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绘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2-03
欣赏绘画要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是美学层面,一幅画当中对色彩、比例、层次感、背景、光线等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了一幅画是否能为受众带来视觉冲击,能否带来美的享受;第二个是精神层面,绘画当中出现的人物、景物所表现出的情感是否能感染受众,例如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父亲那满是皱纹的脸颊,展现着父亲的质朴无华,每一处细节都耐人寻味。蒋兆和的《流民图》将饱受战争疾苦的百姓那种悲凉、凄惨描摹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同身受,深受冲击。
第2个回答  2019-12-02

1.看画的像不像

最低等的一个层面就是,看画的是啥,像不像,逼不逼真。这种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看懂,只算是认识画上之物。因为这种层面上的看懂,就像能认出通缉令上的犯人画像是谁,能分辨出男女厕所的图标,这个过程和艺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而绘画必须是艺术性的。

我们身边的人对画画认识大都还停留在这个层面。如果按能否辨认出画上所画之物为看懂绘画的标准,那么纯抽象画是无人能看懂的,因为那上面所说画的东西在自然界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虚构的。

2.从视觉体验,精神感受来欣赏绘画

如果能从视觉体验,情感的层面来欣赏绘画这就算是从艺术的角度上看懂绘画了。比如,感觉到画面给你带来美感,或者是带来回忆,感动,惊讶,甚至包括恐怖等等。而能从这个层面的欣赏绘画作品的人,就是能看懂抽象画的,虽然抽象画你并不知道描绘的是何物,但是同样可以给你带来视觉感受和情感共鸣。

3.从绘画技法层面品评绘画作品

技法在这里我给拆解为,技能加手法。绘画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绘画基本功,一种能把想要画的东西给画出来的一种能力,比如能把所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体积空间,色彩关系,细节等等这些方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手法可理解为用手去操纵绘画工具材料的一些方法。

从绘画技法层面去欣赏绘画,可以看出作者的绘画功底,观画者也能从中学到一定的方法经验。但是技法不是绘画的目的,只是手段,只是为内容,思想,情感等等服务的,所以说到底这样欣赏绘画,看的还是表面的东西。如果只知道从表面去品评画作,并从技术层面列出一些特定的标准,那就是很愚蠢的。现在很多绘画学习者就被培养成这种愚蠢的人。比如,有些人判断一幅是否是好画就看体积感,空间感,细节刻画等等,他们觉得体积感强的就是画得好,没有体积感就是不会画画,这样就很可笑。能表现好体积感,这是基本功,但要不要表现体积感,画家可根据自己主观需求而定。总之,画画没有特定标准,如果一定要定一个标准,就是画面一定要有内容可看,有吸引人和打动人地方。

如果你能从技法层面去欣赏一幅画,说明你可能是一个懂得绘画技能的人。如果你只知道从技法层面去判断一幅作品的好坏,说明你一定是一个不怎么懂艺术的人。

4.从技法,从视觉体验,从精神感受,从创作背景等多方面欣赏绘画。

如果你就是这样欣赏绘画的,说明你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有内涵,有文化底蕴的真正懂艺术的人。你拥有的越多,画面能给予你的也就越多,一幅好的作品,对你而言,不仅获得的技法上的震撼,还能感受画面的美感,体会到美的内涵,得到情感的共鸣。

左《高更的椅子》右《梵高的椅子》

所以说,真正欣赏一幅作品,你一定要从多个层面去了解作品,了解创作者。除了我们上面说的几个层面。还有就是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包括,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画家个人背景等等。所以想要真正懂得欣赏艺术作品,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你懂的越多才越能懂画。比如你懂的中国传统文化,一幅荷花图,你感觉到廉洁还有禅意。你懂的中国历史,你就知道徐悲鸿画的《田横五百士》在抗战时期给了抗战军民多少的勇气与决心。如果你懂得梵高的孤独与渴望,再看梵高画的那幅《高更的椅子》,也许你会热泪盈眶。

第3个回答  2019-12-02
、要从作品艺术语言的角度去欣赏——侧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结构、明暗、肌理等。艺术创作更注重艺术本身语言的探索和创新,如梵高的《向日葵》其强劲的笔触所产生的力度、厚度,充满着一种燃烧着激情的画面给人以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幅依靠作品本身语言来打动人的名作,它不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精神世界直接通过艺术语言的表露。

2、从历史研究文化的角度欣赏作品,如宗教美术与观赏美术, 从历史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个时期会产生如此辉煌的宗教美术。外因:东汉末期西域和西亚已打通了“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产生交流成为可能。内因: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战争最频繁时期,不断改朝换代,使民生涂炭,于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佛教美术得到迅速的发展,便出现如新疆孜克尔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些石窟群场面浩大,精彩纷呈,后来成为取之不尽艺术宝贵。如果把从西到东的各石窟的宗教美术形象从文化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就会发现这是中西文化交汇消融,最后形成了在形式、内容都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宗教艺术。

