兽之王,老虎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像我们讲的十二生肖里面老虎是排第几呀?是排第三,对吧!关于老虎的一些成语那就更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龙腾虎跃”,“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谈虎色变”,还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都是我们老百姓在长期的跟老虎接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跟老虎的一些习性非常相近的那些成语,它能够充分体现老虎的一些生活习性。
  老虎到底它是怎么起源的呢?我们刚才讲了豹属这一属的动物,大概是在五百万年左右以前出现的。它从哪个地方起源?是从亚洲起源的,然后从亚洲起源以后向外辐射。一般认为老虎是起源于亚洲的东部,尤其是我们国家,我们境内。在我们国家境内,它早于豹属的其他成员,如狮子或豹子,首先大约在两百万年左右以前分化出来。我们国家的华南虎是我们国家特有的,被认为可能是所有老虎的祖先,是一个原始的类群。老虎现在分了有八个亚种,其中不幸的是有三个亚种绝灭了。我们下面就对每个亚种分布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孟加拉虎,这是它分布在印度缅甸尼泊尔和我们国家的西藏的东部,及云南的南部。它的体色变化比较大,有白色的和黑色的类型。我们后面要讲的白虎,就是这个孟加拉虎的一个体型变化。它不是这个像我们人类看见的这个白化个体,它不是白化个体,而是它体色的一个变化。它的体长大致在2.9米左右,体重是220公斤。雌体要稍微小一些,大概在2.5米长,重140公斤。

  老虎的生活习性
  老虎属哺乳动物、猫科虎属。迄今已确认的八个老虎亚种:
  孟加拉虎:分布于印支半岛,估计种群数量约有3,060至4,735头。
  西亚虎:分布于土耳其、亚洲中部及西部,现已绝种。
  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及朝鲜一带,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37至506头。
  爪哇虎:分布于印尼爪哇,现已绝种。
  华南虎:分布于华中地区的南部,估计种群数量约有20至30头。
  巴厘虎:分布于印尼巴厘岛,现已绝种。
  苏门答腊虎: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00至500头。
  东南亚虎:分布于东南亚大陆地区,估计种群数量约有1,180至1,790头。
  老虎是猫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老虎的皮呈褐红色,腹部呈白色,尾巴黑白相间。不同亚种的老虎肤色可能有差别。头、身体、尾巴和腿上都有狭窄的黑色,褐色或者灰色的条纹。后腿比前腿长,这样有利于跳跃。老虎的腿肌肉发达,爪长而有力,有很强的握力。
  老虎头及身体全长:1.4至2.8米;尾长:0.6至0.9米。东北虎是现存体积最大的猫科动物:雄性体重约180至306公斤,雌性体重约100至167公斤。老虎的栖息地多样化,茂密的植被、足够的猎物及水源是老虎最重要的存活条件。
  老虎曾经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的各个地区。从气候炎热的热带雨林,白雪屹屹的寒带森林到盛长红树林的沼泽地,都是它们的栖息地。不过,不论在什么地方,它们都需要有水、猎物和隐蔽场所这三个条件。人类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严重地破坏了它们赖于生息的环境,这也是威胁老虎生存,导致它们灭绝的主要原因。
  老虎捕猎都是单个行动,它们往往是躲藏在丛林中,然后出其不意地猛扑上来。身体上的条纹为它们提供了很好的隐蔽条件。捕捉的对象主要是野猪、鹿、羚羊、野牛等大型哺乳动物。有时也捕捉小的哺乳动物和小鸟。
  老虎的群体通常由母老虎和它们的幼虎组成,其数量主要由猎物的丰盛程度而定。一个群体的地盘大约有20~300平方公里。它们依靠撒尿,在树上做记号等方法来划分地盘。
