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的方伯谦究竟是不是贪生怕死,他为什么要逃走?

如题所述

历史上关于北洋水师管带方伯谦这个人的评级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并非贪生怕死,是被冤枉的。有的人说他作为济远舰的管带,大战在即,不听指挥,谎报军情,实则是贪生怕死的小人。近年来,有关甲午海战的电影电视剧都将方伯谦描绘成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但就我个人而言,我也觉得方伯谦这个人确实是个贪生怕死之人,至于他为什么两次在战争中逃跑,个人认为无非就是害怕!

首先来说一下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表现,北洋水师有广乙、济远两艘巡洋舰,日本联合舰队有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艘巡洋舰。广乙和济远二舰此行的目的是保护高升号运兵船和运送军军饷的操江号运输舰,但由于清军的秘密计划早已被潜伏在天津多年的日本间谍所获取,这才有了日军大本营决定采取海上偷袭行动的计划。

丰岛海战之初,日舰吉野首先炮击济远舰,广乙号称日舰齐功济远号时直扑吉野号,但被吉野号紧急规避。广乙号随即逼向秋津洲准备发射鱼雷,但突然被日舰机中桅杆。此时海面上硝烟弥漫,难分敌我,就在硝烟散开之际,日舰浪速号发现广乙号已逼近其三四百米处,遂即开炮将广乙号击伤,广乙号也发炮还击,一炮穿过浪速左舷,由内部穿过舰体后部钢甲板,炸坏浪速的备用锚和锚机。广乙号乘机右转舵,向朝鲜西海方向规避,最终触礁搁浅自沉。

但作为济远舰的管带方伯谦则在炮声一响之际,就吓得躲进船舱内铁甲最厚处。大副沈寿昌、二副柯建章等见管带方伯谦如此卑怯无能,非常气愤,亲自登上望台指挥作战,济远舰上各炮开始还击,所发炮弹屡屡击中吉野和浪速。不久,大副二副相继阵亡,前甲板上布满了济远舰上官兵的尸体致使炮台难以移动,仅靠尾炮御敌。在这关键时刻,方伯谦转舵逃跑,面对日舰的追击,先是挂起日本旗,而后又挂上白旗,以示投降乞饶。

眼看济远舰就要被日舰俘虏,此时舰上的水手王国成等人对管带方伯谦的无耻胆怯行为感到无比气愤,便挺身而出用尾炮连发四炮重创吉野,才迫使济远舰脱离战场,逃了回来。但在日舰追击济远的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了操江与高升二船,但高升号上的清军士兵拒不投降,最终被日舰击沉八百多名官兵牺牲。

虽然丰岛遭遇战中,北洋水师的两艘巡洋舰实力确实要劣于日本联合舰队的三艘军舰,但方伯谦的畏战逃跑行为以及挂日本旗挂白旗足以反映他为人的胆小懦弱,在逃回威海之后,方伯谦更是谎报战功声称大获全胜,并获得了朝廷2000两的赏银,这就是他的无耻。事实上高升号上的871名清军壮烈殉国,操江号装载的20万两军饷和军械以及水手被俘获。

黄海海战之初,方伯谦位于整个北洋舰队之后,左顾右盼,不加速归队组成阵型,使得北洋舰队侧翼火力薄弱,旗舰得不到保护。海战进行到下午3时30分左右,致远舰被日舰击沉,方伯谦此时胆战心惊,命名挂出重伤信号旗慌忙逃出战场。而其此次的逃跑路线也于丰岛海战时较为相同,选择浅水区域逃跑,意图让吃水深的日舰不敢追击。慌忙奔逃中的济远舰竟然一头撞上受到重创的扬威舰,方伯谦仍然不管不顾,掉头就跑,最终致使扬威舰挣扎至浅水区搁浅。

而黄海海战结束之后,方伯谦所指挥的济远舰仅仅中弹15发,这难道是作战英勇之人才有的战国?

