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完整版

来点好的,OK?

一、食品安全常识
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二、什么是食品掺假、掺杂和伪造?
(1)“掺假”是指食品中添加了廉价或没有营养价值的物品,或从食品中抽去了有营养的物质或替换进次等物质,从而降低了质量,如蜂蜜中加入转化糖,巧克力饼干加入了色素,全脂奶粉中抽掉脂肪等。
(2)“掺杂”即在食品中加入一些杂物,如腐竹中加入硅酸钠或硼砂;辣椒粉中加入了红砖木等。
(3)“伪造”是指包装标识或产品说明与内容物不符。
掺假、掺杂、伪造的食品,一般应由工商行政部门处理。对影响营养卫生的,应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哪些种类?
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包括下列类别:
(1)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2)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
(3)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
(4)未经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及其制品;
(6)容器包装污秽不洁、严重破损或者运输工具不洁造成污染的;
(7)掺假、掺杂、伪造、,影响营养、卫生的;
(8)用非食品原料加工的,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的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的;
(9)超过保质期限的;
(10)为防病等特殊需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专门规定禁止出售的;
(11)含有未经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添加剂的或者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容许量的;
(12)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四、如何判别伪劣食品?
伪劣食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们在日常购物时却难以识别。《伪劣食品防范“七字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30
(一)食品安全法立法背景及其目的
食品安全法,是指调整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行为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于1982年11月1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该法于1995年10月30日修订,形成比较成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施行于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虽然对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食品安全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也逐渐暴露出食品标准不统一、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食品检验机构不规范等制度上的瑕疵,再加上食品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如2004年的阜阳“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以及此后的“苏丹红”事件、福寿螺事件等),我国在食品领域的立法重心从“食品卫生”提升到“食品安全”,于2009年2月2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新的食品安全法是食品安全事故催生出来的,并且也是第一部冠以“食品安全”字样的法律。
食品安全法第1条指出了该法的立法目的:“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这里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保证食品安全,即保证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这是该法的直接目的。二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该条文从公众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等基本人权的高度揭示食品安全的意义,表明了我国法律“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
2013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因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和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的若干问题作出了规定。
(二)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
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部调整与食品安全有关行为的专门法律,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根据该法第2条第1款的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下列活动,应受该法约束:(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第2个回答  2018-04-22
十条食品安全提示
1.认真对待“有效期”和“保质期”,不购买过期产品,发现过期产品应向商店经营者报告。如果包装食品在包装上标明的有效期内“变坏”或回家后发现包装破损,应退货并向零售商或食品加工商报告。

2.假冒伪劣食品涉及到使用劣质、廉价原料来欺骗消费者并降低竞争成本。如发现销售假冒品牌、假冒标签的食品及被污染过的食品等应向有关机构检举揭发。检举揭发这些事件可以帮助当局查处不法商贩,防止此类事件重现。

3.生鲜食品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其他海鲜应存放在冰箱底层,加工过的食品放在顶层。食品应包装或妥善盖好后储存。

4.不要将热食物放人冰箱,因为这样会使冰箱内温度升高。

5.将罐、瓶和包储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并防范昆虫或鼠类等。

6.记住在准备食物和吃饭前一定洗手。

7.处理生鲜食物的用具使用后,处理已烹调过的食品前或处理打算生吃的食品前,用具必须彻底清洗。

8.认真选择食品采购和就餐的地点。确保其人员、餐具和其他设施都干净整洁。这是反映餐馆包括“幕后”设施、卫生标准的重要指标。

9.热食物应该很热,冷食物应该冰凉。避免食用任何在室温下保存2小时以上的食物。在会议、大型社交活动、室外活动等需要预先、大量准备食物或外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尤其需要特别注意。

10.如果对水果和蔬菜等生鲜食品有怀疑,金科玉律是“煮食、烹调、削 皮或扔掉”。
第3个回答  2020-04-17

食品安全的基本知识

第4个回答  2019-12-08

    食品安全常识

    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

    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不到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

    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食品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有营养价值;

    (2)有较好的色、香、味和外观形状;

    (3)无毒、无害,符合食品卫生质量要求。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食品污染大致可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及放射性污染三大类。