  老虎属食肉动物,捕猎多种类的动物为食粮,一般习惯在黎明至日落期间捕食,主要以大型哺乳动物如猪、鹿、羚羊、水牛及印度野牛为食物。老虎能捕食比本身体型更大的猎物,一头重约一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老虎可捕猎一头重达九百公斤的印度野牛。野外的老虎每一次能进食四十公斤的肉类,在未受骚扰的情况下,它们一般在捕获猎物后的三至六天内重返捕猎地点享用剩余的美食,直至食物所余无几才罢休。
  老虎是捕猎能手,但捕捉猎物时往往有九成机会失手,由此可见,在自然条件下,老虎并不会导致猎物绝种,更不会对猎物的群落数量造成任何重要的影响。然而,随著人类不断破坏老虎的栖息、砍伐及烧毁植物,及捕杀老虎赖以维生的动物,老虎的存活遂备受威胁。
  老虎在三至六岁开始繁殖,全年也可进行交配,但主要集中在十一月底至四月初,怀孕期约需一百零三天,每次可生产二至五头幼雏。雌老虎每两年至两年半繁殖一次,并须肩负哺育幼雏的责任,小老虎在十八至二十八个月后便可开始独立生活。迄今寿命最长的野生老虎约有十五岁半,人工饲养的最多可长至二十六岁。
  老虎的分布范围可按栖息地及猎物的分布情况而不同,以印度的分布地为例,面积只有五百至一千平方公里,范围最大的分布地位于西伯利亚东部,约有一万零五百平方公里。
  老虎跟其他猫类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善于游泳,以往曾录得一头老虎游泳长达二十九公里。
  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加上人的大肆捕猎,老虎的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20世纪初期,老虎的数量只有10万只之多,到了70年代,即锐减到4000只。到了90年代,全世界8个亚种的老虎中,估计孟加拉虎尚存3000多只,印度支那虎尚存1000多只,中国虎不到100只,西伯利亚虎大约200只,苏门答腊虎约600只,里海虎、爪哇虎和巴厘虎已经绝种。
  捕杀老虎作商业用途、其食物数量减少以及栖息地丧失,均是老虎面对的主要威胁。老虎的将来系于现有的栖息地能否得以保存,及人类可否全面遏止非法捕杀的危机。
  一直以来,猎人为搜集虎皮、制做标本及装饰物而不断猎杀老虎,也有以老虎身体部分研制中药材。十九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射杀老虎更成为一项运动,一九一一年,短短十一天内在尼泊尔便有三十九头老虎被同一群人射杀。在中国,老虎被视为“害兽”,“除害”更可获赏金。由四十至七十年代三十年间,共有三千头华南虎因而被猎杀。以往,获取虎皮是老虎被杀的主要原因,近年杀虎却是为了获得虎骨制药,杀虎取骨的问题备受各方面的关注。
  以往,传统中药业认为老虎身体各部分也可入药作医疗用途,惟至今大部分入药用途也不再通行,近年中医主要使用老虎的肱骨作为医治风湿的药物,同时,虎骨捣碎成粉末可制成药丸、膏药或浸制虎骨药酒。自一九九三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删除以虎骨入药。然而,含虎骨的药物仍在不少亚洲、欧洲及北美国家广泛出售。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赞助举行一个突破性的会议,席间集合了传统东亚药业人士、药商及研究学者,与环保人士共同商议在东亚药业中,使用其他动物骨骼取代虎骨的情况。会上研究人员就多个野生及饲养品种虎骨的功效进行阐释,并期望中国能尽快以其他材料取代虎骨,然而,取代的物料必须避免危及另一种野生动植物。
  打击老虎身体部分非法贸易活动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使用者的保护意识。使用者认识到贸易限制后,便须遵守有关法例。首先需要使他们理解老虎身处的状况,鼓励他们加入救虎行列,包括禁上使用老虎身体部分及衍生物。
  随著老虎栖息地内的人口不断增加,住宅、农业及其他人类活动促使老虎的栖息地减少。不仅面积缩减,甚至以往的野生地区也变得零散不全,难以作为老虎栖息地。现时,全球五千至七千头老虎分散为超过一百六十个细小群落。部分分布地因受人类砍伐柴木及捕猎老虎的猎物而备受破坏,导致老虎的数量可能因不断减少以致无法繁殖。目前,华南虎的栖息地分布零散,虽然已有一些积极的救亡计划,准备把部分细小的栖息地连系成主要的保护地区,但恐怕仍未能赶及在这些老虎亚种完全绝迹前成功实行。
