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刽子手为什么一听到“刀下留人”就必须停手?

如题所述

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是在电视剧中才有,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出现。朝廷处决犯人一般经过刑部审核,经皇上御笔勾决,暂时关押在大牢内,而后在秋季选一个日子进行处决。

死刑是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罪大恶极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古代的皇帝对待处决这件事,为了体现皇帝的好生之德,对死刑的审核都很严谨。

早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452年)时期,就正式确立了一项制度——死刑复奏制度。这项制度意思就是凡是经过审判最后被定为死刑的,都必须要再奏请皇帝进行最后的决断。这既有利于皇帝的中央集权,也体现出皇帝爱民的心意,有利于帝王的民心所向。到了隋朝隋文帝杨坚时期,进化为“死刑三复奏”制度,意指在正式执行死刑之前,必须要向皇帝进行三次奏请方才可以。

唐太宗李世民因错杀了大理寺丞张蕴古,后悔不已,于是,这项制度又被分为了两种模式:“死刑三复奏”(地方执行)和“死刑五复奏”(京城执行),更加充分体现了古代死刑复核制度的人性化和多样化

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刀下留人那样的事情发生。

不过,在历史上,确实有一次“刀下留人”的故事发生,那是在武则天的大周时期。一位姓魏的官员因为被诬陷而被判死刑,最后经过复奏也是依然维持原判,到了正式执行斩首的时候,武则天突然接到有人奏报,发现了新的证据,于是立马命宦官快马加鞭赶到刑场,大呼“有赦令”,这位魏姓官员才得以免除此次刑罚。所以古代刑场刀下救命的语句是“有赦令”而并非“刀下留人”。

但是在宋朝有这样一个规矩,就是如果犯人被押到了刑场上,在被行刑的最后一秒,如果他喊出来冤枉,这时候刽子手就会手下留情。为什么呢?

因为宋朝的律法规定:“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

也就是说,只要犯人喊冤,当场都不会死,等到再次审核判决之后,才会执行处决。

而在明清两朝,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因素下,重大的犯人等不到秋天就会被处决,比如崇祯杀袁崇焕,慈禧杀顾命大臣。

“刀下留人”成为传说。不过在军纪法场,倒是出现了刀下留人的故事。

曾国藩的湘军在九江战败,配合湘军作战的江西参将路有明,被江西巡抚以督军不力之罪处死,临刑之前,曾国藩派人赶到,强行救下路有明,此事捅到咸丰皇帝那里,最终不了了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因为古代有条律法说"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勘问陈奏”,意思和"刀下留人"差不多,都是担心冤枉犯人,而刽子手也不想惹麻烦。所以一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了。
第2个回答  2020-10-21
因为刽子手也害怕因为手快杀了好人,这样他自己也会受到惩罚,这是他不愿看到的。
第3个回答  2020-10-21
刽子手也是分砍谁的脑袋,不会乱杀真正的冤枉者,也是行刑前保留了不杀人的习惯。
第4个回答  202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