综上,我个人认为方伯谦就是贪生怕死之人,至于他为什么两次都要逃走?很简单,因为胆小害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2
方伯谦就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在战争初期失利的时候就挂起了白旗,最终导致士气低落,彻底失败。
第2个回答  2021-02-25
方伯谦因贪生怕死而临阵脱逃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各种资料表明,早在黄海海战之前,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便曾有临阵脱逃的嫌疑,只不过被其蒙混了过去而已。在致远号被击沉后,日本舰队的下一个目标正是济远号,自知不敌的济远号于是主动逃离战场,即使方伯谦不是贪生怕死,但临阵脱逃这个罪名他是没得跑。
第3个回答  2020-12-16
民国初期海军部编史处池仲祐编纂出版《海军大事记》,提出了”方伯谦被谗以逃军军前正法,军中冤之“,肯定了方伯谦是被冤杀。《海军大事记》代表了清末民初广大海军的意见,北洋水师的同僚还没有解散,此战历历在目。他们中许多人参加了甲午海战。民国时已还方伯谦之清白。现代一群编剧关于方伯谦的角色,一律按内心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卑劣之徒思维构建。严重误导大众认知。为了美化卖国贼李鸿章无所不用其极。
从甲午海战沉船打捞上来的炮弹,发现中国弹头是泥沙弹头,日本弹头是高爆火药弹头。因此怀疑李鸿章甲午期间串通日本间谍所为何事。这些弹头都是李鸿章指定亲戚包办。北洋海军在如此条件之下死伤大半,日舰根本无法击沉,方伯谦决策正确撤离,因此可以确定方伯谦是被李鸿章杀人灭口,并嫁祸于他。
李鸿章专权,无法无天。方伯谦被逮下狱后,笫二天就被斩首(是在非战斗之时),一位上级军官连审辨权力都没有,可见李鸿章掌权之时,他带给中国是多么黑暗的年代。方伯谦被斩后,济远官兵闻讯伏尸痛哭,军中愤愤不平。文廷式作《哀辽东赋》,抨击李鸿章假公济私,加害方伯谦,认为“指三字(莫须有)而成冤,坏长城而失傍”。李鸿章无道,清朝焉能不败亡。
查18世纪德国海军军事博物馆,根本就没有泥沙实心弹或泥沙穿甲弹,所有穿甲弹或炮弹都是爆炸的炮弹。
《清末海军史料》记载,查黄海一战,济远中弹70余处,伤痕累累,由此可见,方伯谦济远舰是在奋战后,带着重伤撤离战场。这是临阵脱逃吗?
情节从丰岛海战说起:丰岛海战,在方伯谦解说之下,以及其他军官认可他的说辞。济远舰是在力竭拒敌,鏖战四点钟之久,午时我船整理炮台损处时,倭船紧追,我连开后炮,中其望台,船头,船腰,彼即转舵逃去”。经过众多军官认同,在没有置疑之下,为此得到光绪帝特下旨,称赞方伯谦以寡敌众,力战持久,给予赏银。此说历史已成定论。因为当事人和其他军官在场说词一致,有疑问可以当面置疑,方伯谦只是小军官,没有后台势力,他没能力搞特权手段。至于为什么要翻说,原因无他,就是故意污蔑方伯谦,以便让李鸿章在甲午黄海之战的罪恶得以解脱,李鸿章斩杀方伯谦是杀人灭口,滥用私刑,斩杀方伯谦(是在非战斗之时)不让他有任何辨护机会,这是非法斩杀,斩杀理由是临阵脱逃。所有的污蔑都是为了帮李鸿章非法斩杀之罪解脱罪责,以及衬托邓世昌高大特殊英雄人物的形象。非法斩杀,这才是值得翻案。
在甲午海战,方伯谦“济远”号以一敌三,在日舰包围下丝毫不惧,不停开炮还击,造成日舰伤痕累累。以济远炮击之精准,如果是火药弹头日舰有可能沉没三到四舰。济远甚至因开炮过多导致炮盘熔化。
李鸿章德行有多坏?李鸿章76岁的时候,还娶了小妾,而且一娶就是两个,一个13岁,一个14岁,都是豆蔻年华。古代娶女不超过14岁也是罪恶之极,14岁也是属半幼女半成年,15岁才算成年,更可况76岁高龄娶13岁小妾。在古代,娶幼女为妾也是属严重道德败坏,大逆不道之徒。李鸿章考得是功名,读得是圣贤书。道貌岸然败坏纲常礼义。
李鸿章甲午战争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管海陆军,任用手下非船政大学毕业丁汝昌为海军提督(总司令),理由陆军比海军勇猛,必须由陆军之人带领海军,其私心之重,可谓司马之心路人皆知。因为丁汝昌的原因,北洋水师成了李鸿章的私家军。丁汝昌不但没有基本海战常识,还把陆军的歪风带到海军,舰队在平时训练中弄虚作假,水手纪律松懈。舰艇机器维护极差,煤炭用的是劣等货,船速减了三分之一,钱全部到了李鸿章口袋里去了。《马关条约》事件: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甲午战争期间,李经方支援粮食给日本在华进攻的部队。