  人类捕猎野生生物,导致老虎的食物减少,对老虎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大型的保护区内情况也不例外。研究显示假如每平方公里内猎物数目低于二至五头动物的标准,老虎便难以成功繁衍下去。一九九一年,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一项华南虎的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在保护区内并无老虎被杀,但在区内捕杀猪支及鹿,却对老虎的生存构成威胁。老虎食物数量减少同样是其他保护区内的重要问题。同时,在保护区内放牧家畜,不但导致牲畜与野生生物争夺食物,而且老虎及猎物藏身的植被也大幅减少,这些牲畜也可能间接传染疾病与野生生物。由于老虎的食物减少,老虎的分布便越见零散,随著人类活动影响保护区及邻近地区的生态,老虎的数量也将减少。
  保护老虎必须全面遏止捕猎老虎及其身体部分的贸易活动,更须保存现有的老虎保护区。为确保这些美丽的生物能持续繁衍下去,必须扩大保护老虎的行动,识别大型的「老虎保护地点」,包括主要的栖息地及完整的猎物群落是切实执行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其后还需要推行创新的管理规划,以平衡地区内居民与老虎两者需求产生的矛盾。凡此种种,均是人类踏入二十一世纪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老虎的故事-生态环境及习性
  虎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由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以至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都能很好的生活。
  在我国东北地区,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或砾石塘等山地,以利于捕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多在山林区游荡寻食。生性机警又善于游泳,不会爬树。
  虎多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白天亦出来捕食(此情况多见于东北虎及其它北方地区的亚种)。
  虎的活动范围较大,一般在500-900平方公里,最大的可达4200平方公里以上。在北方觅食活动范围可达数十公里,在南方西双版纳因食物较多则活动距离短。捕食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鹿等有蹄类动物,偶尔亦捕食野禽,夏秋季亦乐摘浆果和大型昆虫等。
  虎最精良的攻击武器就是粗壮的牙齿和可伸缩的利爪。捕食时异常凶猛、迅速而果断,以消耗最小的能量来获取尽可能大的收获为原则。但捕食猛兽时,若没有足够的把握绝对不干。
  每次食肉量为17--27公斤,体形大的每顿可达35公斤。虎一向是独居,只在繁殖期才到一起,发情交配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2月份,发情期间,虎的叫声特别响亮,能达2千米远。成年雌虎每1--2年产一胎,每胎怀孕期为105天左右,每胎1--5仔,通常2仔。初生虎仔重约0.5--1公斤,10天左右开眼。哺乳期5--6个月左右(东北虎3个月左右),幼虎跟随母虎2--3年单独生活(东北虎为18--24个月),一般3年性成熟。
  最长饲养寿命25年。 由于脚上生有很厚的肉垫,老虎在行动时声响很小,机警隐蔽。它在雪地上行走时,后脚能准确地踩在前脚的足迹上。跳跃能力大,一跳约5--7米远,2米高。
  虎是一种独居动物,每只虎都有自己的领地。当雄虎和雌虎巡视领地时,会举起尾巴将有强烈气味的分泌物和尿液喷在树干上或灌木丛中,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时也会用锐利的爪在树干上抓出痕迹,以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会见到几只虎共同生活一段。
  第一种情况是交配期间短暂相伴。
  第二种情况是一头母虎带着它将近长成的子女,一同生活和捕食。
  第三种情况是同胞兄弟姐妹长大离开母亲,但尚未分手之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