3 从生平以及艺术成就角度去欣赏作品,如吴道子极具创新精神,他早年师从草圣张旭学习书法后转学绘画,他把书法用笔应用绘画中去,线条流畅,抑扬顿挫,生韵生动,形成独具特色的“吴带当风”风格,突破自东晋顾恺之以来的细线描法。绘画取材广泛,人物、宗教、山水、花鸟走兽样样精通,无所不能,史载吴道子画嘉陵山水便是一个例证。吴道子是天才型画家,且一生勤奋,据史书载仅在长安洛阳所作寺观壁画三百余处,数量惊人,影响巨大,我们从敦煌唐中叶壁画中,可以寻找到那种“吴带当风”绘画风格的画面,可想而知,其影响力波及范围之广。吴道子生处太平盛世的历史环境比伟大画家顾恺之优越,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使他的知名度大大超越历史其它有成就画家。因此被世人称为“画圣”。
第4个回答  2019-12-09
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对于一般人来说,常常是能否“看懂”作为评判标准。欣赏步骤是: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画这种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如果都回答出来了,便认为是看懂了,如果回答不出来,便认为是看不懂。这种方法就是一种传统的讲“故事”的方法,对于绘画作品的欣赏往往过多借助“文学性”的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欣赏中国画,一般来说,工笔的、写实的作品就容易欣赏,因为它是具体、真实的,属于看得懂范畴。 但如果是粗放的。写意的作品,尤其是水墨写意的作品,就较难欣赏了,因为它不写实,形象不具体,就看不懂,而且更无从知道作者的寓意了。当然,一般人用这种方法欣赏中国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画得像,看得明白,才容易引起联想、产生共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幅中国画作品的好坏,却不是以“像”或“不像”来衡量的。 就艺术而论,我们衡量一件绘画作品的好坏,或我们欣赏一件绘画作品,首先不在于它像或不像,而在于绘画作品的主题,或者说绘画作品中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紧紧地抓住观赏者的心弦,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应该说,这才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真正目的。像与不像仅仅只是作品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因此像与不像就不能作为衡量作品的好坏或欣赏作品的标准。 那么,画家们是怎样来看画的呢?就国画而言,看画一般是看画面的整体气势,用中国画术语来说就是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享受,常常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 当然,要从画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国画基本知识,特别是通过“画”而训练出来的一种“感觉”。所以要很好地欣赏国画,还得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艺术修养。 艺术欣赏需要经过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阶段,中国画也是如此。 审美感知就是要求我们直观地去感知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去感知作品上画的是什么?画得像或是不像,色彩是鲜明的或是灰暗的,线条是流畅的或是笨拙的,表现手法是工笔的或是写意的等等,总之要自己亲自地平心静气地进行直观的感受。 第二步,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即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意味、意义和内涵。这种理解包括对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的理解;对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的理解等等,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想下去:作品画的内容要表现什么?是怎样表现的?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是否恰当?能否充分地表达出主题?同时,透过作品的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思,是热情地歌颂或是辛辣地讽刺;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是深沉或是豪放,是乐观或是悲伤。再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结合作者的身世、创作特点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 到了这一步,艺术的审美欣赏并没有完结,还有一个审美创造阶段。就是通过审美的感知和审美的理解后,在对作品审美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通过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生活阅历等进行丰富的联想、升发开去,再创造出一个新的意象来。 这样,你才真正获得了启迪和教育,欣赏中国画才获得了真正的意义。
第5个回答  2019-12-09
当我们看到一幅画作时,第一眼看到的首先是大致结构,构图是对一幅画作整体的把控力,也决定了画作的广度和深度。对观众而言构图的美感经验也是最直接的,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也是最为干脆的,在艺术画作形式美的所有因素里,结构形态的形式美感是重要的基础。合理的构图形式能通过视觉作用的强弱对比,对观众的第一眼印象产生支配作用,明确画面的主要部位即画面中心,引导视觉的顺序,使观众能在一定的思维上基本按照作者构思的线索去浏览画面。这就是构图的特殊功能。三角形构图,稳定感十足,《狼牙山五壮士》的仰视效果则增强了壮士宁死也不屈的刚毅之感和形成永恒的纪念碑式的稳定感,是不是赶脚就跟葫芦娃的葫芦山似的极富力量感。三角构图的特点就是在画面中所表达的主体放在三角形中或影像本身形成三角形的态势,此构图是视觉感应方式,一般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多用于画中主题明确的作品,当然也有繁复多杂的三角构图,下面我们就来个炒鸡复杂的三角:《梅杜萨之筏》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三角线以外,《梅杜萨之筏》还运用了各种曲线和倾斜线,结构明显比上两幅要繁复多杂。这是因为它的主题与内容比较复杂,人物的情绪紧张动荡,变化又丰富多样的缘故,从而这决定了作品画面的分割必须是各种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使画里的人群和筏上的船帆形成了两个明确的倾斜三角形,准确有力地表现了落难者在求生欲望的挣扎中相对暂时的稳定感,同时又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存在严重的覆灭危机感。重要的是作者运用这两个倾斜的三角形结构表现了作品生与死的命运问题的基调。与此同时整幅画采用了金字塔式的构图方式,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件作品基本的构图形式。《最后的晚餐》里耶酥处在画面中心位置。正是因为平行线的轴心在视觉上自然集中的效果,因此画面中所有的人都紧紧地联系到了耶酥的身上。整排的人和前面长桌子形成平行的水平线,使之在构图中形成向两边展开的视觉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所有弟子的不同面貌、不同的心情、性格逐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充分刻画出每一个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画面主要运用了垂直线和水平线的分割,对空间的立体分割上强调了道路向远处延伸的运动透视感感。因为水平线压低的缘故,增强了两条垂直线向上的生长趋势,打破了呆滞的画面格局,单纯而简洁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