并且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李鸿章甲午期间曾经串通日本间谍,因此事干系太大,军机处看礼部侍郎上奏了一份供词奏折后,没敢呈给光绪皇帝,原因无他李鸿章权势已到一手遮天之地步,所以李鸿章轻易逃过刑罚。但无风不起浪,因此联想到,李鸿章遭遇日本人枪击,据清朝调查,枪手手按轿夫肩上,近距离射击,子弹入观骨下非致命点,只开一枪,枪威力偏小,枪手然后若无其事的离开。李鸿章手按面部走回住处。这情节跟台湾总统陈水扁非常像,用苦肉计转移视听,尺度刚好不致命。然后日本媒体配合减白银一亿两,天衣无缝。因此李鸿章再次坐稳宰相之位。李鸿章当时绝对有必要演这一出戏。日本减少赔款的原因不过是世界列强干涉而已,《马关条约》签订仅仅六天后的4月23日,俄罗斯、德国和法国联手,就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日本减少一亿两是急着签约,三国介入有可能拿不到钱。在谈判期间俄国一直通过外交干涉,甚至于不惜一战。李鸿章为什么不利用俄国为中国争取?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李鸿章为日本争取了两亿银两索赔外加台湾岛。日本为了记念李鸿章功绩,把一条街命名为李鸿章道。
李鸿章胡乱堆砌北洋水师,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的根本目的是处心积虑,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私家军,以及作为贪腐营私和个人权力对他人威慑的手段,压根就没有为国而战的心思。李鸿章想方设法从船政掠夺资源。那算什么功劳?那只能算掠夺他人之功,那懂得珍惜水师成立之不易,没有亲身经历,那知道培养水师人才之辛酸。北洋水师一步到位,班底全部来自福州船政,除了水师提督(总司令)丁汝昌之外,他本身海军知识和管理一片空白。国内舰船也是来自福州船政造船厂,李鸿章不过是借用左宗棠和沈葆桢的功劳,来标榜自己洋务的成就而已。不要忘了,福州船政创立人是左宗棠,经营人是沈葆桢。李鸿章本身没有知耻近乎勇的隐忍,没有与时俱进的触角,更没有为宰相的胸襟,更加没有经营北洋水师之才能。显而易见是,争权夺利,诿过于人,粉饰洋务,粉饰贪赃,专权营私,滥用私刑,胡乱作为,把人才当狗才等等,这些才是李鸿章的真面目。否则北洋水师怎么可能全军覆没。除了私心之外,中国随便任何一位庸碌之才也不可能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因其私心过重成了低劣之才,连庸碌之才也不配。
同事歌颂方伯谦”雄略豪宕,战具整齐,舟师勇壮,挽承矩之刀鱼,乘风稷之海浪,神勇奋于澹台,老谋深于陆抗“,当时脍炙人口,为人们所传诵。
要读懂近代中国苦难史,就不能不说李鸿章,李鸿鸿就是近代中国苦难其中之一的祸首。李鸿章掌权晚清四十年与清朝败亡息息相关。李鸿章还没有掌权之前晚清四十年前,中国还是世界首富之国,李鸿章掌权四十年期间国运每况愈下。李鸿章到底是中兴之臣,还是败亡之臣一目了然,无须多言。
方伯谦若是不撤离留下来直到全舰战死,徒添败亡扩大,对战局亳无益处,中国除了不智之人一味谴责之外,还包含大量居心叵测之徒,恶毒丑化辱骂之声四起,令人愤慨。一位智勇双全,将帅之才就这样被卖国贼给斩了,还要嫁祸于他,难怪冤气上百年不散。方伯谦保住了军舰,减少了伤亡,缩小了败亡,杀出血路,他不是民族英雄谁有资格是!
邓世昌的特殊英雄是建立在炮弹用尽之下,仍然用舰船撞击敌舰。可是邓世昌致远舰打捞上来后发现致远仍有炮弹。
邓世昌是被李鸿章特意奖励,李鸿章可是一大卖国贼,那邓世昌虚假功名又有什么意义?邓世昌致远舰打捞上来后发现致远仍有炮弹。按照当时情况,既然致远号的船身已经被击中,并且有了大幅度的倾斜,倾斜的船会转弯,怎么可能去撞上日本军舰?而且致远舰也不是中了日舰鱼雷爆炸沉没的,日本甲午之战记录所有日舰未发一枚鱼雷。邓世昌致远舰是内部自爆沉没,是人为引爆可能非常大,不排除其他意外引爆。为什么邓世昌不选择与舰同爆共存亡?
并且,事实上,与舰共存亡,不是跳海弃舰自杀,而是留在舰里直到战死,或在舰里自杀,这才是与舰共存亡。所以内里情节,存在太多疑点。甲午海战所有舰长都是留在舰里自杀。惟独邓世昌跳海自杀。为什么会游泳的人会选择跳海自杀殉国?第一不一定自杀成功,第二增加被俘虏的机会,笫三增加别人置疑是否殉国自杀。因为中国有水遁逃命秘法,就是潜入水中,闭气潜游几十米或上百米,然后仰游只露出鼻子和口,在这种距离之下,用肉眼在海中根本无法找到你的位子。茫茫大海不可能游回岸吧?他有可能游到敌舰投降,然后隐姓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