    食物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烹调等每个环节,都可能受到环境中各种有害物质污染,以致降低食品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导致机体损害,常表现为:

    (1)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病变;

    (2)造成急性食品中毒;

    (3)引起机体的慢性危害。

    食品污染的防制主要有: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全面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律和国家卫生标准;

    (3)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要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把住食品生产、出厂、出售、出口、进口等卫生质量关;

    (4)加强农药管理;

    (5)灾区要特别加强食品运输,贮存过程中的管理,防止各种食品意外污染事故的发生。

    绿色食品并非特指那些"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可以是蔬菜、水果,也可以是水产、肉类。

    绿色食品分AA级和A级:

    A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A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有机食品是一种国际通称,是指采取一种有机的耕作和加工方式。有机食品是指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产品符合国际或国家有机食品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无公害食品是按照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技术标准和要求生产的、符合通用卫生标准并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安全食品。

    严格来讲,无公害食品应当是普通食品都应当达到的一种基本要求。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移动生物的基因并加以改变, 使目标生物出现原物种不具备的新特征。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出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根据原料的来源可以把转基因食品分为:动物源转基因食品、植物源转基因食品和微生微源转基因食品。

    虽然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但人们没有必要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毕竟转基因技术在全球推广近十年来,并未发现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案例。专家表示,目前通过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获得主管部门批准的的转基因食品可放心食用。消费者在购买转基因食品时,应注意是否贴有清晰的“GM FOOD(转基因食品)"标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对食品添加剂,由于不正确的宣传,使人们产生不少误解,食品只有超高温杀菌并进行无菌包装或者做成罐头,这种方式加工的食品才可以不加防腐剂,而大多数加工食品中,如果不按规定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甚至无法生产。

    各种食品添加剂能否使用,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各国都有严格规定,受法律制约,以保证安全使用,这些规定是建立在一整套科学严密的毒性评价基础上的。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添加量在食品中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不会造成危害的。

    食品标签,是指在食品包装容器上或附于食品包装容器上的一切附签、吊牌、文字、图形、符号说明物。标签的基本功能为: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厂名、批号、日期标志等。它是对食品质量特性、安全特性、食用、饮用说明的描述。

    看食品标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

    (2)标签是否完整;

    (3)标签是否规范;

    (4)标签的内容是否真实。

    首先在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酱油和醋五类食品行业中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第二批十类食品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膨化食品、调味品、饮料、饼干、罐头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保持期(最佳食用期)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保持食品质量(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食品完全适于销售,并符合标签上或产品标准中所规定的质量(品质);超过此期限,在一定时间内食品仍然是可以食用的。

    保存期(推荐的最终食用期)是指在标签上规定的条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此期限,产品质量(品质)可能发生变化,食品不再适于销售和食用。

    千万不要购买超过保存期的预包装食品: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未必不能吃,但过了保存期的食品就一定不能吃了!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特别注意食品标签上的保持期或保存期。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预防食物中毒要注意以下事项:

    (1)洗蔬菜水果最好先用水浸泡,再仔细清洗。

    (2)选购包装好的食品时,要注意包装上的有效日期、生产日期及要求保存环境。

    (3)烹食用的器皿、刀具、抹布等需要保持清洁干净,加工、盛放生食与熟食的器皿应分开使用。加工、储存食物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

    (4)正确烹调加工食品,隔夜食品、动物性食品、生豆浆、豆角等必须充分加热煮熟方可食用。

    (5)冰箱等冷藏设备要定期清洁,冷冻的食品如果超过3个月最好不要食用。

    (6)妥善保管有毒有害物品,防止误食误用。

    (7)不要采集、食用不认识的蘑菇、野菜和野果。

    (8)在外面吃饭,尽量不要到无证饮食场所。

    (9)腌菜时选用新鲜菜多放盐,至少腌30天以上再食用,现腌的菜,最好马上就吃。

    (10)食用海味产品必须采用正确的烹调方法,炒熟烧透,生吃海产品应洗干净,用食醋调着吃,对预防食物中毒有一定的作用。

    (11)不吃腐败发霉的食物。

    (12)尽量不吃鱼胆。